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从秦琼的甲说开去 -- 上古神兵

共:💬23 🌺127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从秦琼的甲说开去

写过了秦琼的锏和枪,接下来说秦琼的甲。相对于前两者,甲不太引人注意,毕竟秦琼是军人,不是模特。但通过秦琼的甲,我还是发现了一些有趣的问题。

先说在不同的版本中秦琼的甲,单田芳的评书中主要说了两套,一套是他老爸给他留下的,大致是这样的:“七宝鎏金盔,脑后飘摆斗大簪缨,身披九吞八扎麒麟甲,外罩灰缎子滚龙袍,半披半挂,袍上绣鱼龙变化,边上绣海水江牙,腰束狮蛮战带,凤凰裙遮盖双腿,三叠倒挂鱼獭尾,拼盘大小护心镜,足蹬虎头战靴”。另一套是夺了尚师徒的“天王盔、太岁甲”。在陈荫荣的《兴唐传》里,开始是 “黄金虎头盔,锁子连环黄金甲,以及雉尾、狐裘、虎头靴”,后来则是“夜明盔,柳叶绵竹宝铠”,无论什么甲都是五杆护背旗或八杆护背旗。虽然描述不同,但并不冲突,而且大多数的武将盔甲都是类似的描述,也没什么值得特别关注的,问题就出在这最后的护背旗上。

除了评书,护背旗就只出现在京剧里。但武将的背后就真有这护背旗么?一些所谓的京剧研究者的看法是:

靠旗在实际生活中是没有的。很难想象穿着铁叶子做的铠甲,背后插着四面靠旗,那样怎么能够进行战斗呢?有人认为靠旗是从古代传令旗变化而来的,这只不过是一种猜想,没有任何根据。在舞台上我们可以看到,这四面旗子与发号施令没有任何联系。而且令旗只有一面,怎么发展也不会发展成四面。再说靠旗是插在背后,不是插在脖子里,也不能随时拔下来。因此,靠旗只是一种装饰性的舞蹈工具,是为了渲染武将的威风,显示表演者的技巧,增加舞蹈时的动态美,以此来帮助塑造人物的一种专用舞蹈工具。后来,由于一些京剧表演艺术家运用靠旗设计了一些高难度的技巧动作,把靠旗从一般的舞蹈服装装饰又发展了一步,变成了高难度技巧的一种辅助工具。

以上据说是梅兰芳先生的说法。梅先生是不是这样说过,我没有考证,但如此断言护背旗不存在肯定是有失武断的,有些网友也提出在柬埔寨发现的宋代壁画中就有护背旗;日本甚至直到近代仍使用护背旗,这是有实物验证的。更重要的是,这种说法不符合京剧本身的艺术特点。京剧是一张桌子一座城,一杆旗百万兵,每种道具、脸谱、服装都具有相当明确的象征意义,不可能无缘无故弄出超出常理不合逻辑的东西来。

那么我们来推断下护背旗到底是什么东西?

首先肯定不是令旗。京剧里有专门令旗的,弄出两套来不合逻辑。而且使用令旗的不只是武将,诸葛孔明也是要分兵派将的,也没见他扎上靠,背上旗。所以令旗一说不值一驳。

其次是护背的吗?评书里经常说,被砍在护背旗上打得吐血,京剧里也有用护背旗的动作。这个观点有一定道理,但护背用甲更合适,旗杆只可以防横砍,却不能防劈刺,更何况那么多旗子背在身上确实影响身体灵活性。

再次是美观。从京剧的舞台上确实是好看,但打仗不是演戏给人看,方才说了,秦琼不是到战场上当模特的。这一说也缺乏说服力。

什么都不是,那护背旗岂不是真的不存在?那倒不一定。

结合古代战争的特点和近邻日本的实物来看。护背旗肯定是有的,不过作用并不是保护,而是便于识别和指挥。士兵们战场上拼杀,很快就杀红了眼,一旦出了队列,连找北都成问题;作为指挥官需要计算自己的剩余兵力和敌我对比,点人头也是不可能的。这就显出旗帜的重要。跟着主帅的旗走,就可以保证进攻方向;主帅看看自己部队的旗和对方部队的旗,就可以了解战场的兵力对比。一般是一个作战单位一杆旗,而且有一个士兵专门扛旗,有专人保护,这样做的问题是,大的作战单位可以,小的作战单位(班、排甚至连)就不合适了,大家都护旗,怎么打仗啊?背旗就可以解决这个矛盾,甚至可以每名士兵一杆旗,做法就是同一作战单位的士兵将同样颜色样式的旗绑在肩上,背在后面,就像黑泽明《影子武士》中的“山林火风”部队一样。当然这就应该叫背旗,而非护背旗,这在古代是符合军事实际的,时过境迁,近现代战争中近战减少,再扛旗就成了二百五,给人当靶子?由此我怀疑中国取消背旗应该是宋末或清朝,这个时期占优势的主要是少数民族的骑兵,骑兵使用背旗的弊远大于利,骑兵杀步兵时的协调指挥相对容易,反而旗杆插在背上,上马和弯腰都别扭,旗帜兜风也影响速度和平衡,隐蔽或快速作战也是问题,更何况少数民族那的布匹绸缎又是紧俏货。

那秦琼是马上的将官,他的五杆或八杆背旗又怎么解释呢?我的回答是身份。武将身后一般应该有专门的旗手。历史文献上记载,君主或主帅身后有大纛旗;评书里则经常说一声炮响闪出一支队伍,正中间一杆大旗,上书一个斗大的“×(姓氏)”字。可见武将没有插背旗的需要。但旗手站在哪呢?当然跟在武将的背后,不还是背旗?至于数量,《兴唐传》对先锋官单独做了说明,“先锋官要有五材,故此是五杆护背旗,占五个字:勇、智、仁、信、忠,不论正副先锋都是五杆。”其实原稿出于《六韬》。那八杆呢?请看八杆背旗的秦琼的官衔是什么—— “天下都招讨、枢理兵马大元帅”,即三军总司令。根据《唐六典》的记载,中国古代的传统军旗共有三十二种,分别绘以鸟兽图案,代表了全部军队,可秦琼背后插上三十二杆旗,那就不是元帅了,是卖旗的。别忙!《唐六典》中将全部军队分为金吾、领军、武卫等八队,固定匹配使用这三十二面旗,例如金吾队执白泽、朱雀、辟邪、玄武等旗,这样八杆护背旗涵盖了全部军队,就说得过去了。

不过我并不认为这八杆护背旗真是源于唐制,因为作为京剧诞生的时代背景,显然清朝的八旗更有说服力。

文艺工作者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并不需要这么多。事情可能非常简单,说书的和唱戏的在进行艺术创作时都知道当初当兵的身后有旗,进行了适当的夸张和必要的规范,而后又相互借鉴,于是我们今天看到了插了八杆护背旗的,威风凛凛的秦琼秦叔宝。同样,文艺工作者也不能无知而无畏,如果按照叶大师或张导演的艺术想象力,恐怕秦琼会光着屁股,戴着古罗马头盔,去为我们开创国粹艺术的海外市场吧?

上古神兵:【原创】最后说说秦琼的马

上古神兵:【原创】秦琼的锏和枪(上)

上古神兵:【原创】秦琼的锏与枪(下)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