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长尾理论·中国女性生育的可能性·中华文明安全的底线 -- 陈郢客

共:💬162 🌺233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长尾理论·中国女性生育的可能性·中华文明安全的底线

(先说明,逛街购物前草草了结。抛砖引玉引砖,均我所乐也。)

长尾理论就是说:每个人都有小众的一面。你喜欢张悬,呵,他喜欢苏打绿,一堆堆小众的爱好……这个市场加起来还是很惊人的。

网络世界,多元时代,导致小众市场1+小众市场2……哇,惊人的市场。

山寨机的兴起亦可部分验证长尾理论:喜欢创意的喜欢摄像头的喜欢超长待机的喜欢音量的……哇,总有一款适合你。不注重品牌打一枪换一炮的山寨机整体市场份额和未来前景,却不容小视的。

据说英国有男男生子的创意,在科技实现之前——,男男生子只能是同人女们YY的东西,不说也罢。

大家都在讨论中国的人口政策;身为一个当年数学很不错的女生,我不妨按做题的思维演进一下。非关道德,不是女权,亦不是纳粹哈。

人口问题须以中国育龄妇女为中心。

何为中国育龄女性?

a.全国越来越严重的性别差量使你得刨去水分。就是说,可生育的“女性”数量是小于人口除以2的计算法的。就生育这件事来说,只能以“女性”为中心。那么比女性多出来的几千万男性,只占用总人口的比例,打仗有用,生育却是不能计算的。

b.没成年就夭折的不能算,像姜岩这样未生育的逝者也不能算。你又得刨去一些水分。

c.女同性恋者占女性5%甚至更多的比例。因环境国情所限,大部分两个都不生的。你讨厌同性恋没问题,同性恋家庭养育孩子对于孩子未来有何影响你争论也没问题,但是女同性恋者选择不生孩子,就中国现实而言,却是最坏的选择。我们得继续刨水分。

d.移民出国及外嫁的比例。嫁个华人,孩子华人文化还是有50%保证的,当然这对国内将来承重老龄化社会毫无帮助;嫁个白人、黑人,再在异国,强势文化统战,女性地位问题,孩子接纳中华文明的可行性只会降低。继续刨水分。

e.不孕不育的比例。有数据说:中国婚姻中不孕不育的比例随环境恶化上升为7%-10%。中间有女性的问题,亦有男性的问题。哇,那么还得刨去一定水分。

f.主观也罢客观也罢选择独身的女性。城市剩女越来越多,很多人寻不到合适伴侣,又想生育孩子的;呵,计生办一道禁令,统统不许!哇,继续刨水分。

g.丁克一族。即使健康即使婚了,呵,如今青年们谁能指望孩子将来养老呢?我一闺蜜,淑女无比,某日讲起养孩子的成本,大叫:养孩子真是赔钱主意!

现代社会中人倾向“自我”,“我”好好发展自己或者享受二人世界;对前景悲观者出于对孩子负责对自己负责亦不想生……得,继续刨水分。

…………

80-90年代双独生俩的政策不过稍微弥补些差额(注意:一男一女生育两个孩子不过持平而已),实际上,可以生两胎的因为种种压力,多数只会生一个的。

女性数量少于男性数量,女性育龄数量到底有多少?就东方女性来说,70年初的已经渐渐不能生了。女性育龄的黄金时代就这么十多年而已。

长尾理论因素1+2+3……这么加下去,我的感觉是:育龄女性生育的可能性起码又得打20%的折扣。

而且,趋势并不容乐观。

男权社会,女性部分是流通品的存在。就全球而言,中华文明尚不算强势文明。

有人讲异族通婚者,可美国现在怎么头疼南部墨西哥移民?通婚得要两厢情愿。

何况,中华文明以汉文明为主体。我尊重少数民族作为多元文化存在,但我恐惧少数民族文化局部或整体占了上风。当不懂汉字的人越来越多,我们又如何保证中华文明安全的底线?

民族文化精英们必然是独立多于一统的想法,尤其是人口比例改变之后。复旦当年试图合并二医,不情愿的便在二医领导。级别差一等,谁乐意呢?指望民族大学教育的,如果人口数量局部占了上风,换谁“独”心都难免炽烈的。

草草行笔,欢迎大家讨论。提供各种数据更好。像nba那样细致的数据:我们现在育龄女性到底有多少呢?实际上我们需要育龄女性生育几胎才能熬过中华民族人口结构最不得当的脆弱时刻?

