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阅读《21世纪经济报道》 -- 阅读者
字数超限,接着来。解释一下,下面的文章不见得都是说明“题目”的,我只是随手写了个题目,因为看到了现在一边倒的对1~2年内宏观经济的悲观预期,也就说这次经济调整会是U型的而不是V型。悲观的主要原因在于房地产的下滑,以及引起的投资下滑,主要原因不是消费或者出口。但是,中国政府手中可打的牌比较多,这是有利的一面,既有制度性的改革措施,也有诸如财政、货币等手段。
旧文一篇。高善文的文章总是有看头。虽然不是什么高深新鲜的道理,结合中国过去几轮经济周期,读起来到也很有趣。
都说经济学家能预测到6次经济危机中的9次。那么现在在分析师、经济学家在得到2008年中的数据后众口一词的悲观预测中,他们会失算吗?有什么意外的因素没有被考虑到?有什么数据或可能被他们高估或低估?看来还得等...
不过:
比最终结果更应该关注的是,经济学家或者分析师看到了或者没看到结构中的那些因素?
最近总听到一个词:再平衡,这是个什么过程呢?
马丁·沃尔夫(Martin Wolf) :全球失序与失衡(上)
马丁·沃尔夫(Martin Wolf) :全球失序与失衡(下)
访谈或者座谈也很有意思,虽然系统性差一些,但是比较丰富。
6月份的时候,余永定发布的报告就预见到了未来一年经济的滑坡和消费的下降,也谈到了再平衡。
比券商需要依靠数据支撑才能发出预测不同,有一定的预见性。
郎咸平:亚洲国家,缺乏政府支持的国家,纯粹民营制造业的国家,基本上都是贫穷落后愚昧,比如说好的国家,日本跟韩国,新加坡,哪一个不是政府在后面支持跟推动的?真正政府不推动的,纯粹民营化的国家是哪些呢,是菲律宾,泰国,印尼,马来西亚,所以产业政策非常重要,企业家的自觉也很重要,那么这是个相辅相成。
有保有压怎么实现?我看至少给出一些“产业政策”是关键。
郎咸平跟余永定都提到了,在这种状况下,政府应该考虑救市,因为市场基本上失去了依靠自身能力回复平衡的能力,我觉得是明智之见。而且现在看来,平准基金是最有效直接的方法,奇怪的是,基金本该具有理性,但是其表现大有问题,股市连绵无绝的下跌,毫无反抗之意,一点乐观的声音都没有,怎么实现平衡呢?即使是对大小非的恐惧和博奕,似乎也应该到头了。考虑ROE有可能下降,PE不再是一个可靠的指标,那么PB在1.5~2之间总该是一个大小非也不愿卖出的价格?
也许中国股市2年来并不太大变化,去年是对一切利空的声音忽略;而今年是对一切利好的因素无视。是规则、公司、投资者、监管者的问题,只不过跟经济形势耦合在一起罢了。
关于宏观经济和资本市场,政府可打的牌很多,只是没出手罢了。
再找一篇“背刀客”的文章,真是切中肯紊,鞭辟入里阿:
虽然充溢的流动性和羊群效应与宏观经济的共振冲垮了他的判断,但其实局面没有改变。
被唐学鹏点名批评之后,就给我造成一种影响,陆磊也是个昏聩的“砖家”。看了这篇文章,多少觉得,是个经济学家就会对我的学习有所帮助。
最近2个月听的比较多的是,PPI会向CPI传导的,PPI-CPI会造成企业的利润严重下滑。似乎言之有理的论断,其实不那么让我觉得踏实。这篇文章,多少能解除一些我的疑惑。
其实这个评论只有一句话,让我觉得有意思:
你说市场为什么就有时候大惊失色,有时候安之若素呢?看“张家兄弟”每周的市场描述,就象是看一出永不落幕的戏剧。看前面“市场的智慧”,又不得不对造化之功佩服不已。资本市场就是人类经济社会的一个缩影,因其旺盛的活力,不停的“试错”,让它永远在前进。
资本市场,真是宏观微观紧密结合,各种观念理念争奇斗艳,各色人等你来我往,幽默、滑稽、愚蠢、睿智、机智、肮脏不一而足,历史、现实和未来融与一炉。
唱个歌:“如果你爱他,你就送他去资本市场;如果你恨他,你就送他去资本市场...”
