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也聊聊水浒版本问题(浅陋之见) -- 西柠

共:💬19 🌺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呵呵,简单说说我的意见

1 关于“率西水浒”

西柠兄说“好比前人称某地叫石碣村(<<宣和遗事>>), 那他的书里也就出现个地方石碣村了(<<水浒传>>), 而未必就能由此推演追溯到“石碣”一词的来历, 说句玩笑, 好比, 是否这个“石碣”跟曹操“东临碣石”有关系, 晁盖三阮等辈是否与魏武等量齐观? 那样考量的话, 不是有些穿凿了吗? ”

荷荷,“碣石”和“石碣”当然没有必然联系,比如我的一个朋友叫“司马君昭”,我说,他的名字未必和“王昭君”有什么关系,这个,好像不能证明推断我的另一个朋友名叫“孟昭君”是受了“王昭君”其名的启发是没有没有牵强的吧?而假如我还的那个叫“昭君”的朋友的父母都知道王昭君的故事,而且是耳熟能祥的那种,那么我认为上面的推断不但不牵强,而且是从常合理的。

典故有其本源,在没有附带暗示的情况下,一般“引典”指的都是本意。而且,“出处”有“经典”与非“经典”之分,出自“经典”的内容尤其是不可乱用的。

就以你举的“碣石”的例子来说,这典故出于《尚书》,所以我认为,但凡是熟悉四书五经的知识份子,只要写“碣石”,就是指的《尚书》里那块“碣石”,而不会有二指。(除非是用作密码代号,否则即便有二指,也是由《尚书》原意引申来的,比如某书生给儿子起名叫“碣石”,别人叫的“碣石”可能指这个孩子,但归根到底这孩子的名字仍然寓意着《尚书》那块“碣石”),至于曹操,首先他引用的也是前人的典故,其次他本身的诗并不是经典,与《尚书》不能比,所以一般情况下“碣石”当然指的不是曹操“东临”的典故而是《尚书》的典故。但如果像毛泽东那样,在引用时出现了“东临碣石有遗篇”,那显然就是指曹操的“东临碣石”,如果有人硬说,也许别人在碣石也有遗篇,毛泽东指的是别人的作品,我说那是抬杠。而且,即使如此,这里的“碣石”也仍然是《尚书》中的那一块。我个人觉得这种推论不算牵强。

以“水浒”而言,它出自《诗经》,这是古代知识份子的启蒙读物,而我们知道古人读书的主要方式就是背诵,一个男人如果不能把《诗经》和《论语》背得滚瓜滥熟的话,大约根本不会被承认是“读书人”。(私塾里是三天两头考“背书”的,而背错一句是可能会挨打的)《诗经》于古代知识份子的熟悉程度就如今天我们对九九乘法口诀的熟悉程度一样。

既然兄台提到了“水浒”书名出自《黑旋风双献功》,那就更方便了,“水浒”是一个山寨的名字,而且是一个“半垓来喽罗”的造反者的山寨,这座山寨“聚百万军粮马草”,难道不是一个“开基立业”的据点?这与“率西水浒”写周始祖开基一方的本意完全符合,恰恰可以证明《黑旋风双献功》中的“水浒”用的就是本意《水浒传》的作者是能够背诵诗经的,也就是明知道这个出处,说他从《诗经》中取书名也好,说他从《黑旋风双献功》取书名也好,最后始终是归结到“率西水浒”一词。如果说《水浒传》是取自《黑旋风双献功》中的山寨名,那不更说明问题了吗?以招安为总精神的书,会用一个造反的山寨名作书名吗?