——————————————————

——————————————————

逛街归来,再说些话:

(就我个人来说,将来只会生一个的。即使我清楚,现在的独生子女比当年的我们还要孤单,我们那时因体制问题因社会安全,家长、孩子比较集中,一大群人疯玩野玩;现在的小孩子,除了上学各回各家,能有几个好朋友唠嗑就很不错了。可是人生在世,得自父母;父母养老更是为大,不得不有所取舍。

也正因为此,我才写这个帖子的。怕很多人和我一样,将来老龄化社会,青年们太少,我们这代中老年堪忧!)

1.这篇文章的topic可以置换为:中国为老龄化社会做好准备了吗?部分人的担忧还不够,有必要展开全民大讨论,群策群力。尽快开展第6次人口普查,真实的人口情况,有助于我们做出两害相较取其轻的选择。我之所以对2020年GDP的辉煌不敢闻之即喜,很大程度上也因为老龄化的加速。计划生育少生了3亿人,为民族做出了巨大贡献;即使没有计划生育政策,中国也会步入老龄化社会,当然计划生育的后果之一是我们将跑步跑向老龄化。

就社会养老制度、社会医疗体制而言,中国远远没有做好准备。不妨列些数据:

2004年底,我国60岁以上人口有1.43亿,占人口比例10.97%。目前,中国,已有21个省(市、自治区)成为人口老年型地区。老龄化水平超过全国平均值的有上海(18.48%)、天津(13.75%)、江苏(13.75%)、北京(13.66%)、浙江(13.18%)、重庆(12.84%)、辽宁(12.59%)、山东(12.31%)、四川(11.59%)、湖南(11.51%)、安徽(11.18%)。

预计2014年将达到2亿,2051年将达到最大值4.37亿,之后一直维持在3-4亿的规模。

我们老龄化的进程快于世界其他国家。65岁以上老年人占人口的比例从7%提升到14%,发达国家用了45年以上的时间完成这个过程,

预计中国完成这一进程只需要27年,并且在今后一个很长的时期内都保持着很高的速递速度,俗称“跑步进入老龄化”。同时,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未富先老。这意味着争夺全球年轻劳动力的时候,我们是落在下风的。

城乡老龄化水平倒置显著。发达国家是城市老龄人口高于农村,中国的情况却不同。目前,农村的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1.24个百分点,这种城乡倒置的状况将一直持续到2040年。

老龄化进程地区之间严重不平衡。1979年上海最早进入老龄化行列,预计最迟进入人口老龄化行列的是宁夏,2012年。时间跨度将长达33年。

女性老年人口数量多于男性。老年人口中女性比男性多出464万人,2049年将达到峰值,多出2645万人。21世纪下半叶,多出的女性老年人口稳定在1700-1900万人,其中50%-70%都是80岁及以上年龄的高龄女性人口。本人有可能成为其中一员,就人口结构而言,“寿多则辱”的运命并不奇怪,唯有早做打算。

对于中国国运来说,顺利熬过老龄化之后,想必会是一马平川。但老龄化社会以及民族、性别差别问题,导致了中国国运是有一些脆弱的时间点的。我们必须早做准备。正在为祖国奉献人口红利的人们,将来会面临着争夺医疗资源、子孙竞价凤求凰的种种问题。商机亦在于此。老龄化的生意和孩子们的生意,都将水涨船高。70-90这批人,他们不过刚刚开始承担时代赋予的残酷分量。50年代人苦了半辈子;但他们赶上了老龄化的开头,何尝不是一种幸运?清华校内的条幅“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从人口结构而言,恰会是这批人的运命。退休年龄到时会推迟到65岁甚至更晚的。老年人2/3患有慢性病,服务业的数量,想必亦会存在不少缺口。中国也会有全球招护士的一天。我们钱袋不足,招来的护士有限;那么只能内部挖潜,自力更生,每个人需要自学一定的简单护理;同时,好好锻炼身体,不过度透支健康,将来健康与否意味着能否节省一笔不菲的支出,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未来会是这样的。

