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长尾理论·中国女性生育的可能性·中华文明安全的底线 -- 陈郢客

共:💬162 🌺233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参考文】计生办、人口政策需要与时俱进

1.豆瓣都有一个计生问题研究小组:起码态度是讨论式的。有些问题也是得正视的。

2.王鑫海文章毛泽东与马寅初都错了怎么办?(寒,这篇文章居然还要快照才看得到)回顾了计生的历史,事实上计划生育是从毛时代实行的。P

六十年代就有宣传和试点,并在1971年开始正式推行计划生育政策。该政策以晚、稀、少为实施原则,即晚育,一般初育应当晚于25岁,生育间隔至少4年,最多二胎,各地执行力度不一。到1976年文革结束时,生育率已经急剧下降。据中国人口信息研究中心统计,1970年中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千分之二十五点八三,总和生育率为五点八一;1976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千分之十二点六六,总和生育率为三点二四。在大、中城市以及江苏、浙江等地的农村,总和生育率已经接近甚至略低于世代更替值二点一。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多数国家都经历了所谓的“婴儿潮”,而在七十年代世界平均生育率下降的同时中国也通过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大大降低了生育率。

在1971-1976年推行“二胎化”人口政策期间,强制手段是逐步加紧的。
后来80年代初,更是严格的“一胎化”。为了突出文革后的计划生育“成就”,现在大多数报刊对毛泽东时代的计划生育政策或避而不谈,或轻描淡写,这种割裂历史的态度亦不算客观。

我对于人口政策的态度很简单:

1.希望尽快展开第6次人口普查,掌握真实的人口数量,才能帮助我们做出较好的选择。

2.计生办自成一家(并不从属于卫生部),在一些地区又有一票否决的权力。事实上,计生办的老爷们长期优越惯了,有些地方时松时紧的人口政策是凭计生办自己的钱袋子决定的,该强力执行的职能不执行,该体贴民众的却始终不能低下头颅!

事实上,在b超这项技术对我们性别比产生重大影响之后,计生办为它想办法了吗?更不要说严格执法。

即使是初胎,准生证之繁琐,令人苦不堪言。直到本世纪,河北等省才开始“初胎不需要准生证”的调整;至今仍是少数。现在人口流动频繁,户籍和工作地脱节,计生办可曾与时俱进,急群众所急,解群众之困,最大限度为初胎提供方便?!

“我也刚刚遇上这个问题,我是广东户口的,LG是上海户口,到上海这边户口所在街道办问,说是办准生证要到女方户口那边办,办好以后再到街道办建小卡,然后拿着小卡和准生证去医院建产检卡。我们那边准生证是到户口所在居委会办,但是手续很麻烦,需要上海男方户口所在居委会开具证明,然后双方户口本、结婚证、身份证,还要我本人照片两张,还有很重要的一个是怀孕证明(医院的证明),可以叫人代办,而且我们那边还新出一个规定,要交两百块钱所谓的上环押金,生完小孩,拿着医院的上环证明才能要回两百块,现在哪有人上环,明摆着收你两百块。”
(网址:http://bbs.99wed.com/content/129246_37.htm)

上海在全国城市中,对老龄化问题相当有策略。大城市的户籍,上海首先开放;妇女生育,医疗亦颇多补助,听朋友反映,还有因为生孩子赚了5000块的;2007年为了解决城区中心和郊区教育不平衡的问题,“将中心城区选派赴郊区工作的中学高级教师退休年龄放宽,根据工作需要,可适当延长1—5年退休年限,女教师可至60周岁,男教师至65周岁。”

上海是全国第一个进入老龄化的地区,上海的道路,值得其他地区有所参考。上海作为大城市,在吸引年轻人口方面有格外的魅力;那些经济尚不足却又进入老龄化的地区,计生办可有调整?就人口流动,采取新的控制,也提供以人为本的各项方便。难道人口资讯不能全国联网吗?既可防止越穷越生的超生游击队;亦可变“管理”为“服务”,鼓励初胎的生育。

现在看来,很多地区的计生办是纯属以“收钱”为第一要务的。事实上,“黑人”的存在,恰恰证明了这些部门执行职能该强的不强,该弱的偏偏不弱!

  “据新华社合肥电(记者汪延)安徽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日前宣布,安徽省目前正在探索具体办法,以遏制名人富人超生的现象蔓延。

  据介绍,安徽有关部门将在现有法律框架下,对富人名人超生现象进行治理:设置举报电话,对超生现象严重的名人富人予以曝光并采取措施;严格执行征收社会抚养费制度,对违反规定生育第二个子女的,按夫妻双方上一年度收入的3倍至4倍征收社会抚养费,每再多生一个子女的,依法增加2倍收取社会抚养费。据了解,按照新的管理办法,安徽已对一个违反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私营企业老板征收了60万元的社会抚养费。”韩寒为之写了一篇文章:《社会退步和政府敲诈》!

这60万到哪里去了?可有向民众透明化的交代?富人们也只当它是“惩罚金”,谁能指望名质实归呢?

