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别人的原创】七言之一 -- 华恩

共:💬64 🌺40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惭愧惭愧

华恩兄出了题目,不接不礼貌,接了又格于肚子里实在墨水不够,没的让河友们笑话。何况这首诗意象堆得密不透风,格律则无一不错,让我无处措手。想来想去,只得勉强乱评几句,只当是扔块砖头,盼着能引出其他河友的玉来。

先说立意。一首诗要说什么理,表什么情,落笔之前要想清楚。这首诗前六句写了一堆景,却没有任何统一的情绪,不知道作者想表达什么。到了最后两句,要点题了:

繁华如意久成梦,

辗转今宵是何年。

“繁华”俗。“如意”更俗,且与繁华不配。“久”字多余。“成梦”两字一般开启下文。再往下看,“辗转”与“今宵是何年”不配。“今宵是何年”不知所云。因为最后一句的不知所云,导致“成梦”两字也落空。总起来,不外乎空泛的感慨,没有丝毫真情实感。倒不如学学 Bunnytu 河友写元宵节大旱的诗,纵然文字未必成熟,一片悲悯之心殷殷可鉴,一上来立意先高了一筹。

再说说堆砌意象。数数这首诗里堆砌了多少符号:藤、树、屋垣、叶、烟池、水帘、蝉、清风、萤舞、蛙、池塘、鱼、月、窗、残影、琴、独酌、醉花间。每句三个,六句十八个,竟是没留下丝毫空隙。陆游“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也是堆砌,但堆得统一,句句渲染的是同一个气氛;堆得有力,字字如重鼓敲击;堆的精干,没有一个字的多余。这十八个意象却是各说各的事,没有统一成一个主题。由于过多过紧,显得语气短促不畅。其中大部分是俗套,对于表达主题毫无意义,留着不如删掉。

看开头一句。我不懂“斋藤”是什么意思,像日本人名。我猜想是指作者书斋外墙上的长春藤。如果是这个意思,那么这个“斋”字用得太实了。“枯树”,明明是夏天的夜晚,不是秋冬树木枯槁之时,硬搬别人的意象,不免生硬。“垣”是矮墙,和“屋”字连用让人觉得是荒废坍塌的破屋,想必不是作者的原意。屋旁有藤就够了,或者有树也够了,又是藤又是树,拥挤不堪。另外,如果你在夏夜里在户外转转,会觉得屋旁的藤或者树多半是隐在角落的阴影里,不太引人注目。镜头对着一个不太引人注目的角度却能看到藤、树挤在一起,更觉奇怪。写夜景的镜头从哪里开始有许多种选择,但从角落的阴影里写起实在少见,也没必要。

“叶落”,不是夏天么,怎么又秋天了?我理解错了?“烟池”俗。湖泊等大的水面在阳光照耀下蒸汽上腾,才会有“烟”的感觉。一个池溏,又是晚上,哪来的“烟”?又是硬搬别人的套路。“扣水帘”是对叶落水面的近距离观察,晚上观察这么细,作者的眼神可真不错。而且刚才还在屋角以中距离看藤树,转眼就蹲在池溏边以近距离观察树叶,跳的太快。

“蝉噪”,又回到了夏天。“蝉噪”和“清风”,到底想写“噪”还是想写“清凉”?还是蝉在清风中噪鸣?如果作者想达到“蝉噪林逾静”的效果,我不得不提醒,用相反的意象表达出统一的感觉需要高超的技巧,不是人人都能模仿的。这两个意象离得太近、太紧,让人根本感觉不到统一,只有冲突。外加上后边流荧乱飞再一搅和,越发显得乱了。这句最不好,三组意象一个跟一个不挨着,又挤又乱。

上一句从池溏转到岸上的树木草丛,下一句又回到池溏,镜头乱晃。上文“噪”字和“清”字各有色彩,下句“鸣”和“池溏”却是平实的描述,对仗不工。前文有了“池”字,这里又用“池”字。不要企图学习毛主席一首诗用两个“水”字。有了蝉鸣,又来蛙鸣,这个夜晚好吵闹啊。作者大概想学“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空灵。可人家是诺大的树林就一只蝉,空旷的山谷就一只鸟,越发显出一个“空”字来。这首诗中的蝉在枯树上,蛙在池溏里,只剩下一个“挤”字。再加上荧火虫和鱼,更多了一个“闹”字。这么闹的环境,鱼儿居然能听禅?何况夜晚的水中,作者如何能看见鱼儿在静听?“鱼听禅”本是妙词,但这是作者虚想,与前文眼前实景的“荧伴舞”一对比,就显得虚实不稳。嘉木河友品出滋味不正,说“鱼听禅”太白,就是这个缘故。

下一句。“满”即是“盈”,“盈”即是“满”,“月”和“窗”共用一个形容词。既然月色满窗,有怎会照“残影”?这一句从户外的池溏回到屋内,下一句又跳出屋外来到花间。这个院子有藤有树有池溏还有花,倒挺齐全。“舍琴”是说把琴舍弃,不用弹琴只喝酒?如果是这个意思,“舍琴”多余。而且也和上一句的“月满”不对仗。这句唯一的好处是终于从景色写到了人,为结尾两句的点睛铺垫引路。

至于格律上嘛,还是要多少讲究一些的。古诗的格律束缚人,可是也有它抑扬顿挫的音律美。完全不注意格律就会导致像“蛙鸣池塘鱼听禅”这样七个字全是平声的句子,让人读着喘不过气来,自然就不美了。

乱拍了这么多,完全是一家之言,可能大部分都是错的。另外请转告你的朋友,不要因为有人批评就感到沮丧。喜欢读古诗、写古诗是好事情,坚持不懈就会有收获。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