据测算,1990年中国每100个劳动年龄人口抚养13.74个老年人,2000年抚养15.60人,2025人抚养29.46人,2050年抚养48.49人。

2.大黄筒子的数据文。大黄:【原创】中国人口问题论纲(完)

3.就目前回应,

我的回应和补充

4.数据的一些读法:

请看大黄筒子的数据图表,再以人口平均寿命70岁计算;波伏娃说的不错,人都是要死的;我愿补上一句,死之前,人几乎都是要老的。

关于“黑人”种种,我觉得“小学每年入学数量”是藏不住的。户口可以藏;哪怕你的志向就是底层民工,也是要读小学的。

另外:名人的数量有多少?这时候可不是鲁迅一支笔李嘉诚一人富贵敌过千军万马,便可代之千军万马的。单以名人计,儿女多半是要计入别国户口的,这些人可不是承受中国老龄化的成员。

其实比名人数量更为触目惊心的是被主流人群忽视的各个支流的数量。在下恰好对多元文化多元社会有所关注,我们歧视肝炎患者就是在歧视十分之一的人。我们歧视同性恋者便是在歧视5%或更多的人。中国婚姻中不孕不育的比例高达7%——10%。这些绝对数量可都是远远大于名人数量的。正因为是普通人,又不是主流,一直是被媒体和官方漠视的。可是,这是我们必须直面并且承认的现实。

固然中国部分地区还会越穷越生,可是当进城的年轻农民工亦受城市化影响生育意愿下降,我们必须考虑多元社会、工业社会所导致生育热情严重下降的趋势。讲个很浅显的道理:中国控制人口的成功其实也有以时间换空间的因素。古代十几岁就生孩子了,而现代工业社会的一大后果便是:童年超级延长。22岁大学毕业,大家看他(她)不过是个孩子。他(她)十之八九也自认条件不够成熟,不肯马上当人父母的。以前小城镇20岁姑娘不出嫁大家便觉得老在家里了;现在小城镇“老姑娘”的年龄好歹上升到25岁。大城市甚至延伸到30多岁。那么,再考虑到东方女性育龄的实际情况,生两个都是得自己努力老天也要帮忙的。(双胞胎这么好的运气,不计在内。)生三个更将是极端少数了。我们必须把中国国情和多元社会所导致的不育或一胎情况综合计量,到底什么是将来的主流呢?不客气地说一句,农村的“一胎半”政策不仅比“二胎”政策糟,也许比“一胎”政策还要糟!我非常担心本世纪以来严重的性别比,让“乃知兵者为凶器,圣人不得已而为之”为主流思想的中华民族,未来某日不得不走向战争。

陈郢客:【参考文】计生办、人口政策需要与时俱进

推荐一本书:亨廷顿:《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网上有pdf文本。

关键词(Tags): #我们是谁#长尾#计划生育#媒体通宝推:王树,

本帖一共被 4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这个沙发我就不抢了
家园 以前看批评限制汉族生育的帖子总觉得很好笑

现在倒真觉得人口很重要,基数大选择就多。

汉文化的地位决定着中国历史日后不会被异化,汉族人口的绝对多数决定着汉文化的中心地位。

家园 沉思中,但是我决定和老婆生两个。

一个太少,两个刚好。

家园 【讨论】专家的一些讨论

http://news.qq.com/a/20080311/003695.htm

 老龄化冲击等人口结构失衡问题将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本期嘉宾] 

  吴向宏 美国ManattJones全球战略公司中国代理,IBD国际有限公司执行主事,Innoprise基金高级顾问及旗下NewMarket科技集团特别顾问。在国内外包括美国BusinessWeek和RedHerring杂志上发表有数十篇论文、评论。 

  曾毅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美国杜克大学老龄与人类发展研究中心与人口研究所教授;北京大学老龄健康与家庭研究中心主任,杜克大学中华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著有《中国人口分析》等。 

  李建新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人口学、人口政策、人口社会学等方面。著有《转型期中国人口问题》等。

 

  如果等到5年、10年、15年后再去调整生育政策,新增婴孩在2025年后相当一段时期内仍是需要抚养的少年儿童,与其时的老年人口比例迅增及劳动力资源萎缩叠加在一起,则可谓雪上加霜,悔之晚矣! 

