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传说中的莫斯科东方劳动大学 -- 陈郢客

共:💬17 🌺99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传说中的莫斯科东方劳动大学

莫斯科东方劳动大学,——我在很久之后,才意识到,oh,这不是莫斯科大学。它位于莫斯科郊外的古契诺镇,专门为东方各国培养共产党干部。

这是瞿秋白呆过、刘少奇(1921.8-1922.5)20年代呆过的地方。瞿秋白当过教员,不过据说是当翻译。刘少奇在此呆了7个月。

1937年,莫斯科东方大学一分为二:苏联学生这部分叫东方大学;外国学员这部分改叫:“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利益研究院”。这名字太牛掰了。我立马明白了,这和刷卡时为零、小马哥接受的美国精英教育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俄罗斯人就是实在,名字真是囧囧有神。

baidu大神是这么说的:莫斯科东方大学

1925年秋,莫斯科中山大学创办,东方大学的部分教员和中国学生

  转到中山大学。1930年中山大学停办之后,东方大学重新开设中

  国班。

wiki大神则干脆指向了莫斯科中山大学

共产党新闻网是这么说的:

大会闭幕后,刘少奇进入了刚刚组建的专门用来培养东方各民族干部的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简称东方大学)。在那里,刘少奇系统学习了《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和国际工人运动史,比较全面地掌握了共产主义运动的政治与经济理论。同时,由于受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革命环境的熏陶和苏俄当时严重的经济困难的磨练,刘少奇革命的纪律性和事业心都得到了加强。

享受红军待遇的东方大学学员依然感到饥肠辘辘。肖劲光后来回忆说:“那时真是饿得难受。我们的课堂在四层楼上,我们都是十七八岁的小伙子,本来上个四层楼算不了什么,可是那个时候上四层楼真困难啊,一步一步地慢慢往上挪,中间还得休息几次,一次是走不到顶的。”即使这样,刘少奇等人还必须白天上课,晚上轮流到街上站岗,星期天做工或进行军事操练。

他的同学们包括:

上海外国语学社选派的学生抵达莫斯科后,于1921年8月3日正式搬入东大宿舍,组成中国班。这是东方大学第一届中国班,该班学员计有罗亦农、刘少奇、王一飞、任弼时、肖劲光、彭述之、任作民、俞秀松、柯庆施、胡士廉、许之桢、汪寿华,卜士奇、任岳、陈为人、谢文锦、曹靖华、蒋光慈、韦素园、吴芳、周昭秋、韩慕涛、傅大庆、廖化平、韩平的、李宗武、吴保萼等三四十人。至此,以莫斯科东方大学为中心、以东大第一届中国班为主体,中共第一代留俄生正式诞生。

东大为中国班开设的课很多,学习内容集中在政治学科,尤其是马列主义理论,主要课程有:俄文、国际工人运动史、俄国共产党党史、列宁的《青年团的任务》、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布哈林的《共产主义ABC》、波格丹诺夫的《政治经济学》等等。

他的同学曹靖华(此人在中学课本中出现过,和鲁迅先生有关,嗯,那本《铁流》是曹靖华的译作。)关于学习内容透露了一二:

我们到莫斯科时,正好赶上开东方劳动大会。我们一去就进了东方大学学习。住得离东方大学很近,只隔一条马路。我们中国学生住在一个宿舍,很大的一间房子,住了一年。中国同学共30多人,编在一个班。刘少奇、任弼时、王一飞等,都是一个班的。还有很少几个人是从西方来的,是留法勤工俭学的,在那里待不下去了,来到苏联。

我们在东方大学学《共产党宣言》、联共党史、国际共运史、政治经济学等。老师是苏联人,瞿秋白当翻译,还有一个翻译叫李宗吾,是同秋白一起去莫斯科的。

  在莫斯科东方大学的学习,一点计划也没有,我们连俄文字母都不怎么认识,可一去就让我们读俄文的《共产党宣言》,像没有牙齿啃钢条一样,硬啃。

曹同学只是个左翼文学青年,热爱文学,能谈文学的也只有韦素园、瞿秋白。他后来成为一位翻译家。

当时,我对文学很感兴趣,而同学中有一种错误认识,认为学文学是不革命,在东方大学是不学文学的。我同韦素园就常常到瞿秋白家去(那时他一人住一间房子),一聊就是一天。

事实上,我见到的猛料出自《朱德海一生》这本书。

朱德海1936年去莫斯科东方大学,正好赶上“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利益研究院”时代。朱德海是朝鲜族,原名吴基涉。生于俄罗斯东双城子。

倘若我没记错的话,中国班是第八班。还有中东班呢。朝鲜族入中国班呢还是朝鲜班呢?这都是上等的好花絮啊。关于他们的课程、学制,这等猛料,大家有空可以去翻翻。:)

看不到原书的,给大家找些替代片段,聊以解惑吧。

方虎山在当时的化名是李天夫(其实,方虎山这个名字是否他的真名也很难说),他被共产国际中国代表团安排进入东方劳动大学。朝鲜班的宿舍是第十二号楼,班里有从东北和朝鲜来的学院二十多名,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李林(朝鲜人民军干部部长)、李权武(朝鲜人民军总参谋长)、朱德海、朱春吉(朝鲜独立同盟执行委员)、金一(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第一副主席)等。学员大多来自抗日前线,毕业后再回到前线去,所以,每个学员的来历和今后的去向都是保密的,学员之间也不准随便谈论这些。当时,学校的名称已经改为“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利益研究院”,院下设八个分校,有中、日、朝、菲、越以及中东的一些国家的班。

在五一节后,朝鲜班和八号楼的中国班都搬到莫斯科郊外六、七十公里的古契诺镇(这里有个叫切奥尔那亚的小站,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的女主人公就在这里卧轨自尽的,给人的感觉是阴森又寂静)。他们住的院子说是学校,却没挂牌子,警戒很严,老百姓也不知道院子里的东方人是干什么的。学校的四周,除了东边的湖泊就是大森林,据说,南斯拉夫的铁托在这里学习时,就住在这里。

朝鲜班的学习课程有联共党史、世界革命运动史(着重讲朝鲜革命史)、政治经济学、社会发展史,军事课程主要是游击战术课,着重学一个士兵的作战战术及各级指挥员(团级为止)的指挥战术。教员有德国人、朝鲜人、中国人、苏联人,大名鼎鼎的李立三是中国革命运动史的教员,共产国际中国代表团的副团长康生也在学校讲过课。入秋以后,军事理论课程结束,开始上军事实习课。实习内容繁多,从夜行军、绘制战地实用地图起一直到进攻战术和防御战术样样都有。

由于全面抗战爆发后的新形势和各个抗日战场的干部需要,中央决定将在苏联学习的东北抗日干部调到关内的抗日前线,而这与领导东北抗日斗争的王明产生了矛盾,王即利用自己坐镇莫斯科的便利,拖延让这批干部回关内,双方打了无数的笔墨官司。最终,双方达成妥协,部分学员去东北,部分学员回关内。1939年3 月,方虎山和其他九名学员一起,在莫斯科坐火车到了哈萨克加盟共和国首都阿拉木图,然后坐汽车进入新疆伊犁境内

就到这里吧。休息ing……

关键词(Tags): #解读#莫斯科东方大学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