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中国饭碗,华国锋,袁隆平,李振声和中科院院士 -- 海纳
正如下面那位将杂交同杂交育种混淆一样,你这也是在混淆两种学科的界线。
下面为什么我说你,没有说清周先生的杂交,就因为你没有说完整周先生的杂交育种方法。虽然周先生得到不育雄株的方法,同袁先生不同,但所采用的育种方式同袁先生的相同,都是三系法。袁先生的成就在于第一个成功地通过三系法育种技术得到高产稻种,这是周先生无法夺去的,因为他是在袁先生推广三系法之后,借鉴三系法成功的。当然,周先生通过远缘杂交得到不育雄株的成就,也是袁先生不可比的,但这毕竟只是整个育种技术中的一步。袁先生通过寻找自然野株,成功实现三系法育高产稻种成功在前,并且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这份荣誉和成就是当仁不让。
谈先生虽然是遗传学的泰斗,可好象并没有进入育种技术,是鲍文奎搞出了八倍体的小黑麦。众所周知,提出一个假说到成为成熟技术应用于生产,还有很多细节上的难关需要一一攻破。如果要谈争取诺贝尔奖金和科学贡献,袁、周、李、鲍都没有谈先生够格,但如果谈提高技术应用实践,从而提高物质生产水平,比较起来,谈先生还没有入门。
光看清事实不行,还要仔细分清事实的细节,细节决定成败。
再比如,水稻杂交育种研究的第一步上,袁的方法比周原始,起步也比周、李晚,为什么他首先成功?华的作用极大。你自己都说是大海捞针。想一下,70年代袁隆平在整个南方寻找不育雄株,为一个还没有成功的假说寻找实验载体,得到了各地农学所的通力配合,终于在海南捞到这根针,在当时的交通、环境等条件下,绝对不是现代的旅游。而三系法成功后,不是简单的推向全国,需要全国的农学单位根据各地的地质条件,用三系法培育了适合本地的高产稻种,这也不是袁隆平和他的研究所能够承担。这是袁的某些方法原始、起步晚,却能首先成功的关键。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压缩 6 层
🙂“历史是事实而不是观点”,和俺的认识完全一致。 5 哈哈一笑 字1448 2008-09-06 08:00:37
🙂70年代是农学发展的重要时期,人才辈出 2 海纳 字790 2008-09-06 17:22:05
🙂西西河的主流是理性讨论 4 哈哈一笑 字1160 2008-09-06 19:14:39
🙂如果是遗传学,李是谈的学生。但现在是杂交育种
🙂算了,到此为止!哈哈! 2 哈哈一笑 字1015 2008-09-06 23:49:22
🙂基本上是大同小异了 2 海纳 字1064 2008-09-07 15:54:53
🙂哈哈一笑就是了 大龙猫 字171 2008-09-05 19:37:38
🙂这个倒是事实 17 哈哈一笑 字1895 2008-09-06 09: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