  ———曾毅

  在人口问题的讨论上,我们现在要破除新教条主义。过去那个时候的观点是社会主义没有人口问题,我们对人口的认识是人多力量大。但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又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人多是负担。

  ———李建新

  人口不是发展的劣势,而是优势。现在也不是要回到“人多力量大”这种认识,人口、经济、环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关系。一个明智的政策最好不要人为地调节这个关系。

  ———吴向宏

  上世纪70年代初,中国从“人多力量大”的豪情中惊醒,从此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

  30年过去了,计生政策成功地控制了人口的过速增长,使中国得以集中有限资源发展社会经济。但计划生育政策也在中国快速前进的跑道上,留下了深深的刹车痕迹。

  如果说哪项政策对中国的今天产生着决定性的影响和塑造,那么首选计划生育政策无疑。

  但30年过去了,中国的人口现状、中国人的生育观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008年全国两会,继中国社科院叶廷芳教授与28名政协委员联名提案,要求尽快停止执行独生子女条例之后,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亦建议,现有计划生育政策应适当改变,中国不能长久地维持只生一个孩子政策。

  人口政策的讨论和反思,变得如此重要和急迫。它不在于怀疑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取得的成就,而在于按照中央的精神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纳入科学发展的总体规划,统筹解决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等问题。正因为此,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希望贡献自己的新知和学识,实现中国人口政策的最优效益。

  那么,什么是中国计划生育的最优政策?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对未来中国有哪些需要警惕的潜在影响?或者用普通百姓的话来讲,现在,中国人一对夫妇生几个孩子更好?

  本期国是开讲,请到从事人口社会学、人口经济学以及跨国研究的三位专家,他们将从各自专业领域对中国人口战略和计生政策做出观察,提出建议。不求天然正确,只要畅所欲言,我们就在接近真理的路上。

  现在我们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中国现在的人口结构,会对我们的经济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我们建议因地制宜研究确定一个二孩政策放宽的起始年龄

  南都:现行人口政策遇到很多的议论,为什么是在这个时机?

  李建新:我讲的第一点是解放思想,在人口问题的讨论上,我们现在要破除新教条主义。回想上世纪80年代我们给马寅初平反,他那个时候为什么被打倒呢,那个时候的观点是社会主义没有人口问题,我们对人口的认识是人多力量大。但是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又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人多是负担。这样一个认识,笼罩着整个上下。所以,现在每个人看到正常的生育,比如说一个家庭两个或者三个小孩,都觉得这是一种不正常的,这个太让人觉得奇怪了。

  在这种陈述中,人口是作为什么条件出现的?是作为负担,无论作为分子还是分母。我们现在对人口问题的认识是这样的:先认定它是问题,然后再来找证据证明它是问题。我觉得这是一个极大的悲哀。我们现在首先是在认识范式上出现了这样一个问题。

  南都:现行计生政策进行调整的必要性在哪?

  吴向宏:中国现在的人口结构,会对我们的经济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直接影响就是劳动力供应将不足,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供应不足。现在有两个现象:第一是发达国家的年轻人口、城市居民人口不愿意生孩子。也就是说,人口进入富裕阶层后,生孩子的意愿会降低。第二个就是当中国受计划生育政策影响最重的这一批年轻人,他有最多的老人要去抚养。这些孩子结婚以后,老人给他的压力更大,他养孩子的意愿就更低。这造成一个经济学上的问题———中产阶级的萎缩。白领阶层有抚养老人的负担,自己不愿意生孩子,造成这一阶层萎缩。从社会阶层的分布讲,希望社会有一个稳定的中产阶层,但计划生育政策导致这一批人在经济和人口结构上都没有获利,这种状况持续下去,也造成很多后果:加剧贫富分化等,完全讲不清楚。

  

  曾毅:在现行生育政策长期不变方案下,未来老年人口与独居老人比例、老年抚养比、劳动力资源、退休金缺口率、老年人口医疗费用等方方面面,均将带来严重问题。同时,政府继续实施现行生育政策的管理成本与政治代价十分昂贵。现行生育政策长期不变,还将使中国与印度在劳力资源与老人-少儿总抚养比等方面的竞争地位由现在的显著优势变为2030年以后的严重劣势状态,很有可能因此而使我国的经济实力被印度抛在后面,更谈不上赶超美国。因此,我们建议因地制宜研究确定一个二孩政策放宽的起始年龄,例如,34-35或33-35岁。然后,每隔一年或一年半普遍允许生二孩的低限年龄下降一岁,至2012-2015年前后在城乡实现普遍允许28岁及以后生二孩的软着陆。

