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浅议二战中日军潜艇使用特点及其得失(上) -- 忘情
注:本文发表在《兵器》2008年第8期的26页至34页上,我用的是实名发表。蒙杂志社编辑对我文章的题目和内容次序进行了调整,这里刊出的是我的原文。。
19世纪70年代以来,海上武器装备的发展,促使海上作战方法发生了巨大变化。“大舰巨炮”制胜的战略思想,在各海军大国中逐渐形成。在日俄战争中的对马海战中,日本联合舰队歼灭了沙俄第二太平洋舰队。战后,日海军把对马海战经验奉为至宝。为此,日本海军为其联合舰队规定如下使命:消灭对方舰队,夺取制海权,以赢得战争的胜利。并且认为,在夺取制海权的斗争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战列舰,而战胜对方的主要方式则是以舰队主力与敌舰队决战。这种主张在日海军的战略战术中长期占据支配地位,一切战争准备,包括军备、军训以及作战计划等等,都是遵循这种传统作战思想进行的。
日本明治维新后,军事上先是师从法国,后全面转向师从德国。德国对日本近代军事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一战爆发不久,德军曾用潜艇攻击英国军舰。在战列舰兵力方面居于劣势的德国海军,企图以潜艇削弱英舰队的战斗力之后,再实施舰队决战。1914年9月21日,德“U9“号潜艇一举击沉英国的3艘旧式装甲巡洋舰。后来,德国便以许多潜艇协同水面舰队作战。例如1916年5月,德国派出大批潜艇去北海北部侦察,对英舰队的驻泊海域进行监视,这对德舰队在日德兰海战中的作战起了积极作用。同年8月,德国又将24艘潜艇分为5个战术群,部署在英国以东海域,配合已方水面舰队袭击敌人。在这次作战中,6艘德潜艇发射20条鱼雷,其中7条击中目标,击沉共同奋斗舰2艘。上述战法得到了日本海军的高度赞赏。
1922年签订的华盛顿海军军备限制条约,规定美、英、日主要舰只的比例为5:5:3。日海军也象一战时的德海军那样,在战列舰方面居于劣势。于是,它也试图以潜艇弥补这一不足。因此,提出一种所谓“消耗战”作战思想,即先以潜艇消耗对方舰队的实力,为尔后的舰队决战创造有利条件。此后,日本海军便一直以这种思想指导潜艇部队进行装备建设与训练。开战以后,日海军当然要以此为据来统兵作战了。
战争爆发前,为了配合水面舰队作战,日海军建造了18艘可以携带飞机的大型潜艇,就是这种作战思想的体现。战前的海军演习中,潜艇部队的基本行动都是演练对敌基地进行监视、侦察,对海上之敌进行跟踪、袭击等科目。基本上都是配合水面舰队实施决战。不言而喻,练为战。开战以后,日潜艇部队的作战行动,必然要按照战前所反复演练过的方法去实施。
1941年12月初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本在役的63艘潜艇已完全处于战备状态。由于日本统帅部只重视建造大型水面军舰,投资和建造的潜艇数量不多,建造周期也比较长。如建造一艘大型潜艇需时近2年。整个战争期间,日本各造船厂仅开工建造新艇129艘,其中大型潜艇50艘,中型潜艇47艘,小型潜艇9艘和运输潜艇23艘。此外,日本还建造了数百艘袖珍潜艇,但除少数外,绝大部分没起到什么作用。
日本潜艇在二战中的作用使用,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
1、协同水面舰队或单独袭击海上之敌
日本海军给联合舰队规定的基本任务是:通过海上决战歼灭敌舰队,以夺取制海权。要使联合舰队在海战中取胜,就必须掌握对方舰队的动向。为此,则须预先派出潜艇去监视敌人,并要求及时向指挥部报告敌,以收先机之利;若对方舰队出动,潜艇则应跟踪,并相机予以袭击,以削弱其战斗力,为已方舰队在决战中获胜创造有利条件;或在交战过程中根据指挥部的指令,直接配合水面舰队歼敌。1942年6月的中途岛战役就是这样。日军此役的企图之一,就是诱出美太平洋舰队,与之决战,予以歼灭。因此,仅在中途岛东南水域就部署了15艘潜艇,组成甲、乙、丙三道警戒线。但因潜艇进入规定阵位时间过迟,未能发现目标。6月5日上午,日美舰载机开始交战后,当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得知“赤诚”、“加贺”、“苍龙”号3艘航母遭到轰炸时,立即命令其潜艇部队前去捕捉与截击美海上编队。此后,日潜艇部队多次遵命变更部署,最后组成三道展开线,全长达400余海里,系统搜索敌人。结果,除发现1艘油船外,别无他获。
与此同时,日军还派7艘潜艇与进攻阿留申群岛的水面舰队进行配合。它们的任务是埋伏在荷兰港东南海域,以截击美军前来驰援的海上编队。由于美方未采取这种行动,日本潜艇的企图落空。日军占领基斯卡岛和阿图岛后,以为美舰队必将北上,遂命令这支潜艇部队留在北太平洋继续巡逻,以期截击敌人。可直到7月底,这7艘潜艇的战线仅仅是击沉商船1艘。
