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地震可以预测吗?--科学不是万能的。 -- 洗心

共:💬80 🌺9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地震预测这东西实在是一个鸡肋

多数情况下,都是象过去国内的天气形势预报:在未来十五天里,中国华北一带将有较强的的降水。那么你要不要带着伞?说起来预测,可以分几个不同的级别:长期内可能,短期内可能,趋势,然后才是预报。现在的地震预测长期可能可以说是解决了。对于地震高发区的圈定基本上在业内是少有争论了。这对于工程上的指导作用可能业外的人不太清楚。象当年唐山那样的地震要是发生在现在的的话,在各个大城市里70年代以后的建筑基本上都不会有倒埸出现。不过要是那位正好在现代的高层里的话,估计可能会晕楼。现代高层的柔性结构在正常情况下可以有一定的摆动,在有地震的时候,现代的高层可以有个高达几米的摆动而不会有结构性损伤。所以人要是在高层里遇上地震,最好的办法是扶住一个固定物不要动。等地震过后再从楼梯撤离。

至于一般人眼里的预报,也就是事实上的短期预测。业里的人基本是有一搭没一搭的在做。具体说起来这里的原因就是多了。简单说,一来是观测手段不行。所有的人都知道地震是由于地下应力的释放造成的。可一不知道地下的应力有多少,二也不知道这个临界点在那儿。完全没有办法开始。间接的手段,比如说动物异常,天气异常等等,一是没有时效,完全没有办法知道异常出现的时间和地震的时间之间的关系。二是不唯一,除了地震还有很多因素会引起这些异常。总不能有点动静儿就把老百姓赶到街上去吧?再说,这些动物异常也很难界定。蛤蟆上街,多少才算是异常?五只?十只?上百?大概齐?那好谁说了算?好啦,预报发了,没震。是等呀还是让老百姓回家?要等,等多长时间?一天,三天?十天呢?又是一个谁说了算的问题。

二来就说能给出预报,疏散民众是一个非常头痛的问题。在这儿做紧急反应训练的时候,老师说华盛顿曾经做过一次城市疏散的沙盘演练。在最理想的情况下,也要七天。前几年休斯敦台风疏散也花了七天左右。这些还都是小半径疏散,疏散半径好像只有20哩左右的样子。要是地震疏散,半径最小也要有50哩。所以基本的认知是地震预报在现有情况下,是不能发的。再说,人撤了,损失还在。海城就说是一次成功的预测,可还有是大约4000人死亡,上万人被冻伤。这主要是由于2月的海城气候实在是不适于户外生活。经济损失也有几十个亿。如果再加上考虑错报的可能性,在短期的预报下进行疏散实际上是一件不可能的任务。如果海城当时不是处于文化大革命中,革委会可以基本不考虑后果的话,海城也很难说是一个什么结果。所以,现在基本的认知是预测不如用工程手段防震。只要能够用工程手段防止建筑的倒塌,不单能够减少人员的伤亡,也可以避免重大经济损失。随着建筑水平的提高,是不是能够预测也就渐渐地失去了预报的重要性了。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