  我们面临世界最快的老龄化

  老龄化就是人口内部结构(失衡),紧接着就是中国劳动力资源迅速萎缩。对未来的竞争力,肯定是一个极大的负面的影响

  李建新:什么是问题?问题就是一个关系的失衡。比如马寅初的观点,本质上就是人口和社会关系失衡这么一个关系。首先是由人口内部失衡,引起性别结构以及年龄结构急剧的社会变化,然后给社会带来全方位的影响。这些影响,社会学上经常说婚姻家庭这问题,独生子女这问题,家庭养老问题等,有社会经济方面说的劳动力迅速萎缩问题,老年人口比迅速扩大问题等,这些问题抑制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增加社会的抚养负担。更深远一点,是国家的竞争力问题。竞争力表现在哪里?一个是劳动力数量,一个是劳动力内部的结构。素质就另说了。我觉得我们应该把数量和结构问题统一起来。

  南都:马寅初当时提出人口政策的时机与今天相比如何?

  李建新:我觉得现在的情况和当初马寅初的认识是一致的。对人口问题的认识,马寅初当时看到的是,刚处在解放初期,百废待举,人口迅速增长,结果是人口规模迅速扩大。人口变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数量,一个是内部结构。人口迅速变化给当时正在变革的中国一个极大的影响,是不利的。我们现在强调的是,结构问题重要,我们现在面临世界上最快的老龄化,老龄化就是人口内部结构(失衡),紧接着就是五年,最多十年,中国劳动力资源迅速萎缩。我们同样看到中国人口变量将在未来二三十年发生急剧的变化,结构上的变化,而这种急剧的变化对中国的社会经济产生巨大的变化。中国经济现在正蓬勃向上,突如其来的人口变量的萎缩,必然对经济的支撑(造成影响),对未来的竞争力,肯定是一个极大的负面的影响。这个结构就是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的变化。

  南都:从全球背景看,中国的人口政策该如何评价?

  吴向宏:中国要考虑自己的利益,不是国际上说怎样就怎样。这个政策在上世纪80年代对中国的经济起飞是有很大帮助的。从经济学角度讲,初期它能减少一些负担。他们现在赞成或者说理解计划生育政策,主要是从宗教的因素转到经济的因素来看这个问题。

  从经济学因素看中国的人口最早是莱斯特·布朗。他写了一本书,叫做《谁来养活中国》,引起很大反响。他们和上世纪80年代后那些环保主义思潮是一致的,主要把人口当做负担。人多了就要吃饭,而地球无法供养。这和当时西方经济危机有很大关系。因为经济危机,使得很多人看不到出路。这么多年的发展,证明他们所做的那些盛世危言几乎是不正确的。

  放宽“二孩”,现在正是时候

  中国今后20年左右处于“人口红利”的黄金时期,“等待”思路将贻误当前实行生育政策平稳过渡的大好机遇

  南都:如何判断我国生育政策调整的最佳时机?

  曾毅:很多人以我国正在进入“第四次人口出生高峰期”为理由,而主张在“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稳定现行生育政策不变。然而,人口预测数据表明,“十一五”期间虽然20-26岁一孩生育高峰年龄妇女人数有所增加,但离峰值年份2012-2013还有6-7年,而27-30岁二孩生育高峰年龄妇女人数却处于2006-2025年20年间的低谷,略多于3500万。“十一五”期间启动生育政策调整平稳过渡,可以避开即将来临的生育旺盛年龄,尤其是二孩生育高峰年龄妇女人数峰值。如果等到“十二五”或“十三五”或“十四五”时期再去启动生育政策平稳过渡,则将与20-30岁生育旺盛年龄、尤其是 27-30岁二孩生育高峰年龄妇女人数撞车,并将累积更多只生过一孩的二孩生育年龄妇女,极不利于生育政策调整的平稳过渡。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生育政策调整目标是逐步放宽二孩生育的限制,而“十一五”时期正是我国今后20年中27-30岁二孩生育年龄妇女人数的低谷,即政策放宽目标人群的低谷。因此,“十一五”期间是我国启动生育政策调整平稳过渡的最好时机。

  南都:现在人口结构的问题已经超过人口数量的问题?

