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1997年台湾经济回顾 -- foundera

共:💬7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1997年台湾社会与教育

1997年台湾社会与教育

  1997年,台湾社会发展比较平稳,但社会问题仍很突出,尤其是白晓燕命案激起的震撼,极大地冲击了岛内政局和社会民心。在教育领域,1997年台当局在推行“独台化教育”上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认识台湾》教科书的出笼即是“意识形态独台化”的集中体现。

  一、社会发展比较平稳,但社会治安问题十分突出

  由于经济保持中速增长,岛内民众生活有所改善,民众生活满意度有所回升,但岛内社会问题重重,尤其是社会治安严重恶化。

  (一)民众生活有所改善,“民众满意度”止跌回升。

  经济保持中速增长。1997年,岛内经济增长率达6.81%,是1993年以来的最高值,比1996年的5.67%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显示台经济景气已自谷底复苏。

  “国民生产总值”与人均“国民收入”持续提高。岛内“国民生产总值”达2852.99亿美元,人均“国民收入”12019美元,分别较上年增长8.51%、7.69%。

  民众基本工资有所增加。1997年,岛内工业及服务业受雇员工每人每月平均薪资达38654元新台币,比1996年月平均工资增加约5%,但每月平均工时增加 0.5小时。

  物价平稳。1997年岛内消费者物价指数比1996年仅上涨0.9%,是近十年来的最低水平;趸售物价则下跌0.46%,也是两年来的最低水平。

  失业率微幅上升。1997年,岛内失业率2.72%,但认为“找工作并不难”的人由1996年的11%增至1997年的21%,而认为“找工作比较难”的人则由1996年的74%下降到1997年的66%,表明失业率上升对民众生活影响不大。

  民众生活满意度止跌回升。由于经济景气复苏,民众生活有所改善,岛内民众的生活满意度也有所上升。据《联合报》的民意调查显示,近几年,民众生活满意度逐年下滑,1996年为63%,是历年调查中最低的一年;1997年民众生活满意度止跌回升,比1996年高出1个百分点;认为生活不好过的民众有30%,比1996年低4个百分点。

  (二)社会治安日益恶化,犯罪率不断攀升。尽管民众生活水平有所提高,民众对生活不满也有所缓和,但岛内社会问题重重,民众对生活品质的评价仍是抨击多于肯定。尤其是,1997年是台湾社会治安最差的一年,84%的岛内民众认为治安不佳,创历年最高点。香港媒体认为,要描绘治安恶劣,不必再使用“西西里”一词,改用“台湾”至为贴切。1997年台湾社会治安恶化主要表现在:

  l、杀人犯罪率升高,白晓燕命案震撼全岛。1997年,台发生刑事案件204577件,每十万人刑案发生率较1996年同期增加约8%;其中杀人犯罪率较1996年同期增加14%。就在人们对1996年底的刘邦友血案、彭婉如命案记忆犹新,李登辉、连战“限期破案”的承诺言犹在耳的时候,4月14日又再度爆发轰动全岛的白晓燕命案。并且,此案三凶犯在长达7个月的逃亡过程中,多次从警察“严密追缉”中脱逃,犯案累累,以致人心惶惶,风声鹤唳。白晓燕命案是1997年最大的社会事件和新闻,加剧了岛内政局的动荡,使脆弱的民心雪上加霜。

  2、扫黑成效不佳,黑道依然嚣张。截至台当局规定的自首宽大日期(1997年 2月 12日),仅 35个黑帮宣布解散,不到黑帮总数(1200多个)的3%;684位黑道分子宣布脱离帮派,不到黑帮成员的 7%。台检警宪调等单位还进行了9波“治平专案”、“迅雷作业”、“专案搜索”三合一专案扫黑活动,但仅检肃 40个帮派和68名“治平专案”对象,传唤593名“迅雷对象”到案,逮捕103名帮派成员,而大部分重要黑帮及其主要成员依然逍遥法外。

