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毛泽东: 为身后中国的改革开放预做了准备? -- 晓兵

共:💬233 🌺959 🌵15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毛的方法(4):他的西方哲学功底,今天一般人也比不了

现在看来, 从青少年到1949年建国, 毛泽东主要通过是自学, 结合实践, 反复 系统学习研究了当时他所能接触到的西方古代哲学, 近代哲学, 现代哲学, 学习研究了马克思主义, 从而形成了战无不胜毛泽东思想, 在当时那个时代.

比毛洋学历, 土学历, 在职学历的人, 过去和现在, 都是不计其数, 即使是在共产党内部.

但就思想高度而言, 特别是方法论而言, 甚至仅就西方哲学功底这一项, 又有几个人能和毛泽东比? 过去和现在.

当然今天中共集体智慧水平 还是相当了不起的, 大半也是毛留下了来的精神, 传统 , 和方法 .

毛反对本本主义.

毛泽东: "批判孔子的观念论体系并不等于要全盘否定其体系, 其体系中“作为片面真理是对

的”".

反过来, 片面就是不全面, 所以没有绝对真理。

世界, 实践是动态的, 人对世界的认识也是动态的, 不但“ 同样的事物可以是亦可为非是“,

而且同样的事物“今是明非”.

王明成段地背诵资本论.

其实,王明和许多读书人一样 , 能背不能懂。

他未必懂马克思主义, 即使是理论上。 因为他很可能不懂哲学。

毛泽东的西方哲学功底, 王明应该是比不了的.

1. 变化到最后: 归根结底, 是你死我活的问题

“在孔门内部,“先进”的颜回与子贡是一个对立面,“后进”的有若与

樊迟亦是一个对立面。樊迟与子贡同近于变革派别,均为春秋末期的进

步思潮在孔门内部的反映。

矛盾只能通过斗争来解决,不能利用调和来避免,凡调和矛盾者必陷于

自相矛盾;孔子当过渡时期因反对变革而调和矛盾,其自相矛盾亦必更为露

骨。正因如此,孔门遂亦不能不成为矛盾集合体。

凡此史实证明:孔子从“和而不同”的“君子”维新立场出发,力求将

过渡时期的阶级矛盾“一以贯之”,而历史辩证法的铁则,却使孔子的“从

周”愿望彻底破产;孔门自始就一是个对立统一体,从未“合二为一”;在

孔子死后的“儒分为八”过程中,终于出现了“一分为二”的儒墨显学对峙

局面。此乃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思想史规律,亦即孔子的矛盾调和论的逻

辑归宿。“

2. “不读西方哲学,就不懂马克思主义”

(读西方哲学史书籍)

西方哲学著作,不是毛泽东读书的重点,但他对西方哲学史还是相当熟

悉的。其中,有的是从读马列原暑时涉及的,但他确实读了一些有关专门研

究西方哲学史的书,以及西方哲学的一些经典著作。

这方面的知识积累,从青年时代就开始了。

在中国找出赫拉克利特来了

(读陈伯达《墨子的哲学思想》)

“事物的实不止属性,还有其最根本的质,质与属性不可分,但有

区别的,一物的某些属性可以除去,而其物不空,由于所以为其物的质尚存。

“志气”,志似指事物之质,不变的东西(在一物范围内),气似指量及瞩

性,变动的东西。“

“说因果性的一段,似乎可以说同时即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

“物之所以然”是必然性,这必然性的表现形态则是偶然性。必然性的一切

表现形态都是偶然性,都用偶然性表现。“

“半,端”问题

“墨子这段,特别是胡适的解释,不能证明质的转变问题,这似是说有限

与无限问题。“

“新文化运动中,毛泽东在哲学学习和研究活动中,间接和直接地与杜威、

罗素发生过联系。1919 年下半年,杜威在北大讲学时、正值毛泽东刚离开北

京。但杜威讲演的实验主义哲学、政治哲学、教育哲学等,均在《北大日刊》、

《新青年》、《新潮》、北京《晨报》、上海《民国日报》、湖南《大公报》

等详细连载。毛泽东不放过对这些杂志报纸的阅读。他对杜威这些讲演录都

详细加以研究过,并受到其中一些观点的影响。

毛泽东第二次上北京,在北大直接听过杜威作《现代的三个哲学家》的

讲演。杜威对詹姆士的实用主义、罗素的教育哲学和柏格森的生命奋进论大

加鼓吹,毛泽东颇为欣赏。他决心以杜威的《现代的三个哲学家》为教本,

认真研究西方哲学。1920 年6 月7 日,他写信告诉黎锦熙:“我近来功课:

英文、哲学、报纸这三种。哲学从‘现代的三大哲学家’起,渐次进于各家”。

。在一师期间,在杨昌济指导下他阅

读过蔡元培根据德国哲学家厉希脱尔的《哲学导言》为要,兼采泡尔生、孔

德的《哲学入门》而编写的《哲学大纲》。他在《体育之研究》中,引用了

该书的一些观点,甚至把一些话直接写进了文章中。毛泽东对《论理学原理》

一书所作的批语,其中一些观,点也来自于《哲学大纲》。此外,蔡元培对

互助论、工读主义的提倡,对尼采和柏格森哲学的介绍以及蔡元培的美学思

想,都给了毛泽东较深的影响.