  李建新:一般人的认识,不会从人口规律,人口内部结构这么来看,他们看到的是人多带来的问题。随便举个例子,比如春运,大家看到处人挤人,还有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带个环境的压力等等,他们都把这些问题往人口数量上推。这有严重的误导。我所以说首先要解放思想,就是要破除这种新教条主义,改变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就人口预测来说,我们下去调查的,没有哪个家庭、那对夫妇说是要多生几个孩子,最多生育是两个,因为生育观念已经变了,生活水平已经变了。养孩子的成本已经发生变化了,和30年前简直是不可同日而语,不能拿历史经验再说现在21世纪的事情。

  南都:调整人口政策的各种分歧,很容易陷入数据之争,民众听着也不明白了。

  李建新:比如生育率的问题,我们国家的生育率已经很低了,按照国家统计局的几次调查都低于1.5,而国家统计局背后没有利益,跟计划生育没有利益联系,而且它是专业做调查统计的,我们推断它的数据是比较可信的。所以中国生育率实际上是比较低的水平。说现在调整政策的话,会引起人口巨大的反弹,差距很大,我觉得数据上站不住脚。按照已经发表的中国人口战略纲要说的,维持1.8的生育率水平,过高过低都不利,如果说1.8是国家给我们的水平,那我觉得人民群众的生育意愿和国家的要求并不是差距很大的。我现在判断一般的群众(生育)意愿,也就在二孩左右。我的证据在于,我的各方面调查,包括现在有很多试点,给了二孩政策,其实这个地方的人生不到二孩。所以问题不是像我们坐在屋里想象的那样,说人口生育有多大。过去流传说,给一孩生二孩,给二孩生三孩,这个逻辑上存在,但事实经验不是这样的。作为一个学者,我就拿这些东西来立论。

  南都:生育政策调整如何处理所谓“人口红利”的问题?

  曾毅:我国近期虽然老年人口比例将不断上升,但不是很高,而劳动力资源却十分丰富,即中国今后20年左右处于“人口红利”的黄金时期,生育政策平稳调整造成的出生数增加不会带来过重负荷。2025年后老年人口比例快速上升时,2006年后因政策平稳调整而新增婴儿已进入劳动年龄,将弥补2025年后老年人口比例快速上升及劳动力资源的减少。如果等到5年、10年、15年后再去调整生育政策,新增婴孩在2025年后相当一段时期内仍是需要抚养的少年儿童,与其时的老年人口比例迅增及劳动力资源萎缩叠加在一起,则可谓雪上加霜,悔之晚矣!另外,现在的儿童消费较大,生育政策调整导致二孩出生人数适当增加,将显著拉动内需,扩大就业。待这些新生儿进入就业年龄时,正是中国老年人口比例快速上升及劳动力资源快速减少之时,不但不会增加就业压力,而且将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因此,生育政策调整的平稳过渡应尽快启动,“等待”思路将贻误当前实行生育政策平稳过渡的大好“黄金时期”机遇。

 

 “二孩晚育软着陆”方案 

  二孩晚育软着陆方案可显著缓解人口老龄化冲击,又可使人口总控不超过15亿,还可有效解决性别比偏高问题

 

  南都: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事实上并不简单。

  吴向宏:上世纪70年代有些环保主义者认为人口应该零增长,认为再发展下去,动物就没有了,石油也没有了。这里最大的预设就是把人假设为负担。人口对环境的消耗,用中国南宋时期生产力的观点看,中国不可能养活16亿人。南宋的一个经济学家可能会预言:如果中国的人口增长到1亿就会崩溃,而实际上涨到1亿是不会崩溃的。因为人口和环境之间是一个市场上的供求平衡关系。当人口增长到一定程度,资源消耗到一定程度,资源的价格就会上升。上升以后,就有两个结果:一是价格上升到无法接受的时候,可能不需要你去推动计划生育政策,很多人就不生小孩或少生小孩,他觉得生活上负担不起;第二就是这会推动对资源的开发利用技术。有人说,中国如果发展到有一半的中国人都像美国人一样消耗石油,那世界就会如何如何。我说你的说法很荒谬,当1/4的中国人的石油消耗量同美国一样时,石油的价格就会高到中国人消费不起,所以中国人永远也不可能消耗和美国一样多的石油。从经济学角度看,很多东西在一个很长的时间内,会实现一个平衡。这个平衡你可以觉得是环境选择的结果,是人类适应能力。就市场经济学派观点来看,不要去人为地干扰人类适应自然的过程。