  3、贩毒、吸毒案持续上升。台当局虽在4年前就正式“向毒品宣战”,但毒品犯罪案件却有增无减,在各类刑事案件中高居第一。“法务部”1997年6月26日公布的数字显示,警方l?5月侦办的毒品案达22111件,较1996年同期增长38.6%,侦查终结的起诉人数达16753人,较1996年同期增长29.3%。截至1997年5月,监狱收容受刑人员中,毒犯所占比例高达55%。累计全年共逮捕1071名烟毒犯,查获604公斤毒品。鉴于台湾毒品犯罪严重,美国《1997年国际毒品管制策略报告》再次将台列入“毒品转运区名单”。

  (三)重大灾害、事故频繁,民众损失惨重。

  1997年是台湾的“灾害年”,各种灾害接踵而至。自然灾害是自然力所致,但由于处理不当,各党派对灾害的处理争功诿过,相互指责,加大了民众生命、财产的损失。此外,人为事故也频频发生。因此,台报称台除是“贪婪之岛”外,还是个“恐怖岛”。重大灾害、事故有:

  1、猪口蹄疫蔓延。3月,台北等12县市爆发了70多年未遇的猪口蹄疫,1000多个养猪场受灾,近400万头病猪被捕杀,给岛内养猪业和经济发展造成重大损失。受其影响,养猪户因病猪被捕杀而受损,肉类加工业等相关产业受影响,当局因对受灾户补贴而财政吃紧,股市因民众恐慌而重挫,对日贸易逆差因猪肉类产品停止出口而进一步扩大。在猪口蹄疫蔓延的同时,1997年台还接连遭受暴雨和台风等自然灾害袭击,可以计算的损失高达数十亿元。

  2、重大事故不断。由于人为原因,岛内1997年发生多起重大工程事故。其中,林肯大郡公寓楼坍塌,造成28人死54人伤;“中油公司”相继发生桃园县重油管线破裂、桃园第二脱硫厂气爆、高雄炼油厂管线施工时瓦斯爆炸、输油轮爆炸等多起工程事故,共造成20多人死亡。交通方面也是事故迭出。1997年,机动车肇事件数3162起,死、伤人数分别为2735人、2428人。台 1997年还发生多起空难,其中8月10日国华航空公司客机在马祖坠毁,16人罹难,这是台1997年发生的最大空难事故。火灾也时有发生,全年共有 14829起,死 224人,伤 633人,财物损失26亿元(新台币)。台中县4所中学师生逾千人于3月20日食物中毒,则是近年来最严重的食物中毒事件之一。

(四)青少年犯罪问题严重,校园暴力事件增多。

  青少年犯罪问题也是岛内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之一。1~10月,岛内少年犯罪人数有21039人,平均每隔不到19分钟就产生一名少年犯。少年犯罪具有集体性、多元性、暴戾性、病态享乐性、堕落性及低龄化趋势。其中,少女犯增加速度更快,吸毒、卖淫现象日甚。被称为“净土”的校园也为暴力阴影所笼罩。校园中的性偏差、性侵犯问题也十分严重,传统校园伦理正面临巨大挑战。一些大学男女生公然同居一室,不少中学男生模仿A片(色情片)对女生进行性侵害,校园强暴案更是频频发生,致使假期未婚妈妈堕胎者明显增多。在青少年犯罪率不断攀升之际,学生自杀事件也时有发生。岛内调查数据显示,自小学五年级至高中三年级,23.5%的学生曾想过要自杀,18.5%有伤害自己的行为,13.7%曾表示要以伤害自己的方法对某人或家人报复。

  (五)岛内民众对台当局施政强烈不满,各种抗争活动不断。

  为表达对台当局施政的不满,年内岛内民间团体、广大民众自发性组织起来,频频走上街头举行游行示威活动,将矛头直接指向台当局,渲泄长期潜藏的不满情绪。年内发生的主要抗争活动有:5月4日、18日、24日岛内社会团体以白晓燕命案为导火索连续三次组织大游行;7月11?12日以新党、新同盟会、中国统一联盟为主力发动抗议《认识台湾》教科书活动;9月27日6个民间团体发动反对“国大修宪”取消教科文预算下限抗议活动;10月19日“全民改革司法行动联盟”以司法改革为诉求,举行“1019为司法复活而走”大游行;11月12日工会组织发动“ 1112工人秋斗”游行活动;12月中旬环保团体与地方人士反对南投县滨南工业区兴建石化工业引起冲突与流血事件及台中县反对德国拜尔公司建厂等。这些抗议活动具有广泛性、全民性特点,社会各阶层纷纷投入。其中,5月的三次大游行,每次均由100多个团体发起、约10万人参加,这是岛内以往抗议活动中极为少见的。