1964 年,毛泽东曾向斯诺回忆,他青年时代到1937 年前,“读过黑格

尔,在那以前还读过恩格斯。”

“德国著名思想家的著作,在中国较早就有介绍。早在辛亥革命前,

介绍过康德、黑格尔哲学的杂志就有:《河南》、《湘江潮》、《新民丛报》、

《民报》等。新文化运动中,《新青年》等杂志曾刊登不少文章介绍黑格尔

及德国哲学。毛泽东早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时,就曾在《新青年》和其

他杂志上读过介绍黑格尔(当时译为赫克尔)的有关著作,如马君武译的《赫

克尔一元论哲学》等。毛泽东在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化的过程中,并没有放弃

对黑格尔哲学的研究。他曾继续研究《赫克尔一元论哲学》等书,并把这部

书的单行木作为重要著作,在文化书杠出售并向读者推荐。毛泽东还从《伦

理学原理》、《西洋伦理学说史》、《哲学大纲》等专著作,对黑格尔哲学

有所了解。此外,毛泽东和朋友们还把讨论黑格尔哲学,作为学习研究的一

个重要内容。“

在戎马倥偬的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也注意阅读西方哲学。1959 年3 月

1 日在庐山召开的中共中央常委会上,他回忆说:我的“狭隘经验主义”称

号,是×××加的,对我有很大帮助,读了几本书,很感谢他,德波林的《欧

洲哲学史》,就是打水口期间读的。原来不懂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是什么东西。毛泽东这里说的“打水口期间”。即1932 年年中。

毛泽东更多的涉猎西方哲学书籍,当是在延安时期和建国后。在1965

年8 月5 日接见外宾的谈话中,毛泽东说他读过古希腊名家苏格拉底、柏拉

图、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他还说,德国哲学家、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第一

个看透神是人的思想意识的反映。他的书必须看。当然,黑格尔的书也必须

看。列宁说,不读资产阶级唯物主义的书,不能成为共主主义者。也应该读

唯心主义的书。我是相信过康德的。不读唯心主义的书、形而上学的书,就

不懂得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这是我的经验,也是列宁的经验,也是马克思的

经验。“

“毛泽东对古希腊哲学和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

更是熟悉一些。这两段时期,恰是西方哲学发展史上两座高峰“

在1964 年2

月9 日同外宾的谈话中,毛泽东对这两个时期的哲学都有过具体评述。他认

为:古代希腊的辩证法是在当时的辩论中发展起来的,古代希腊的唯物主义

和辩证法是在同敌人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苏格拉底注重伦理学,他不是唯

物主义者,也不是辩证法的理论家,但是他注意研究伦理学和宪法,同敌人

作斗争。他的一辈子过得不开心。结果死得也很惨。柏拉图是彻底的唯心主

义者,他写了一本书叫《理想国》,他发展了唯心主义,后来的阿理斯多德

批评了他的唯心主义,阿理斯多德是一位大学者,比前二人的水平高,他对

于自然科学的许多方面有研究,批评了柏拉图的唯心主义,创立了形式逻辑。

欧洲在中世纪时,对阿理斯多德是很崇拜的,在比较近代的德国,康德的老

师就是阿理斯多德。康德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天文学中的星云学是他创立

的。此人还搞了十二个范畴,这十二个范畴都是对立的统一,但他不能解释

这些问题,他说事物的本质是不可知的,他是一个不可知论者。黑格尔的先

生就是康德。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他大大地发展了唯心主义的辩证法,即

客观的辩证,他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先生,也是列宁的先生,也是我们的先

生。对于马克思和恩格斯来说,没有康德、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德国古典哲

学,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没有英国的古典经济学,就不会有马克思

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没有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

社会主义。你看,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先生多么广泛,他们从英国学经济学,

从法国学社会主义,从德国学哲学。

总之,“没有德国古典哲学,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这是

毛泽东自己阅读,并建议别人阅读西方哲学著作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他

还提出:不读唯心主义的书、形而上学的书,就不懂得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这是我的经验。