  南都:这么多年把人口当包袱,给人造成一种错觉,似乎人越少越好。

  吴向宏:这个也是很荒谬的。中国国土很大,相对人口密度,在世界上不是最高的。大概有四十多个国家相对人口密度比我们高,它们绝大多数是发达国家。人口密度比中国低的国家也有很多,但多数是不发达国家,甚至是世界上最贫困的国家。因此,人口不是发展的劣势,而是优势。现在也不是要回到“人多力量大”这种认识,人口、经济、环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关系。一个明智的政策最好不要人为的调节这个关系。

  南都:曾毅老师提出二孩晚育政策软着陆方案,优势在哪里?

  曾毅:平稳过渡的软着陆,将使今后因二孩政策放宽而形成的每年“二孩生育增量”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而36岁及以上一孩夫妇与今后自愿终生只生一孩的夫妇继续给予奖励补助。二孩晚育软着陆方案应加大青少年,尤其是女性青少年接受高中、中专与大学教育的宣传、引导、资助、与贷款扶持的力度,既增强人力资本,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又达到青年人先立业,后成家,推行自愿少生晚育优育的目的。二孩晚育软着陆方案具有显著缓解人口老龄化冲击,避免老年照料困难与人口年龄、性别、家庭结构畸形的严重问题,又可使人口总数控制在不会超过15亿的合理范围。

  南都:性别比持续偏高,打光棍的男人越来越多,这个问题能解决么? 

  曾毅:我国出生性别比持续二三十年的大幅度偏高趋势若得不到有效遏制,将造成数千万成年男子难于找到妻子的严重社会问题,已经引起了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现行农村只允许独女户生二孩,这种政策其实起到了“一男孩价值二女孩”的客观心理导向作用,助长了出生性别比升高。政府的这种一孩半政策,实际上是在告诉群众:第一胎生了男孩,够了,不要再生了;第一胎生了女孩,不够,可以再生一个。这在客观上告诉农民:生一个女孩的价值远远够不上生一个男孩的价值,需要再补生一个。这可称为心理暗示,使得重男轻女观念更难消除,很多农民利用已经很普及的B超技术手段做产前性别鉴定,流女保男。二孩晚育软着陆将避免现行农村独女户生二孩政策的这种效应,也就是说,二孩晚育软着陆方案下的未来出生性别比肯定比现行生育政策不变方案下的出生性别比低得多,而可以较快恢复正常。因此,二孩晚育软着陆毫无疑问是解决我国出生性别比偏高严重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当然,继续抓好“关爱女童”社会工程,逐步扭转“重男轻女”传统观念也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严格一刀切不可取

  现代社会抚养的成本很大,哪可能政策放开,大家都呼噜呼噜地生孩子去?人口和经济、环境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最好不要用激进的措施调节

  南都:现在社会上特别关注富人超生的问题,你怎么看?

  李建新:实际上超生的概念就是二孩,我们不清楚名人富人有多少,名人富人有多少人去超生,而这个超生是否真正颠覆了国家低生育水平?我认为这是小题大做,没事找事。其实考虑生了第一个孩子之后的机会成本,现代社会抚养的成本很大,哪可能政策放开,大家都呼噜呼噜地生孩子去?相反,那些人是付出自己的代价生孩子的。大家都被遮蔽了。

  南都:现行计生政策如果要调整,方向在哪里?

  吴向宏:我个人来看,中国即使要采用计划生育政策,应该用经济的手段而不是行政手段来限制更好。因为经济手段的限制,比如罚款机制,还能调节。养一个人的成本高了,但是还可以养,养得起还可以多养。而行政手段、法律手段严格一刀切,没有调节的可能。这就是完全用人为的方式来改变人口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我认为是不可取的。总的来说,人口和经济、环境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最好不要用激进的措施调节。

