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毛泽东: 为身后中国的改革开放预做了准备? -- 晓兵

共:💬233 🌺959 🌵15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毛方法(4.2)他的西方哲学功底,今天一般人也比不了

4. 研究从辨异入手

(读西洛可夫、爱森堡等《辩证法唯物论教程》)

科学的认识之任务,在于渗入过程的深处,暴露过程之发展的原因,

认识过程的根本矛盾及内的规律性,并由此去阐明多种多样的现象与现象间

的相互联结。但,我们并不是一次就认识现象的法则,而是经过许多的阶段

才认识它,我们在社会实践上,首先碰到相互联结的种种现象。我们的思维

集中注意于这些现象时,首先要确定一种现象和他种现象的差异,这个事物

和别个事物的差异。

我们当观察在与他种事物相互作用中的某种事物、某种现象之时,首先

不能不确定这种事物和他种事物不同的所在,这一过程和另一过程不同的所

在。

注重研究事物的本质及其特性,这是毛泽东思想方法的特点之一。早在

1930 年1 月5 日写下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文章中,毛泽东就指出:“我

们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

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毛泽东选集》第2

版第1 卷第99 页)几年之后,毛泽东读到了系统阐述辩证唯物论的这部教科

书,这使他从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高度加深了对认识事物的差异——即事物

的特性或质的重要性的理解。事物之间的差异,是由事物的性质所决定的。

世界上事物的现象是极其丰富的,在认识事物时,如果被事物的种种现象所

迷惑,忘记透过现象去抓住事物的本质,必然如同掉入烟海而晕头转向了。

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抓住事物的本质这个主攻方向;了解和研

究事物的现象是为了抓住事物的本质,而只有弄清了本质,各种各样的现象

才能得以科学的说明。在1937 年8 月写下的《矛盾论》中,毛泽东纯熟地运

用唯物辩证法说明了研究事物的特性的问题。他在“矛盾的特殊性”中写道:

“尤其重要的,成为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的东西,则是必须注意它的特殊点,

就是说,注意它和其他运动形式的质的区别。只有注意了这一点,才有可能

区别事物。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

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这就是世界上诸种事物所以

有千差万别的内在的原因,或者叫做根据。”(《毛泽东选集》第2 版第1

卷第308—309 页)

过程的许多特性中有根本特性

(读西洛可夫、爱森堡等《辩证法唯物论教程》)

人们在认识事物时,总是先认识个别事物的特性(即辨异),然后才可能认识这一

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共同本质,才可能认识这一过程与其他过程的共同本质。

毛泽东在阅读这一节时,还写有“认识其最简单最根本的性质,由此再进到

深处”的批语。

5. 世无无量之物

(读西洛可夫、爱森堡等《辩证法唯物论教程》)

毛泽东对《辩证法唯物论教程》这里的阐述表示赞同,写下“世无无

量之物”的评语。事物具有量的规定性,就要求我们在认识事物时,注意认

识和把握事物的量。毛泽东在《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一文中提出要“胸中有

数”的方法。他说:“胸中有‘数,。这是说,对情况和问题一定要注意到

它们的数量方面,要有基本的数量的分析。任何质量都表现为一定的数量,

没有数量也就没有质量。我们有许多同志至今不懂得注意事物的数量方面,

不懂得注意基本的统计、主要的百分比,不懂得注意决定事物质量的数量界

限,一切都是胸中无‘数’,结果就不能不犯错误。

例如,要进行土地改革,

对于地主、富农、中农、贫农各占人口多少,各有多少土地,这些数字就必

须了解,才能据以定出正确的政策。对于何谓富农,何谓富裕中农,有多少

剥削收入才算富农,否则就算富裕中农,这也必须找出一个数量的界限。在

任何群众运动中,群众积极拥护的有多少,反对的有多少,处于中间状态的

有多少,这些都必须有个基本的调查,基本的分析,不可无根据地、主观地

决定问题。”(《毛泽东选集》第2 版第4 卷第1442—1443 页)

质不同,量也不同

(读西洛可夫、爱森堡等《辩证法唯物论教程》)

[原文]

