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今夜无人入睡 -- 月树

共:💬34 🌺163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再继续

是啊,真的很不简单,一场原本有缺陷的安排挖掘成了证明邪恶的罪证,真是无比美妙的广告文案,在此向那些幕后人士致以同行的敬意。大家一定要记住,在和平年代,最危险的良民就是广告人。她(他)们以工具的形态存在于世,她(他)们在幕后发力,她(他)们做了很多事但归根结底只有四个字:无事生非,她(他)们的行为总结起来就两个字:心战。

此为题外话。

前面说过,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就是一场公共视觉艺术行为,视觉第一是贯穿开幕式始终的最高原则,在此之下,要想在声音方面出彩是很难的事情,声音在其中必须中规中矩,它的作用是最大程度烘托场景视觉对心理的冲击,恰到好处是对它的最高要求,差了一点不是大问题,但不能过,过,就是喧宾夺主。开幕式的舞台配角有很多,但主角只有一个。确定了是整体视觉,别的就插不进去了。从这个意义来讲,我敢下这样的结论:此次开幕式的音乐设置是成功的,即便“油和米”,也是如此。这是一种恰到好处的智慧,无过就是功

但只有一处是例外,就是“歌唱祖国”的场景,这是整个开幕式中唯一一处以声音为主角的场景。清澈的童声吸尽一切嘈杂,配合简单的国旗传送过程象征意味十足,我看了很多相关评论,都没有说在点子上,这一片段中的最高潮不在升旗时,而是在国旗班士兵一个整齐划一的步伐从孩子们手中接过国旗的那一刹那,意境庄严得无以伦比,正气在瞬间压倒了一切鬼魅,所谓神圣,便是如此。

冰大曾经说过,世界上的国歌上百首,总统起来就两种类型,颂歌与战歌,颂歌是绝大多数,战歌也有影响力甚大的例子。都是抒情,但表达的意境不一样,通常,战歌型国歌是喷出来的,舌头要伸直,而颂歌型国歌是呵出来的,舌头多半要卷起来。不过音乐的魔力在于音阶,既然都是抒情,总会有内在的规律。追悼会里必奏的那首哀乐谁都知道吧,它的前身却是一段喜庆主题的唢呐独奏,没什么,放缓了节奏而已。配音师和美容师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发现对象的内在美并把它表现出来,文革时倒是有人想把“义勇军进行曲”由战歌变颂歌,可惜改词不改调,不伦不类,几年时间就被抛弃了。而“歌唱祖国”不同,它的歌词原本就是颂歌,曲调略加修改,便多了不少韵味。更准确的展现了抒情与歌颂两个主题,尤其是在这样一个时间背景下,听觉冲击强烈,虽然场景简单,震撼决不亚于任何其他开幕式部分。

正因为如此,我认为小妙妙的出现是一个败笔。当她现场演唱时,因为工作经验原因,我就感觉这声音过于完美,不像是现场发挥,但没有想更多,事后才了解到是配唱。深深为这一完美场景出现不完美感到惋惜。

要知道,这是一个声音唱主角的场景,场景视觉在其中是起配角作用,说实在的,56个传送国旗的孩子连同国旗班的八名战士足以完成这样的任务。一位清新可爱的小姑娘在舞台现场的独唱在设计中的确是视觉与听觉的绝佳结合,但在实际中最大的缺陷就是人,想象一下,在一个超过十万人的环状半封闭室外环境下,将自己的声音放大到极致,自己听得到,并且知道这声音在场的十万余人同样听得到,这真是对人心智稳定的大考验。这种考验体现在过程中,第一个音节唱起来没问题,要在数分钟内保证从头到尾的稳定,就不应该是一个九岁小女孩能够坚持的事情了,而一旦发生差错,本段的第一要求:完美的声音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这其实是一种取舍,小妙妙的形象的确可以锦上添花,但不要忘了,这一时刻的神圣性仅次于点火仪式,以一种并不严肃的做法使用到这样一个场合,就是一个很大的错误。因为这一刻的神圣是刻在人心中的,人心的神圣容不得半点不严肃的干扰。从这个意义来讲,使用小妙妙的形象实在是画蛇添足,是张导们在开幕式整体视觉第一原则惯性驱使下干的蠢事。

就因为,这不是演唱会!!!

还要连夜赶文案,今晚又只能写这么多了,铁牛继续扛,谢谢大家的花。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