家园 现在在中国,即使是少数民族的孩子,不懂汉字的没几个吧。

我认识的几个满族,蒙族和回族的朋友。汉语差不多和我一样好,本民族语言反倒不甚了了。

当然,我赞成你的主要观点,独生子女政策应该放松一点了。

家园 前几天论坛上讨论过这个问题

正好这几天碰到2、3个同事老婆都要准备6、7月份生产,问了问,似乎计划生育政策不是那么严格。据他们说只要想生都是能生的(我在北京,指能够上北京户口,我在国有企业),只要二胎上15万社会保障金(似乎是这个名字)。我现在在潮汕地区出差,遍眼看去,哪个家庭没3、4个孩子,呵呵。另外,我所知道的那些在北京闯生活得外地人(指不是在公有制企业的),差不多一半吧,也都是2个孩子。

我觉得现在是因为居住环境和生活成本的原因,当然也有年轻人享乐的原因,大家都不愿意生吧。至于大家从某些资料上摘得数据,说实话,我信,但是我觉得跟我周围看到的不是太一致,而且即使国家允许二胎了,城里的很多人也不会生二胎,毕竟都是独生子女长起来的,觉得一个孩子是天经地义了。

家园 至于不懂汉字,我说的不是现在,而是几十年或百年之后——

先出问题的八成也是西部而非东北。

美国吸收移民,墨西哥移民是最让“美国宗教”受损的。南部的西班牙电台,西班牙化……他们能生,这点太要命了。美国文化以盎格鲁-撒克逊文化为中心,几十年后,若不能维持这点,……。

中国一样的。某些少数民族人口数量达到局部或整体可掰手腕的地步,独立王国必然会很有号召力的。

广州有20万黑人兄弟。呵,早期的会懂汉字,若是将来某地黑人太多了,汉人就会撤出的,人家又不是没有自己的文化,当到达一个量级,……。就这点来说,美国比中国坏在前面。不过中国的极速老龄化能不能撑过去,人口和民族问题交杂,也是很棘手的。

家园 我一个年长的朋友,68年人士,北京——

生育了一个男孩。

两三年前,想再生育一个孩子。

结果,因为要缴纳整个家庭年收入的十倍罚金,当时想过种种办法,连假离婚都想到了。到底不敢实施。郁郁寡欢。我劝过许久的。

现在,身体不好,想生也不成了。彻底死了心。

你如果想为国家老龄化做点贡献的话,就得怀着一颗强悍的心不惜违法!政策不改真是不行了。

家园 你说的我不知,我是听几个要生小孩的同事都是这么说的
家园 是啊,身为独生子女一员,对国家未来对家庭对孩子来说——

还是两个好!

家园 我那是三年前的消息,新消息以你的为准——

呵,买房,还贷;上有四老,双独们考虑生一个还是两个,还是颇得计较一番的。

男女还都得赚钱养家;为职业为升职,很多女性被迫一次次又一次推迟生育。这都会签进合同里的,80-90年代人二胎的实施效果,生活中会打不少折扣的。

孩子上中学选校8-10万。幼儿园费用平均1000元一月。(很一般的水平)。

养孩子的成本惊人啊。

家园 我同学他老婆给他生了对双胞胎男孩,愁死他了
家园 不好意思,我阐述下我看到的和感觉的

其实我认为,生孩子的成本,无论钱财还是精力,只要夫妻俩都愿意,其实并不是什么不可逾越的困难(在北京)。我跟您可能不是一个时代的,呵呵,我30来岁,在我看来,其实养小孩子的成本并不高,不过就是父母们都愿意互相攀比,使得养孩子的成本额外高昂(我的同学们都是恨不得把所有的钱都花在孩子身上)。想想我们小时候,父母钱财上又花了多少?不还是自己凭借着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的自己走过来了。

家园 所以事实上,要提高生育率

不应该从计划生育政策上着手,从教育保育费用上着手效果会更好。如果能有又便宜又好的幼托场所和可靠和善的教育机构,如果妈妈们可以在熬过了最初的一段时间之后就把孩子放心地交给物美价廉的保育机构,生几个不是生啊。

问题是现在的幼托场所和教育机构简直了,收费死贵,老师还不是个个都有责任心。像静然如此和河里另外一个小学老师那样负责的,做家长的碰上真是烧高香。

我有时候在想,其实现在很多4050下岗或早退的阿姨妈妈们,如果政府可以把她们组织起来培训一下集体开幼托所来给80后的孩子们提供服务并给予政策和税收乃至财政上的优惠,那真是一举多得的事儿。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