我个人认为,古人用典是很严格的,出自“经典”(特别是四书五经)的典故绝不会滥用,正因如此,自古以来人们在为别人的作品加注时都会直接注明“典出XX书”,好像很少有人提出,凭什么认为这个人用的典就是出自那部书?如果说引典释义在逻辑上有重大漏洞,那自古以来为别人作品的典故加注释的人恐怕九成以上都是穿凿附会了。----照这样说“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我也可以说这个“刘项”指的不是刘邦项羽呀!那个时代造反的人又不只他俩姓刘姓项。

2 有关引首

西柠兄说“有关“哄动宋国乾坤,闹遍赵家社稷”, 我认为小说是文学作品, 很多语言是夸大的, 尤其类似这样的排句, 往往未必说明其真有深意。”

如果这样的排句出在小说中间,也许未必有深意,也许是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但是此句出在全卷引首,也就是引子。我想没有作者会在引首中加入一些可有可无,甚至引人误会的句子吧?《三国演义》开篇论天下分合,《红楼梦》开篇叙石头来历,都是全书总纲。如果有人写了一本为CCP歌功颂德的书,它的引子可以写“没有CCP就没有新中国”,但绝不会用“打倒CCP的统治”这种话来吸引读者的眼球。

关于““水浒寨中屯节侠,梁山泊内聚英雄”又做何解呢, 是否可以去深入辨析一下, “节侠”是甚么意思, 是不是指不会“造反到底”的好汉呢, “寨中屯”、 “泊内聚”又是甚么意思, 是不是说好汉们就不下山呢, 如果不下山怎么“哄动宋国乾坤,闹遍赵家社稷”呢? ”

呵呵,“节”是指当是指“节义”,也就是“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气节,从“节侠”二字看就更不可能招安了,从“替天行道”改成卖身官府这还叫“节侠”吗?“侠者以武犯禁”,自古“侠”与“官”就不是一条道上的。至于西柠兄后面的话我没看懂,“吞兵积粮”和动乾坤闹社稷矛盾吗?朱元璋“高筑墙,多积粮”,他就不能走出墙去了?就不能打天下了?

3 有关金圣叹

“既然七十回后的“黑旋风双献头”“九宫八卦”之类故事已经是元代戏曲有的, 施肯定是接触到了的, 他是有可能选入他编辑的<<水浒传>>的, 而受招安又是<<宣和遗事>>里就有的基调, 即便施不需要按<<宣和遗事>>的思路来演绎故事, 他的<<水浒传>>受到其影响的可能性也依然是有的。 ”

这句话我倒过来说是不是也一样成立呢?是不是“黑旋风双献头”“九宫八卦”“宣和遗事”所有的情节都被搬进《水浒传》了呢?好像不是吧?那么,我也可以说,“他是有可能不选入他编辑的<<水浒传>>的”。而同样,如果《水浒传》后二十九回另有作者,那位作者也同样有可能把“宣和遗事”的内容“选入他编辑的<<水浒传>>的”后二十九回。既然原作者选与不选入的可能性都存在,而且谁都可以把这些故事选入后二十九回,那么这个例子好像说明不了问题?既不能证明“是”也不能证明“非”?至于“<水浒传>>受到其影响的可能性也依然是有的”,不错,但这种影响是否意味着一定继承了招安的精神呢?《三国演义》肯定是受了《三国志》影响的,却不能由此证明《三国演义》也是以曹魏为正统的。

关于“金的所谓“古本”我理解要么为假托, 因为他不欣赏被招安有功的结局, 要么就真有这么一个版本, 但也是众多版本中的一个而已, 只是因为跟金的理念比较相近, 因而金选择了这个版本”,

呵呵,我要问的正是,金圣叹有什么动机故意否定百回水浒的后二十九回是原著,甚或腰斩水浒呢?西柠兄说,认为金圣叹因为理念不同而腰斩水浒的可能性比较大,而我想要的恰恰是证据。从金圣叹的哪些言论中,可以看出百回水浒与他本人的理念有冲突,而这种冲突严重到了导致他去腰斩水浒的地步呢?我们总不能先假定原本存在百回本被腰斩,由此推断百回本与金圣叹理念冲突,再用这个结论去证明金圣叹腰斩了水浒“可能性很大”吧?那好像是循环论证了。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