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聊聊“煌上煌”(上) -- 忘情

共:💬53 🌺10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聊聊“煌上煌”(下)

打一开始起,“皇上皇”和“太上皇”的竞争就相当激烈,甚至从一开始就充满了火药味。这一点你光从店名就能瞧出倪端。你不是皇上皇吗?那我就叫太上皇,皇帝的老子,压你一头。同行是冤家,这话一点也不错。打一开始,两家抢生意就无所不用之至。你搞开张大吉,特价促销,我就搞买一送一。你请鼓乐队来造势,我就请更大规模的鼓乐队来压住你。你让员工上街派发优惠券,我就让员工到处拉客。

俗话说呀,商场如战场,这句话一点没说错。这不,两家同行离得这么近,彼此这么大的动作,难免就磕出火星来了。最初是员工互相叫骂,到后来发展到双方老板当街叫板,再到后来就变成了双方员工的互相推搡,终于有一天发展到了打群架的规模。矛盾日积月累,谁是谁非根本说不清楚。架既然打得动静那么大,这官面上的公安、工商、街办自然是要调解的,这台面下大伙各自请动了“江湖好汉”(南昌话管他们叫“罗汉”助阵)。“皇上皇”属于地头蛇,这绳金塔地面又是南昌市盛产“罗汉”之地(不但盛产,而且盛产的都是大哥级的人物,小马仔之类的那就更不在话下了),所以黑白两道摆下来,“皇上皇”略胜一筹。

这打架的事就算暂时过去了。可接下来就遇上了九十年代末期全国整顿文化市场,说要宏扬优秀文化,抵制恶俗、低俗、庸俗文化侵扰。这两家烧卤店的店名经文化、工商两家联合鉴定,都属整改“三俗文化”之列,于是限期改名。

那时的“皇上皇”已经在南昌市的餐饮业里已经小有名气,开始扩展连锁经营网点,不断打垮同行。大家知道,创建一个品牌有多么地不容易,如今却要限期改掉,闹不好多年心血有可能付之东流。无奈之下,有人出了主意:在皇字左边加上一个火字,这就变成了如今的“煌上煌”。一方面同音不同字,将改名可能带来的品牌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另一方面加上个火字旁,也暗合南昌话“跑火”之意,象征着生意蒸蒸日上,讨个好口彩。

许多人都说这次改名是“煌上煌”事业的关键转折点,不仅迅速地挤垮了对面的冤家“太上皇”,而且从此以后其规模扩展迅速,形成了今天的“煌上煌”集团。

其实这都是附会,据我的了解,“煌上煌”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成功经验。

首先,这是徐姨诸多经营理念的成功。

和许许多多民营企业一样,刚起步时的“煌上煌”也是个家族式企业。如果照此下去,虽然衣食无忧,但终究成不了气候。这就不得不佩服徐姨的眼光和魄力了,虽然没有文化,虽然没上过工商管理课,但在实践中却极擅总结,老早就看到了家族式经营的弊端,所以顶住内部纷扰,坚持“请进来,走出去”,一切唯才是举,不论亲疏,开门迎客,广纳贤才。

早在事业起步之时,徐姨就明白,这种烤卤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归根到底要看产品品质是否能适应市场要求。卤菜的制作程序各家大致一样,之所以味道各有千秋,关键就在这卤汁的调配。徐姨在这方面可是下足了功夫,广聘高人,不断试验总结,终于整出了一个极富特色,比较对江西人胃口的风味配方。

许多卤菜店的制作间简陋不堪,卫生条件不堪入目,更经不起卫生部门的检查。徐姨从长远考虑,一开始就力主按规划,高标准,严要求地建设卤菜加工厂,采用标准加工流程,统一工艺标准。从开始的卤菜制作发展到后来的统一配送,真空包装,都拿到了ISO质量体系认证书(呵呵,结合我们单位取这种证的情况,我感觉这玩意儿就是个大忽悠,不过要真没这玩意儿,就相当于没有市场准入资格了)。

在招收员工方面,徐姨直到今天仍然坚持当初的理念:下岗工人优先。一方面下岗工人上有老,下有小,深知生活艰辛,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不象那些不懂事的小年轻那样不安心工作,另一方面如此大张旗鼓,真是帮有关部门排忧解难了,相关职能部门自然会在各方面大力扶持。

“煌上煌”的品牌打响之后,徐姨趁热打铁,迅速扩展销售网点,走了一条连锁加盟的发展路子。一时间,不仅南昌市各大社区都有“煌上煌”的加盟店,而且迅速扩展到全省乃至省外。

其次,徐姨的公关工作做得好。

众所周知,你就算是开个小店,逢年过节,有个大事小情什么的,各路人马都会上门“劝捐”,或者说是“拉赞助”,许多店面或民营企业对此苦不堪言,想方设法逃、赖、拖。

没办法,这就是中国特色。和别人不同的是,徐姨在这方面一向极为主动,不等你上门,只要有这方面的风声,或者媒体上登出哪里又遭灾了,哪里的弱势群体又急等着救助了,徐姨的“煌上煌”总是慷慨解囊,事实上每回都起了模范带头作用,回回捐的钱都不少。有关部门自然欣喜,这一来二去的,什么新长征突击手,三八红旗手,省劳模,省政协委员等各种头衔就纷纷飞来。要知道这些可不是白给的,给了你,下回要捐钱时大伙儿可都看着你呢。在这个问题上,徐姨看得很透,这种捐助实际上也是在树立企业良好形象,也等于是变相的广告。弄到省政协委员的头衔,和有关方面有更多的接触交流机会,对企业的发展极为有利。如果说得再透点,这也是一种长期投资,一定会有长期回报的。