现在富人们自己拿外国国籍,孩子入外国国籍;或者到香港特别行政区去生。这些人,将来多半都不会承重中国的老龄化的。移民出国的女子数量,还在不断增加;本人或许只拿绿卡,孩子却是为别国老龄化做准备的。至于中华文化的教育,尚还看造化。

现在因为很多人士仍是多兄弟姐妹的一代人,只觉得中国人口还太多;身为第一代独生子女中的一员,我必须说,小康中产的双独们,即使有二胎意愿,亦要受困于许多现实的。我一个闺蜜换工作,签订了两年不能生孩子的合同;资本家用你,哪里会管生育的麻烦?将来这里人口红利完了,人家自然可以移到下一个地区。精英们自然是国际的,只有民众才是本土承重者。我另一个闺蜜和老公因供养两套房子(他们第一套房子还是在上海房价低点买的,不幸中的大幸),每月还贷压力,可想而知。两个人性情好,有学识,收入亦不算坏;我实在很希望他俩的基因能传下去。可是这俩双独,已经选择了不生孩子!有人说,那干嘛要买两套房子?双方独生子女,四位老人,和一方老人合住;另一方老人为之就近购房,方便照料,难道不是为人子女的本分?!四位老人啊,即便都有医保,大病重病的费用,但凡有所了解的人们恐怕就会无言了。这亦是我对中国的GDP啥时成为世界第一,热情不大;即使我们在第一的位置上站一会儿,多半很快也要掉下来的。未富先老,全球老龄化,我们有能力和美国、日本争夺年轻劳动力吗?

我是在医院陪过家人的,最严重的时候陪床三夜,不敢入睡;白日还要打着盹工作。在医院里奔波,程序复杂;一个进程就能把人累趴了。双独们什么运命呢?四位老人,一个孩子,一个人生病,俩人便要焦头烂额。还有谋生的重任呢!不工作,哪来看病救人的钱!80年代初的很多人好歹还在房价中低点买了房子;我曾经偶然听见80年代中期的人议论,哼,70年代的算赶上了。我们现在买房买得起吗?某些程度上,80年代中期的运命将更为残酷。城市中人多是双独;同代人亦还不少。2000年后出生的女孩子选择会比他们好得多。中国的代际差距,其实和利益蛋糕不无关系;个人的运命在巨变时代,的确是很微茫的。

为什么说农村的“一胎半”政策相当糟糕!因为恰是“独裁无量,民主无胆”,有些人为了赚钱,早已异化了;农村底层保障不完善,农民们并不傻,“越穷越生”亦是无奈之策。“一胎半”亦是计生办一胎政策因现实在农村难以推进,双方博弈下的妥协产物。当初可曾就此利弊展开讨论?!第一胎是女孩,第二胎,很多人是死活也要靠B超调到男孩为止的。那么,不自然的选择下,男女的性别比是难以降下来的。而且,这是最糟糕的,底层男性的数量将大大增加。

当富人们有养育两个孩子并能提供给孩子更好的教育条件时,计生办可有考虑“生育资源”的调整问题?有别国国籍的自然大生特生,孩子都是别国的;特别有钱的也不在乎;小康中产们还有心有力的,恰恰被绑住了手脚。因主观客观原因大龄独身的女性,计生办可曾给出一条生路?“单身女性不得应用人工受精”,以及上户口时的巨额罚款,实际上是侵犯了这些女性的生育权的。你可以提出资产百万或年薪十万的标准;但只靠“罚款”和“禁令”,能让人信服口服吗?所谓多元社会,是要给部分人留些实验和尝试空间的;这也有助于我们整体的未来。

中国的人口政策今日就算调整,也绝不会是放开了生,计生办还是有存在的价值的。计生办不能再独断专行了,必须和更多部门展开互动,沟通,从中国大局出发,权衡我们的人口政策。该讲政治的时候偏偏只想着挣些小钱,这是要耽误大事了!

人口流动频繁、B超严重干涉性别比、独生子女家庭的补助、少数民族问题(二胎为上限为好)、如何解决双独们生子受限的实际困难、如何尊重大龄独身女性的生育权……计生办应该做的能够做的,太多了;就看它故意闭眼还是直面现实了。

————————————

————————————特别ps在华韩国人递增 来了之后不愿意回国

  “韩国《文化日报》去年年底发表的《每年10万人移居,2008年实现百万共同体》报道中称,中韩建交后,在华韩国人的数量呈几何级递增,数年之内已比在日韩国人规模更大,成为全球最大的韩国人共同体。

  驻华韩人会调查显示,目前在华的韩国侨民约有10万人在北京,青岛有7万人,上海有5万人。据韩人会事务总长张兴石介绍,大约有30万到40万韩国人长期居住在中国,加上短期居住者,人数将更多。极东海运航空株式会社是较早经营中韩两国海运业务的公司之一,社长韩洪满说,如今每年起码有10万韩国人来华居住。到2008年前后,韩国在华侨民将达到100万。到2010年,在华韩国人有望超过200万。”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