3. 概念比感觉更深刻, 但要在实践, 应用中体会

伊里奇发展了感性的认识与论理的认识的相互关系的问题,并说明我们

在物质世界的认识过程中所领会的概念,比较感觉和表象,更为深刻。他说,

“每秒有三十万基米的速度的运动,我们不难表象出来,至于光用那样快的

速度而运动这件事,我们却不能理解。”为要理解诸现象之内的联结,单靠

感觉是不够的。和这同样的思想,马克思在论价值时,也曾说起过价值是表

现各商品所有者间的关系的范畴。这种关系,是不能靠感觉去把握的。能够

看,能够触的东西,只是个个的商品,而不是价值,不是商品所有者的关系,

也不是当作全体看的资本主义。这些东西,是不反映“于肉眼”之上的。关

于这点,马克思曾经爽直的说过:“商品价值的实体,在不知道它的所在这

一点上,与胡尔斯达夫的情妇郭克里寡妇不同各个商品,无论怎样把它

反复舞弄,依然不能抓住它的价值。”

——摘自西洛可夫、爱森堡等《辩证法唯物论教程》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概念比感觉更为深刻,是进一步的东西,例如商品与价值。

——摘自毛泽东1936 年11 月至1937 年4 月4 日读西洛可夫、爱森堡等

《辩证法唯物论教程》批注(见《毛泽东哲学批注集》第27 页)

[解析]

毛泽东的这一批语是在阅读《辩证法唯物论教程》(中译本第3 版)中

介绍列宁和马克思有关理性的概念的特点和感觉的特点时写下的。这木教程

在这里所引用的列宁语录的翻译不太准确。新的译文是:“表象不能把握整

个运动,例如它不能把握秒迷为30 万公里的运动,而思维则能够把握而且应

当把握。”(《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74 年版第246 页)列宁的话告诉

我们,感觉表象是不能把握事物联系的全体和本质的、是不能把握事物的内

在的东西的;光速每秒30 万公里,人的眼睛无法看出来,而概念则可以揭示

它的特性和本质。

教程中引证的马克思的语录的新译文是:“商品的价值对象性不同于快

嘴桂嫂,你不知道对它怎么办。每一个商品不管你怎样颠来倒去,它作

为价值物总是不可捉摸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 卷第61 页)文

中提到的胡尔斯过夫的情妇郭克里寡妇,现译快嘴桂嫂,是莎士比亚写的戏

剧《亨利四世》中的酒店女老板。她喜爱虚荣,没有头脑,易受欺骗。文中

提到的胡尔斯达夫,现译约翰·福斯塔夫爵士,常到桂嫂酒店骗吃骗喝,赊

帐赖帐。他懂得如何抓住桂嫂的弱点来欺诈她,直到死时也没有还桂嫂的帐。

马克思引用快嘴桂嫂这个典形,意在说明商品的价值对象性是个不易把握、

高度抽象的东西。“

毛泽东的这一批语,集中体现了列宁和马克思的思想实质。他在《实践

论》中系统阐明了这一观点。他写道:“概念这种东西已经不是事物的现象,

不是事物的各个片面,不是它们的外部联系,而是抓着了事物的本质,事物

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了。概念同感觉,不但是数量上的差别,而且有了

性质上的差别。”(《毛泽东选集》第2 版第1 卷第285 页)

“《辩证法唯物论教程》(中译本第3 版)在说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各

自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时论述了这样一个道理,即感觉到的东西我们不能立

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的感觉它“

“这一个道理虽然是显而易见的,但包含有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关系的丰

富内涵:一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即感觉和理解)是认识的不同阶段,各

自的特点不同。二是这两个阶段是互相联系的,是统一于认识过程中的,是

互相渗透的,这种渗透表现在,当我们感觉某个事物时,我们就在力图理解

它(尽管一时或一下子理解不了);而我们理解了某个事物之后,我们对这

个事物的感觉同我们不理解它时的感觉相比,是要深刻得多的。三是从对事

物的感觉进到对事物的理解,是在实践过程中完成的,离不开社会实践,或

者说,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在于实践。

毛泽东对这段论述十分注意。他把这段论述的要点摘批在书边,其中又

有他对书中思想的概括。“感觉是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是解决本质问题”这

句话就是他对为什么感觉了的东西不能立刻理解它,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

刻地感觉它的问题的回答。毛泽东的这一段评语,被收在《实践论》这部著

作中,并得到了阐发。他写道:“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认识过程中两个阶

段的特性,在低级阶段,认识表现为感性的,在高级阶段,认识表现为论理

的,但任何阶段,都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阶段。感性和理性二者的性质不

同,但又不是互相分离的,它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了。我们的实践证

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

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

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毛泽东选集》第2 版第1 卷第286 页)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