当然了,也不可能人人都象徐姨这么想,有钱人有的是,但还得人家舍得捐呀。在这方面,那些跨国大企业,大“铁公鸡”们的CEO可还没有一位没文化的中年妇女有见识。

第三,危机处置极为妥当

任何企业发展都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象“煌上煌”这样的餐饮业更容易出问题。出问题不可怕,怕就怕应对失措。

前几天的端午节,电视台突然报导本省某地居民食用“煌上煌”卤菜后集体食物中毒,一时间舆论哗然,成了人们街谈巷议的焦点。

事情刚曝出来,徐姨就宣布全集团立即停产整顿,各连锁店停止销售,产品一律封存,等待卫生部门检查。

事情很快就查明了,是外地一家连锁加盟店端午节前进货过多,当日没能销售完,在无冷藏设备的情况下留到第二天继续销售,由于天气炎热,卤菜变质所致。至于生产、配送车间,经过卫生防疫部门严格检查,未发现问题。

这事要搁在一般人身上,肯定把责任全部推给加盟店了,但徐姨并没有这么干。

查明原因后,徐姨在第一时间在电视台上代表集团向全省人民道歉,并公开宣布:此次事件受害者的医疗费用由煌上煌集团全额赔付,并另加营养费和精神损失费。取消该连锁加盟店的经营资格。在端午前后生产的卤菜全部集中销毁。今后加盟店当日未能售完的卤菜由集团统一回收销毁。

如此做法,极大地挽回了集团的声誉,挽救了这个品牌,成功地渡过了这次危机。

还有一次,电视台突然曝光说“煌上煌”集团在本市某新开的风景区为徐姨造了一座面积极大的超豪华墓地,据记者们声称造价极昂贵,极尽奢华之能事,极大地破坏了整个景区的和谐等等。

私下里我对此不以为然,徐姨不是政府官员,用的也不是公款,买地、造墓手续也齐全,有关职能部门都没有异议。现在生前就造墓的多了去了,你电视台这么瞎吵吵是迎合百姓的仇富心态?还是“煌上煌”平时逢年过节没打点各位记者大人,因而诚心找碴?

这是我个人的想法,但徐姨的反应极快,立即在报上登出半版的道歉信,声明此乃集团中部分管理人员所为,本人事先并不知情。如今知道了,立即责成属下无条件拆毁墓地,并向社会公众承诺今后再不让此类事件发生。

虽然我并不认为徐姨事先当真毫不知情,但如此处置,却让人无可挑剔。徐姨能有如此魄力和见识,无怪乎“煌上煌”能有今天。

如今的“煌上煌”已经走出江西省,影响范围向全国扩散了。就连远在北京的朋友都慕名尝过“煌上煌”的卤味了。可是,有一个地方,“煌上煌”却没有能够占领。那就是南昌铁路地区。

南昌铁路的家属区大部分集中在火车站附近,离绳金塔并不远。早年“煌上煌”也在南昌铁路家属区的中心地带开过分店。具体位置呢?就是从天佑路往铁一小方向走,走到铁路文化宫前,这里是个丁字路口,路口上有一家建设银行的分理处,当年这里就是“煌上煌”分店的所在。

可惜得很,“煌上煌”的分店却没能在这里生存下去。原因是就隔一条马路,有一家叫“老字号”的卤菜店。别看“煌上煌”在市内其他地区,乃至全省都所向披靡,挤垮了不少同行。但在这里,它却败在“老字号”的手下。这家“老字号”也在南昌市其他地方开过分店,但却远不及在铁路地区受欢迎,最终那分店也就关门大吉。

究其原因,我认为还是口味问题。“煌上煌”充分考虑了江西人,特别是南昌人的口味爱好,卤味做得过辣了。而铁路地区的人员构成却是大杂绘,铁路职工来自五湖四海,生活习惯各不相同,但长年聚集一地,相互融合,相互适应,渐渐地形成一种不同于当地的生活习惯和氛围。口味上是这样,就连说话也一样。咱们全国铁路职工讲起普通话来基本上都是一个味儿,我们戏称其为“铁路普通话”。见面一开口说话,就能知道你是铁路职工或者打小是在铁路家属区长大的。

不过凡事有例外,今年春节我去福州添乘。闲来无事出了火车站到铁路家属区的菜场转转,抬眼却发现了“煌上煌”的分店,看看生意还不错,问及老乘务员,答曰这家店已经开了多年,早已在当地生根了,再问风味,亦和总店别无二致。

闻听此言,不觉心中颇为狐疑。按说八闽之地口味与咱们江西那是截然不同,极富江西地域特色的“煌上煌”究竟是如何成功打入当地市场的?百思不得其解。看来一家餐饮企业的成功,方方面面的因素很多,咱们外人所看到的,听到的,不过沧海一粟,皮毛而已。

2008年7月23日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