量与质,不是各自独立的存在着的东西。

不同的过程,具有不同的量的规定性。布匹不能用里特(公千)去

测量,人的寿命不能用启罗格兰姆(千克)去测量。资本主义,描画着腐朽

的曲线而发展;苏维埃制度,描画着成长的曲线而发展。过程之量的规定性,

其发展的期间及速度。依存于过程之根本特性,为过程之质所规定——这一

层,从前面关于质的陈述看来,是不难理解的。

量与质是同时存在(非分割的),同时发展,二者是统一的。

不同过程,量也不同。布匹、人寿、资本主义、社会主义,量之发[展]

都不同。

量的发展速度,依质的情况而不同,质规定量。

任何过程量的特殊发展,为特殊的质所规定。

——摘自毛泽东1936 年11 月至1937 年4 月4 日读西洛可夫、爱森堡等

《辩证法唯物论教程》批注(见《毛泽东哲学批注集》第50、51 页

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引起新量变

(读西洛可夫)爱森堡等《辩证法唯物论教程》)

[原文]

如上所述,没有无量的质,也没有无质的量,——质量这两个方面,在

客观的现实上,是在统一之中被给与着。质在量之中发展,即一定的,特别

的,被规定了的过程在量之中增大,使其一切方面或要素发展。量,特别的

被规定着。过程发展其一切方面而转化为其对立物。过程之量的增大引导其

自身转化为新质。——量转变为质。

另一方面,新质的生成,同时就是新量的发生。——质转变为量。

恩格斯把由量到质的转变与由质到量的转变,认作辩证法的三个根本法

则之一,他说:“这个法则,为着我们的目的,可以这样表示出来。即,在

自然界中,质的变化,只有依着各个场合中正确的被规定了的方法——物质

之量的增减及运动,才能发生。”

无论观察任何过程,过程之量的增大部引到新质。在气压不变的情形下,

温度降至摄氏零度,水变成冰;温度升至摄氏百度,水变成蒸汽。

如达尔文所证明,有机体中渐次的量的变化,引到有机体中之质的变化。

资本主义的独占之量的增大及扩张,和资本主义的现实的其他方面的增大相

并行,导入了资本主义之新阶段的发展,即帝国主义。在苏联,贯通于国民

经济全线之社会主义要素的成长,引起了由复兴期到再建期的转化。

——摘自西洛可夫、爱森堡等《辩证法唯物论教程》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质在量中发展。

量发展便变为新质,新质发生,新量也发生,质变为量。

只有依量的变化质才能变化,也只有依质的变化,量才能变化。

人多成王。温度增减成固、液、气。王子筷子集散。地小不足回旋,地

大则否。英勇[雄]无用武之地。有机体。帝国主义。苏联经济。民主运动。

抗日运动。长铀善舞、多财善贾。韩信将兵。

——摘自毛泽东1936 年11 月至1937 年4 月4 日读西

洛可夫、爱森堡等《辩证法唯物论教程》批注(见

《毛泽东哲学批注集》第56、57、58 页)

6. 过程与阶段有区别

(读西洛可夫、爱森堡等《辩证法唯物论教程》)

[原文]

各过程之量的增大,受那过程的构造所规定。各以独特的方式显现。苏

联向社会主义的推移,向过渡期的社会主义时代的转化,也各以独特的方法

显现着。

所谓量到质的转变,就是一定的质及其量的规定性,同时转变为具有别

种量的规定性之别种质。

把一种过程到他种过程的转变和过程内部的转变相区别,把一种质量到

他种质量的转变和质量内部的转变相区别,这是必要的。

一种质量到他种质量的转变,例如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就是到

新型式的规律性的转变。反之,质量内部的转变,例如由单纯的资本主义协

作转变到工场手工业,更进而转变到机械的生产方法,乃是质量之特性的发

展,乃是质量由一阶段到他阶段的转变。各阶段,使从前阶段的各方面在量

之中发展着,并且添加几多新的方面和属性,而与从前的阶段有质的区别;

但是,截至某一定的瞬间,还没有引导到全体的质量向新的质量之转变。

——摘自西洛可夫、爱森堡等《辩证法唯物论教程》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过程间的转变的方法。