  工商界和舆论界也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台当局的不满。工商界要求台当局改善投资环境,提振岛内经济。尤其是过去被视为李登辉“好友”的工商界巨子、长荣集团总裁张荣发,以及有“经营之神”美名的台塑理事长王永庆,身兼国民党中常委的台“工总理事长”高清愿等,都先后抨击台当局“戒急用忍”政策,要求开放两岸“三通”。

  岛内社会问题重重,民众不满台当局施政,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也与台社会控制机制不完善、台当局施政背离民意等因素密切相关。

  首先,社会变迁促使传统文化规范解体,导致社会失序。从社会学理论而言,现代化、城市化、工业化造成新旧价值观念和新旧道德规范之间的冲突,这是社会问题产生的文化根源。随着由传统的农业型社会向工商型社会演进的不断深化,台湾社会出现多元化趋势,各种价值观念纷至沓来,长久维持岛内社会稳定的旧有文化规范在文化多元的震荡中逐渐解体,并失去有效规范民众行为的功能,加上功利主义的蔓延,台湾社会因之“缺少浓厚的人文内涵与宽容的敦厚气息”,进而“导致人际疏离,冲突加剧”,暴力犯罪、吸毒等多种社会问题应运而生,并伴随社会控制机制的失调而日益严重。而社会环境的恶化又波及校园,促使各种社会病态在学校蔓延,加上教育体制弊端重重,导致青少年心理失衡,青少年问题由此越来越严重。

  其次,社会控制机制不完善,“公权力”信用不彰。社会变迁要求社会控制机制进行相适应的调整并不断完善,而社会控制机制的失调必将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随着政治体制由一党专制向政党政治转型,长期以来控制台湾社会的威权政治体制被打破,但新的社会控制机制仍不完善,各种政治利益集团出现多元化、对立化趋势。一是金权与黑道勾结的痼疾不仅未见好转,反而愈演愈烈,致使“公权力”信用不彰,对社会的控制力削弱,无法根本改善日益恶化的社会治安。二是政党间和政党内部各势力间激烈的权利争夺导致政坛战火弥漫,尤其是“修宪冻省”引发的激烈冲突,不仅削弱了政党这一社会控制集团监控社会的功能,而且加剧了社会的对抗情绪,增加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三是行政部门官僚作风严重,决策失误,效率低下,影响岛内经济发展,也降低了台湾社会处理各种灾害与事故的能力。如:由于“农政单位”对早就存在的猪口蹄疫病兆重视不足,导致猪口蹄疫蔓延;由于山坡地开发监管政策失误导致多幢建筑在山坡地的高级住宅崩塌等。

  再次,台当局施政背离民意。经济发展、生活品质提升,是岛内民众的根本愿望,但作为社会控制机制主体的台当局却推行“重外交轻内政”的施政方针,不但“务实外交”四处碰壁,日益恶化的投资环境无法根本改善,“国际竞争力”排名下降,社会治安也因重视不足而难以根本改善。背离民意的施政必然遭到岛内民众的反对,“外交优先,民主化优先的施政方针已经遭到质疑”,台“应检讨施政顺序,好好治一治内政的烂疮”的呼声不断高涨。

  第四,台当局恶化两岸关系,违背了岛内民众的根本利益。两岸关系是影响岛内政局演变、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台当局任何破坏两岸关系的政策与行为,只能导致两岸关系紧张,影响两岸经济关系的发展,进而冲击岛内经济和社会民心。1997年,台当局领导人置岛内民生问题于不顾,不遗余力地推行“务实外交”,阻挠两岸政治谈判,顽固坚持“戒急用忍”政策,甚至声称“台湾是主权独立国家”,致使民众要求两岸缓和和“三通”的愿望落空,两岸关系发展严重受阻。

