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毛泽东: 为身后中国的改革开放预做了准备? -- 晓兵

共:💬233 🌺959 🌵1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毛的成功离不开他的农民队伍: 千千万万个许三多们

像中国历史上许多杰出的各方面优秀人物一样, 毛也是农民出身。 不用说, 毛差不多把中国历史上许多杰出的各方面优秀人物的优点都集中在自己身上了.

再加上西方近代思想文明,以及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武装, 毛才能够成就他的伟业.

当然, 毛的成功还离不开他毛的成功离不开他的农民队伍: 千千万万个许三多们. 所以, 要"完成“这个系列, 还要”交代“一下中国土地上生存了五千年的许三多们.

可以说,中国许三多们其实也就是中国许"零"多们. 即使在今天, 一定意义上.

在《士兵突击》中,袁朗这样问许三多:如果希望、理想、意义的条件都不存在,你又该怎么活?

许三多差不多是以他在剧中的所有行为做这样的回答:“接受一切不可改变的,改变一切可以改变的。”

中国的许零多们也许不懂哲学, 数学, 物理.

但他们流淌了已经五千年的集体血液里一定有着一种智慧或者说是一种能量.

过去五千年的时空中, 人类社会, 包括人类内心世界所感受到的自然世界中, 无数非零们竞折腰.

中国的许零多们却一直生存着,生活着; “愚公移山”, 愚公移零.

伟大的中国的许零多们再“线性”前进五千年, 问题也应该不大.

毕竟, 中国很多的许零多们已经变成许三多们了.

老子: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ZT

老子

一、生平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春秋时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约生活于公元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老子幼年牧牛耕读,聪颖勤快。后出关赴秦讲学,著《老子》。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晚年在故里陈国居住,死于扶风 。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

二、主要思想

(一)老子“道”的哲学思想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

1、无中生有。“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下之物生于有形之物,而有形之物生于无形之物。对于这一点,常常被称之为唯心主义。关于这一点,有一个观察能力的问题。老子描述的道,对于常人来说确实是看不见的,因为常人没有这个功能,但对于老子来说,他看见了道的一切,这对于老子来说是唯物主义的。因此,老子才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宇宙万物都与从道中来,这也是老子著名的道生论。这个道对常人而言就是无,所以说是无中生有。

2、阴阳转化。“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产生混沌的元气,元气生出阴阳,阴阳相合生成时间,时间生成万物。“一生二”的“二”就是阴阳。阴阳,是能量与信息,能量为阴,信息为阳。这里所说的能量与信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与阳,而不是现代科学意义上的概念。能量与信息互相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能量与信息,形态像蝌蚪一样,进行着S形曲线的游动;能量为黑色并放着黑光,而信息为白色并放着白光。对此,太极图作了形象描述:外圆是元气,阴阳鱼相交的S曲线是阴阳运动形态,阴阳鱼中的鱼眼是阴中有阳和阳中有阴。

3、实虚转化。“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患?”意思是说,什么叫重视大忧患好像重视自身?我之所以有大忧患,是因为我有身体;等到我没有身体时,还有什么忧患呢?及吾无身,指的是什么?这是修道的最高境界,是人的实体全部转化为虚态,是身体虚化了而达到无身,是人与道合的结果。对于宇宙万物来说,都是由实态物质与虚态物质两部分构成的,是二者的有机结合。对于人来说,实态物质与虚态物质共处于人体之中,互相依存,互相转化。虚态物质,包括道、元气、阴阳和时间。这些虚态物质,就存在于人体之中。按照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来看,实态物质作超过光速的运动,实态物质就变成了虚态,其临界点就是光速。也就是说,虚态物质是以超光速存在着的实存体。人修道,是通过特殊方法使人体与宇宙建立起谐振的关系,人体内的道就会按照其自身的规律,使宇宙之中的虚态物质在人体内积聚,当虚态物质积聚多了之时,使人体不断地虚化,而虚态物质会在人体内道的吸引下向上一个物质层次返,最终返回到道。这,就实虚转化的基本原理。

4、对立统一。“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意识是说,有与无互相转化,难与易互相形成,长与短互相显现,高与下互相依存,音与声互相和谐,先与后互相连接。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音与声、先与后,论述了修道的不同状态、阶段和层次,也体现了对立统一规律这一哲学思想。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的普遍的规律。事物都是由矛盾构成的,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互相排斥,互相联系,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促进了事物的发展与变化。

5、质量互换。“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之台,作于累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合抱粗的大树,由细小幼芽长成。九层的高台,由一筐一筐土筑起。登上百仞的高处,从足下第一步开始。事物的发展,都是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是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

6、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事物的发展与变化,都是不断否定自我的过程。人的修道的过程,也就是不断进行自我否定的过程。

7、物极必反。“物壮而老,是谓之不道,不道早已。”事物壮盛就会衰老,称作不合道,不合道就会早败亡。物极必反,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就会走向反面。

8、归根复命。“归根曰静,静,是谓复命。”返回于它们的本原叫作静,静,就叫回到生命的起点。从道出发,由无形物质发展变化成有形物质,并不断发展,产生了万物。这也就是从虚的实存体发展为实的实存体。之后,按照道的物极必反的规律,待到发展到了极端的时候,万物就开始消亡,又返回到虚的实存体,回归于道。这个过程就是归根,用归根后的形态特征来称呼则为静。静,这叫作复命。复命,是指返回到静的状态,这叫作回到生命的起点。怎么理解回到生命的起点呢?自然万物是由道发生发展而来的,其生命的起点就是道。自然万物在经历了它的生命历程之后,又转化为静态,转化为道,这就又回到了生成此物的初始状态,这就是回到了生命的起点。

9、循环往复。“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道运行不止,运行不止至遥远,遥远至返回本原。一是运行不止。道的静,是相对于其它物质而言,道不是绝对静止的,而是不停运动的,运动的结果决定了万物的发展变化。二是运行遥远。道的运行,不是在常人可见时空完成的,而是在无边无际的时空中运行的。三是返回本原。它运行非常遥远,遥远到返回本原的程度,最终又返回道,形成一个又一个轮回。万物发展从无到有,在从有到无,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主要著作及其意义评价

老子遗留下来的著作,仅有《五千文》即《道德经》,也叫《老子》。它是老子用韵文写成的一部哲理诗。它是道家的主要精典著作,也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直接材料。其《五千文》被日、前苏联、德、英等国视为古代哲学中的奇葩而译出版。美周《纽约时报》列其为世界十大古代作家之首。

《道德经》一书是一个唯物主义体系,并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它宣扬自然无为的天道观和无神论。其唯物主义体系的核心是“道”,老子反对天道有知,提出了天道无为的思想以及“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即道是构成万物的基础,道并不是意志有目的的构成世界万物,道是世界万物自身的规律

。《老子》书中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