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中印比较的题外话 -- 葡萄
题外话(2)典型的走向混乱或走向现实
没人知道将来会是谁在这铁笼里生活;没人知道在这惊人的大发展的终点会不会又有全新的先知出现;没人知道会不会有一个老观念和旧理想的伟大再生;如果不 会,那么会不会在某种骤发的妄自尊大情绪的掩饰下产生一种机械的麻木僵化呢,也没人知道。因为完全可以,而且是不无道理地,这样来评说这个文化的发展的最 后阶段:“专家没有灵魂,纵欲者没有心肝;这个废物幻想着它自己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文明程度。”
写下这段话的不是哪个FQ或者某个极左,写这话的人叫马克思.韦伯。这是他在其生前唯一一部发表的作品《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终篇中对美国及其美国精神的评价。很滑稽的是,这些文字对于中国来说在今天依旧那么富有鲜活的生命力。
回到现实里说点当下的事情。由于躲过了7月里的一次墨西哥湾飓风的袭击,上周末,石油价格终于从沸腾的顶点向下滑落,并创17年里历史最大单日跌幅,和7月刚开始的时候创历史上单日最大升幅一样,这个世界多少人在与石油同悲喜中。不过,我们必须认识到的是整个墨西哥湾季风季节一直要到11月才结束,其中最频繁发作的时间段集中在7、8两月。大自然会不会在不经意里给我们什么惊喜对与我来说却是无从而知的,这里更不要说同在北半球的西太平洋已经因拉尼娜现象将在今年释放出20多个风球预警了。只是,经河友范适安指点,美国人在8月将要公布的耕地面积几乎将确定之后一年里的粮食价格走向。而恰在此时,美国政府规劝遭受水灾的农民休耕的话语音尤在耳,对于今年大雪、地震有大水的中国人的感受来说不过环球同此凉热。至于美林证券总是不忘记在飧舐次按的伤口的时候说出了这样的话:美圆低估,新兴市场的流出资本当反哺美国。
怎么说呢,已经有人把本次自伊拉克战争以来的石油上涨风潮称呼为石油危机了,并把这第三次石油危机与次按危机并称为21世纪第一次经济危机。这时,想到的却是熊彼得的资本主义的创造性破坏与历史的终结之间的对话。对我而言,美国此刻在应对危机所做的所有行动都在动摇其在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确立的美国霸权下的游戏规则。其影响与结果,在我看来绝对不亚于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时对世界的冲击。有人,把这样的冲击看做是美圆的末日。而在我看来,这是美国一直以来都想从联合国主导下的世界政治体系脱身的一次绝佳机会。(我朋友对此观点极不认同,当然那也和我把此一抽身描述为美国重归光荣孤立主义的描述有关)
其实在我看来,一个诞生于1945年服务于2战重建并雅尔塔体制安排下的联合国体制,一个在60年前服务于20亿世界人口的国际秩序的安排(到2007年末世界人口超过67亿),以及自二战结束以来那些几乎一成不改的口号、习惯或者对于某种秩序的习以为常会对今天的局面淡然或者不知所措都是很正常的。那不过是因为,我们已经无法确定我们曾经的世界是否依旧能和我们熟悉的一样继续下去。但是,就如用中国的语言读上去不甚雅闻G8来说,脱离中国等新兴崛起国家的任何制度与秩序上的安排乃至对这个世界影响深远的各种调整中,其起点与终点都不过圄于一次华丽的冷餐会中,除此无他。而无论是关于石油危机的游戏,还是在国会山中关于次按危机的大小博奕,抑或是关于粮食问题、可再生能源问题、全球气候异常诸如此类火烧眉毛的问题,依旧是按部就班、悠哉悠哉。重要的依旧是,秩序的尊严,言辞的政治的正确以及相关之林林总总,至于所谓人命关天的那些事么,问君可食肉否?