此外,日军还常单独使用潜艇部队袭击美海上编队。如1945年3月,联合舰队司令官丰田副武命令:将大部分潜艇展开于九州东南海域,企图捕捉与歼灭美军的海上编队;将另一部分潜艇设伏于琉球群岛附近海域,准备攻击来袭之敌。日潜艇部队遵此命令多次独立出海袭敌。在一次出击中,以11艘潜艇编成3个战术群,对美国海军发起进攻。由于缺乏其他兵种的配合,在付出了损失8艘潜艇的巨大代价,仅击沉美驱逐舰1艘。
客观地说,日本潜艇部队的人员素质颇高,作战是积极而顽强的,并且取得了一定成绩。战争前期,日本潜艇击沉了美国的“约克城”号航母;中期,击沉了“黄蜂”号航母和“利斯康贝”号护航航母”;末期,击沉了曾向马里亚纳群岛运送原子弹的“印第安纳波利斯”号重巡洋舰等等。整个战争期间,日本潜艇共击沉、击伤美国驱护舰以上的大中型水面军舰41艘和潜艇2艘,给美海军造成不少损失。但从整体效费比来看,则十分低下。
二战,日美两军都曾使用潜艇袭击战斗舰艇,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袭击方面大有区别。潜艇可以袭击战斗舰艇,但要注意条件,不宜蛮干。美军重视否具备条件,而日军过分强调需要。不顾客观条件是否有利,只要联合舰队在作战上有此需要,就非打不可。自战争初期到退守本土,它始终把对方的战斗舰艇作为主要攻击对象,遇到警戒严密之敌,常常实施强攻。到战争末期,在美反潜兵力已占绝对优势的不利条件下,日大本营仍然要求潜艇攻击战斗舰只,甚至发展到只准潜艇以军舰为目标,禁止袭击商船。这样蛮干,难逃失败的命运。
2、协同水面舰队或单独袭击对方基地、港口
日海军将歼灭停泊在对方基地港口中的舰船视为战胜敌舰队、夺取制海权的基本作战样式之一,并把潜艇作为实施这种袭击的一支重要力量。袭击珍珠港,就是这种作战思想的具体表现。那是一次比较典型的水面舰队与潜艇部队的协同攻击。为了配合水面舰队的这次袭击,日本派出25艘潜艇12月7日前进入各自阵位。其中有5艘袖珍潜艇潜入珍珠港内,协同舰载航空兵对港内停泊的舰船进行了攻击。当时,日军虽有现役潜艇63艘,但除近海作战的小型潜艇和布雷潜艇外,能协同水面舰队实施远洋作战的不超过40艘,竟将其中的62.5%投入这次行动,足可见日海军的决心和重视程度。
然而这次行动却并不很成功,不仅未获明显战果,反被击沉“伊”级潜艇1艘和袖珍潜艇5艘。可是,日军统帅部却误认为潜入珍珠港内的潜艇起了重要作用,并错误地断定,这种战法是行之有效的。
因此,日海军此后一再组织潜艇部队单独袭击对方的基地港口。仅1942年5月就组织过两次:一次是派第8潜艇战队于4月下旬由马来半岛西海岸附近的槟榔屿启航西进,5月底袭击了马达加斯加的迪耶果---苏瓦雷斯港,击伤英国战列舰和油船各一艘,已方损失袖珍潜艇4艘;另一次是派东方先遣支队,于5月中旬从特鲁克基地出海南下,同月底袭击了澳大利亚的悉尼港,以损失3艘袖珍潜艇的代价,击沉商船1艘。
在整个战争过程中,日军对阿德米勒尔提群岛、查亚普拉群岛、乌利西群岛和关岛等盟军海军基地,都使用潜艇部队单独地进行过袭击,但均未取得明显战果。
3、参加防守要地的作战
日军有时还把潜艇部队作为防守要地的主要海上兵力使用。1943年11月,美军向吉尔伯特群岛实施反攻时,日军未出动水面舰队,只派潜艇部队应战。
战争期间,日本潜艇几乎参加了日本海军在太平洋实话的历次抗登陆战役。由于美海军兵力强大,日本潜艇孤军作战,缺乏情报支援及其他兵种的配合。加之潜艇没有雷达、声呐性能也很差,战场势态感知能力很差等原因,致使损失大,战果小。例如:吉尔贝特群岛抗登陆战役中,参加9艘,被击沉6艘;在塞班岛、关岛抗登陆战役中,参加25艘,被击沉13艘;在菲律宾群岛抗登陆战役中,参加11艘,被击沉6艘,等等。
除上述外,日潜艇还在防守要地的作战中以多种形式配合水面舰队完成其它任务。如1943年2月上旬日军从瓜岛撤退之前,先于1月14日派潜艇从特鲁克基地出发,驶向菲尼克斯群岛,23日炮击了坎顿岛的美军机场,31日袭击了停泊在该岛锚地的水上飞机供应舰,尔后协同水面舰只实施无线电佯动,以牵制和迷惑美军,使其兵力不敢向南太平洋集中,从而对日军顺利撤出瓜岛起了一定作用。
(未完,待续)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原创】浅议二战中日军潜艇使用特点及其得失(上)
🙂看过兵器上的文字版,再来花您一下 外务府行走 字182 2008-08-13 20:18:19
🙂【原创】浅议二战中日军潜艇使用特点及其得失(下) 29 忘情 字7340 2008-08-01 19:25:23
🙂一方面,鬼子 闲来有事 字95 2008-08-13 20:10:46
🙂鬼子就这样,整个民族性使然 忘情 字0 2008-08-15 19:02:30
🙂這還不算強悍,最強悍的是 珠簾寨主 字38 2008-08-14 10:33:49
🙂日本从来都是细节的巨人,战略的矮子。 mpc8240 字0 2008-08-13 15:16:11
🙂精辟! 忘情 字0 2008-08-13 18: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