Evan Newmark : [闲说华尔街]为何雷曼兄弟已不再重要
这是一篇好文章,结合下面2篇可以了解的更全面。
当然,它是华尔街具有传奇色彩的品牌之一,有着显赫的历史。它也是该公司25,000多名员工及其家人赖以谋生的地方。
但在规模达数万亿美元的全球金融界,雷曼兄弟只是个不起眼的小角色。它是一家业务主要限于美国市场的中型投资银行,市值只有50亿美元左右。仅俄罗斯就有二十多位亿万富翁的个人财富超过了它。
但秃鹰已在空中盘旋。一份雷曼兄弟债务的5年信贷违约掉期目前已值近600个基点。而去年3月时贝尔斯登债务的这一掉期只值400个基点。这表明信贷市场至少认为雷曼兄弟正走在通往破产的道路上。
这并不是说全球经济形势一片大好,但雷曼兄弟事件可能确实是华尔街否 泰来的一个转折点。
一旦明白雷曼兄弟已不再重要,华尔街就可以更好地关注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了。
斯蒂芬罗奇(Stephen Roach) 通胀:中国后奥运时期的最大挑战
原来“结构性”通胀不是中国人的发明,70年代的美国政府就用过了。
通篇依然在强调,虽然中国短期内遇到的是经济“硬着陆”的风险,但是中期看来,通胀依然是难缠的问题。
当国内的警惕通胀的声音渐渐消失后,为什么他们还在反复的说通胀的风险?到底是国内的经济学者和政策制定者短视还是他们过于教条?
看看这一篇,根本就不承认中国的M2发行增速过高:
文国庆:从紧的货币政策是怎样改变中国经济轨迹和造成股市崩溃的?
我对这个“许保罗”有点兴趣。
二是,台湾当局当时对这些新产业的发展给予了很多的政策上的支持。
三是新台币的大幅升值。这使得一些低附加值的传统产业很难维持,只好另谋出路,比如说进行开发、进入高科技产业领域等。从这个角度说,升值的确是有好处。
不过目前在中国,外部环境看起来不好,人民币升值也不可能再像之前那么快了,所以新产业去哪里找呢?
系列文章,回忆价格改革历程。
刘易斯拐点:中国走向发达经济的关键转折——专访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
比起增长,蔡昉更关心就业。
他写的还是相当的好,可圈可点。
经济规律后面总是人类行为模式。这是他对出口形式发生变化的解释。
再一次感叹金融市场的预见性或者代表性。
下面是谢国忠对出口企业的建言,可以看出他还是优秀的微观企业经济学家,对营销和市场也比较有感觉。
金融危机为这个战略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欧洲、日本和北美大多数中小企业都具备这样的品质,而且现在非常便宜。但是,因为中国出口企业目前困难重重,即便国外的中小企业价格很低,它们也负担不起。但我们也看到,中国外汇储备已经增加到2万亿美元。这些钱应该获得好的回报。可以将这些外汇储备借给出口企业,让它们去买国外优质的中小企业。当这些出口企业盈利改善,它们的股价应该会回到此前的高位,从而也可以回馈它们的资金赞助人——管理外汇的机构。
那么,政府需要给民营企业一些支持,包括资金上的,毕竟民营企业才有强烈的创新精神。
...
更深层的原因是,过去十年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比重下降,刺激它们去寻找新的收入来源,并最后落在了房地产市场。过去一段时间里,由于价格较低,大量土地销售并没有给这些政府带来预期的现金流。目前,房地产市场泡沫已经被刺破。开发商不能像以前那样容易地卖出房子,而且也不能保证支付去年购买土地的应付账款。房地产销售放缓也减少了地方政府的税收。现金紧缺的政府无法付清他们签订的合同,合同的债权人也就无法向他们的供货商支付货款。
解决问题最快的办法就是增加地方政府的收入份额。
这是个人们较少关注的问题。或者,自从分税制以来的过度向中央政府集中的税收稍微向下放一些,或者,中央政府帮助地方政府解决这一问题。
又看到他对一些市场现象的独特的微观层面的解释。
还真是不可思议。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王江的文章不像是出自专业人士之口,或许是因为即兴访谈? 厚坤 字155 2008-09-05 18:39:31
🙂黯淡的预期
🙂内需拉不起来的 百年 字16 2008-09-05 05:07:03
🙂垃圾文章 evilpanda 字2463 2008-09-05 03:26:46
🙂这个文章是2007年的 阅读者 字0 2008-09-05 09:56:52
🙂数据是从2000年到上个月的 evilpanda 字28 2008-09-07 21:2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