过程间的转变与过程中的转变之区别。

民主革命过程中,辛亥革命、袁世凯、五四运动、大革命、苏维埃战争、

民主共和国,各阶段不同,每阶段内还有一些小的阶段——例如争取和平,

争取民主,实现抗战。

过程与阶段的区别。

——摘自毛泽东1936 年11 月至1937 年4 月4 日读西洛

可夫、爱森堡等《辩证法唯物论教程》批注(见《毛泽

东哲学批注集》第58、59 页)

[解析]

毛泽东这几句评语的中心意思表明,在事物发展中,由量变而引起的质

变(这标志旧过程的结束,新过程的开始)同在一定限度内的量变所造成的

事物的阶段性变化(现在我们称之为部分质变)之间是有区别的。

毛泽东在读这一部分时,是非常留心的。他在我们这里引出的几段原文

的头三段旁边都各批了一个“对”字,表示对作者论述的观点的同意;并在

我们这里引出的前二句评语的边上各加了一个方框;他还在文中重要的命题

判断下面加了杠线和浪线;在有的标点符号旁边,又加了句逗。可见他读得

认真。他在读的过程中,很习惯地又联系起中国革命的实际。他在我们这里

引证的原文的第3 段和第4 段之间加了一段批语,说明在我国资产阶级民主

革命中,有诸多的发展阶段,每阶段内还有小阶段。在他看来,区别这些发

展阶段,认识各个发展阶段事物根本性质的新变化新特征,对于制定正确的

革命路线方针政策是到关重要的,关系到革命的成败。毛泽东十分重视局部

质变或阶段性变化在革命中的作用。他于1950 年曾说过:“中国是一个大国,

情况极为复杂,革命是在部分地区首先取得胜利,然后取得全国的胜利。”

(《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他在1938 年写下的著名

的《论持久战》中曾运用了这一思想来分析战争的形势。他说:“我之相对

的战略劣势和战略被动地位,是能够脱出的,方法就是人工地造成我们许多

的局部优势和局部主动地位,去剥夺敌人的许多局部优势和局部主动地位,

把他抛入劣势和被动。把这些局部的东西集合起来,就成了我们的战略优势

和战略主动,敌人的战略劣势和战略被动。”(《毛泽东选集》第2 版第2

卷第490 页)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十分精彩地分析了中国由战争开始时

的劣势到平衡,再到占居优势,最终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必然性。然而,中国

的劣势如何变为平衡,再变为优势呢?这就是毛泽东论述的,即在劣势的情

况下,由于种种经济、政治的原因,中国人民可以首先在局部取得优势,给

敌人以打击,最终,就可以赢得战争的胜利。

7. 质变就是飞跃

(读西洛可夫、爱森堡等《辩证法唯物论教程》)

[原文]

一切质量,到达某一发展阶段时,就中断其一定的发展过程,而转化为

别种质量。

一种质到他种质的转变。一种质量到他种质量的转变,通过飞跃而显现。

例如,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是通过革命而显现的。

承认飞跃的发展道路,乃是辩证唯物论之中心的特性之一。

不论在客观的现实之一切领域中,或在思维之中,都发生飞跃。一种质

到他种质的转变,完全是飞跃。这是因为在那一瞬间即转变的瞬间,旧质失

去了作用,以旧质为基础而生长了的新质开始发展。一切飞跃,都是“连续

性的中断”。这因为在那一瞬间,旧物之量的发展被中断,而新物的发展即

新质量及新质的规定性开始发展。

——摘自西洛可夫、爱森堡等《辩证法唯物论教程》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连续的中断。

通过飞跃或革命而表现。

承认飞跃的发展,是辩证唯物论中心特点之一。

自然、社会、思维都有飞跃。

飞跃的瞬间,旧质消灭,新质产生(以旧质为基础)。

旧物之质与量都中断,新质与量开始发生。

——摘自毛泽东1936 年11 月至1937 年4 月4 日读

西洛可夫、爱森堡等《辩证法唯物论教程》批注(见

《毛泽东哲学批注集》第59、60 页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