   二、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教育本土化”倾向更加明显

   1997年台湾教育改革不断深入,而以“教育本土化”为幌子的“独台化教育”则是台当局推动教育改革的重头戏。

  (一)教育改革方案陆续出台。

  在落实前几年教育改革计划的基础上,“教育部”还以“教育改革审议委员会”1996年11月提出的教育改革“总咨议报告书”为蓝本,继续推动教育改革,主要内容包括招生办法、学期制度、师范教育、教育经费等方面。

  1、废除大学“联招”,实行“多元免试入学”新制。统一考试制度(岛内称“联招”)被视为阻碍教育正常化、摧残学生身心健康的罪魁祸首。吴京就任“教育部长”后,极力推动升学制度改革,并于7月9日宣布一年后实施“多元免试入学”制度,主要有“推荐甄选”与“登记入学”两种方式。高中、职高、职业专科学校的“联招”将于2001年废除,实施登记入学、申请登记入学、推荐甄选入学、资优保送甄选等制度。此外,“教育部”还于8月7日决定,部分提出试办大学申请入学计划的院校将从1998年起小规模试办。

2、改革师范教育。吴京称,师范教育将以开放、多元化方式培育师资,岛内的3所师范大学、9所师范学院将改制为综合型大学、教育大学或与其他大学院校合并。9月17日,台“教育部”还决定,从1998年开始,逐步改变集中式师范培育方式,试办中小学及特殊教育师资“合流”培育,并取消现行由师大培育中学教师、师院培育小学教师的规定,由师大及师院自由选择培育中小学教师。

  3、大学实行三学期制。从5月7日起,岛内各级大专院校学制将自新学年开始,由两学期制改为三学期制,并可在暑假增开第三学期课程,使学生不但可以利用假期选修双学位,并可在“大学法”修订后缩短修业年限,提前毕业。

  4、缩减教育经费,重新分配高等教育资源。为改变“公立”、私立大学资源分配不均现象,台“教育部”宣布将逐年减少“公立”大学经费,并在短期内把自筹经费从20%增加到30%,同时将私立大学的补助金从14%提高到20%。年内“国大修宪”则通过了取消“总预算对教科文预算不得少于15%的保障下限”的条文。尽管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经费直接受到冲击的“公立”学校强烈反弹,但“教育部”仍表示在“补助金”问题上将坚持既定政策。

(二)抛出《认识台湾》教科书,割裂台湾与祖国大陆自古以来的联系。

   9月,台“教育部”所属“国立编译馆”推出初中一年级教科书《认识台湾》,其中“历史篇”、“社会篇”以“落实本土教育”、“认识乡土文化”为名,宣扬“台湾主体意识”和“脱中国化意识”。《认识台湾》的主要危害在于:一是割裂台湾与祖国大陆自古以来的联系,否定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一部分的史实。“社会篇”从16世纪葡萄牙人“发现台湾”开始谈台湾历史,还说“从17世纪开始”,“中国大陆的汉人陆续移来”。“历史篇”则把郑成功“收复”台湾说成是“进取”台湾,称清政府管辖台湾是“清领台湾”。二是割裂台湾文化与中华文化的整体性,淡化中华民族意识。教科书把岛内民众划分为以“台湾人”为认同的四大族群,宣扬所谓“台湾意识”、“台湾魂”、“我们都是台湾人”,鼓吹“以台澎金马为认同对象”;还把各族人民在台湾传播的中华文化与侵入台湾的西方殖民文化相提并论,统称为“外来文化”;声称只有“四大族群”的语言、文化等才是“值得保存、互相学习的共同文化资产”。三是鼓吹“中华民国在台湾”的“国家观”。教科书把历史上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关系说成是“国际性关系”,声称“中华民国是一主权独立国家”,公开宣称要建立以台澎金马为“实质上的命运共同体”的“新台湾”“国度”。由此可见,《认识台湾》是为配合台当局“独台”政策推出来的,是台当局在分裂祖国道路上迈出的又一重要步骤。