刚看完一个意大利熊彼得信徒写的书《漫长的20世纪———金钱、权力与我们社会的根源》,该书开头和结尾都这样引用了熊彼得的话:人类在地狱般的(或天堂般的)后资本主义的世界帝国或后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社会里窒息(或享福)之前,很可能会在伴随冷战秩序的瓦解而出现的不断升级的暴力恐怖(或荣光中)化为灰烬。而在我看来,在2008无论是第三次石油危机的顶点还是次按危机的终结日,这个世界正在典型的走向混乱或走向现实,其他么却已经不重要了。
(待续)
注释: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在繁体中文界译为熊彼得
1883年2月8日-1950年1月8日是一位有深远影响的奥地利经济学家(但并不是一位“奥地利学派”的成员),其后移居美国,一直任教于哈佛大学。其终生与凯恩斯间的瑜亮情结是经济学研究者中的一个热门讨论题目,虽然他的经济学说并不如凯因斯在生前就获得很大的回响,但研究者咸认为他对于经济学科的思想史有著很大的贡献。
“景气循环” - 也称“商业周期”(Business cycle)这是熊彼得最常为后人引用的经济学主张。根据其说法,类似“景气循环”的主张早在19世纪的1830年代就被英国经济学家图克(Thomas Tooke)采用其时代的经济学术语提出过了,后来在重要的经济学家著作中也都约略地提到过这个概念,比如在李嘉图、马歇尔、庞巴维克跟马克思....等 人的著作中。熊彼得认为自己只不过是将景气循环的定义与作用给明确地展示出来之人而已。
“创新”(Innovation) 与资本主义的创造性破坏(The creative destruction of capitalism)- 将原始生产要素重新排列组合为新的生产方式,以求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一个经济过程。在熊彼得的经济模型中,能够成功“创新”的人便能够摆脱利润递减的困 境而生存下来,那些不能够成功地重新组合生产要素之人会最先被市场淘汰。
“资本主义的创造性破坏”(The creative destruction of capitalism) - 当景气循环到谷底的同时,也是某些企业家不得不考虑退出市场或是另一些企业家必须要“创新”以求生存的时候。只要将多余的竞争者筛除或是有一些成功的“创 新”产生,便会使景气提升、生产效率提高,但是当某一产业又重新是有利可图的时候,它又会吸引新的竞争者投入,然后又是一次利润递减的过程,回到之前的状 态....。所以说每一次的萧条都包括著一次技术革新的可能,这句话也可以反过来陈述为:技术革新的结果便是可预期的下一次萧条。在熊彼得看来,资本主义 的创造性与毁灭性因此是同源的。但熊彼得并不认为资本主义的优越性便是由于其自己产生的动力将而不停地推动自身发展,他相信资本主义经济最终将因为无法承 受其快速膨胀带来的能量而崩溃于其自身的规模。
“菁英民主理论”- 或称为“菁英竞争式民主理论”。在其代表作《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一书中,熊彼得采用他那德国历史学派的老成语调提出了他对于民主理论的观察。他主 张:西方两百年间主要的民主理论皆建立在不真实的前题之上,比如说这些民主理论不经考察投票人是否具有对投票内容的专业认识便以为多数的意见优于少数的意 见。他认为这样的民主学说仅仅是空想,与事实完全脱节,更没有真实地阐述政府权力的来源。熊彼得认为他的看法才是符合人类历史经验的:民主仅是产生治理者 的一个过程,而且还不是一个必要过程,无论人民参与民主的程度有多少,政治权力始终都是在菁英阶层当中转让。与其主张资本主义即将崩塌时一样,这两个主张 都被认为是历史主义者的悲观论点。无论如何,熊彼得的“菁英竞争式民主理论”引起了政治学者的观注,其中以反驳者居多,另外有人将熊彼得的学说与意大利社 会学家巴烈图的“菁英循环”说并列为菁英政治学说的两大经典。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是的,问题就在次按问题开始朝实体经济蔓延了 1 葡萄 字0 2008-07-28 09:17:35
😄谢谢 寒塘冷月 字96 2008-07-28 08:02:08
🙂记得马云有句话, 风雷动 字100 2008-07-27 16:58:14
🙂题外话(2)典型的走向混乱或走向现实
🙂一直认为熊彼得的贡献要大于凯恩斯 孤舟一叶飘 字190 2008-08-05 07:25:16
🙂为什么印度汽车(Tata)在西方受到热烈赞扬 2 波波粥 字544 2008-07-19 14:05:48
🙂因为tata还没进入,中国车已开始进入 jack 字10 2008-07-19 14:09:02
🙂是啊,奇瑞的贴牌车马上就要进入北美了 1 波波粥 字0 2008-07-19 14: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