  (三)阻挠采认祖国大陆学历,限制青年接受中华文化教育。

  采认祖国大陆学历符合岛内民众的愿望,也是两岸关系发展,尤其是两岸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必然趋势。台“教育部”于10月22日公布《大陆地区学历检核及采认办法》,承认祖国大陆73所高等学校学历后,国民党务实派、新党、舆论界、教育界及广大学生深表欢迎。但台当局从“独台”立场出发反对实施。“国安局”认为采认大陆学历是“为大陆统战推波助澜”,李登辉则要求“教育部”“不要贸然实施”,“以免引起难以解决的后遗症”;“行政院长”萧万长也立即指示“教育部”与“陆委会”充分研拟,再提报“行政院会”审议。主张“台独”的民进党与激进“台独”势力“建国党”也紧随台当局,反对“教育部”的措施。在台当局的刻意阻挠和“台独”势力的恶意攻击下,采认祖国大陆学历案最终被搁置。

  台当局推行教育改革和“本土化教育”的主要原因有:

  一是适应社会变迁的需要。进入90年代,岛内社会呈现多元化趋势,客观上要求教育能够培养出适应社会变迁、具有创造力的学生。但岛内各级教育,无论是教育体制,还是教学内容与方法,仍基本延袭80年代初期的模式,弊端重重。如:教育体制一元化的僵化作法,阻碍了学校自主权的发挥;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了教育品质的提升,也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师资培训单一化,影响教师质量的提高;注重学校教育,忽略大学毕业后的教育等。因而,台当局希望通过教育改革,从根本上调整教育体制,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台“教育改革审议委员会”1995年提出:“为使下一代能适应新世界的来临”,“培养出新时代的健全公民”,“重大的教育改革是必然趋势”;1996年6月,吴京出任“教育部长”后,又提出“突破当前教育困境,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追求教育的卓越,提升个人生产力和竞争力”两个基本教育理念。这表明,岛内教育改革主要是为了因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是推行“独台”政策的需要。在“独台”的“宪政架构”已经基本成形的情况下,推动“意识形态台湾化”就成为台当局充实“台湾实质独立”内涵的重点之一。于是,台当局策划建立一套与“中华民国在台湾”相适应的教育政策,妄图通过推出一系列“本土”教材,向岛内青少年灌输以“中华民国在台湾”为核心的所谓“历史观、文化观、民族观和国家观”,根除岛内青少年的“中国意识”,培植他们的“台独意识”,达到阻挠两岸关系正常发展和祖国和平统一的目的。李登辉1994年4月间与司马辽太郎谈话时称,小学教育“要多加些台湾历史、台湾地理,以及自己的根等课程”,1996年5月26日在淡水小学百年庆祝会上又声称,未来教育改革要“从窄的大中华观念中走出来”,培养学生“台湾生命共同体”观念。而《认识台湾》教材正是台当局全面推行所谓“教育本土化”的第一步,目的就是妄图根除岛内青少年的“中国意识”,“要下一代不识中国”。而阻挠采认大陆学历,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剥夺岛内青年接受中华文化教育的权力与机会,削弱祖国大陆对岛内青年的向心力。

  此外,适应与西方教育接轨的需要,也是台当局推行教育改革的原因之一。随着岛内民众接受西方教育机会的增多,岛内不少人的最后学历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完成,但台教育体制却给民众接受西方教育造成诸多不便。许多民众和学生批评甚多,要求从教育体制到教育内容与方法进行必要的改革,尽快进入世界科技前沿,以适应国际化的需要。因而,台当局希望通过教育改革,逐步与西方教育接轨,“教育国际化”正是“教改会”提出的五大教改方向之一。

  综上所述,1997年岛内社会发展稳中有乱。由于导致岛内社会问题的因素依然存在,未来岛内社会将在持续发展过程中呈现一系列社会问题,民众对台当局不满的状况难以根本改观。岛内教育改革已经取得一定进展,未来仍将继续推行下去,但由于教改幅度较大,更主要的是“教育部”、“教改会”和民间教改力量等三者间存在分歧,加上岛内各界对已经推行的教育改革措施褒贬不一,台教育改革能否达到台当局的预期目标,尚有待观察。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