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梦回中国(4) -- 万里风中虎

共:💬222 🌺67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细读“科技人力密集型”的典型代表华为

华为的模式是清楚的,是科技人力密集型的代表;业绩也是清楚的,已经晋身国际一流大公司,而在华为凌厉的攻势下,发达国家的竞争对手在以下三点上已经全面失守。

(1)人为的产生了新的专有的技术(华为2008年国际专利数世界第一),(2)人为的给这些拥有专有技术的人员创造了新的工作岗位(最近北电的破产保护等),(3)人为的保障了这些拥有专有技术的人员的高工资(欧美工作外包的压力,见IBM的上山下乡工程”)。

但不清楚的是,华为是不是有代表性的企业?也就是说,现在可不可以复制华为的模式,来吸纳大量的科技人力,完成产业升级?这个问题先提在这儿,争论肯定会有。我看这个问题的角度,是看科技人力资源的供给情况:

[URL=]http://zd.54yjs.cn/html/mingqiziliao/IT_dianxin/huawei/20080718-40734_3.html

[/URL]

华为非常重视校园招聘,因为应届毕业生有自己天然的优势:充满活力、充满热情、容易培养,很快就能成为公司的骨干力量。华为1997年招聘应届毕业生700人,1998年为2000人,1999年为4000人,到2000年竟达到7000人。关于华为“圈人”的气势,业内流传了一个传说,华为到一个知名高校,便说出这样的“狂语”:“工科硕士研究生全要,本科的前十名也全要

外链出处

2001年的春天,华为做出了一个震惊业界的举动:垄断通信类技术人才,上半年在全国范围内招聘将近5000名技术人才,与2000年的长虹垄断彩管的举动几乎如出一辙。与我同学校、同时毕业的两个技术类专业的同学一起进了华为。看到如此好的机会,我马上向好几个职位投出简历。等待的依然是没有结果的等待。华为只要技术人才。

我的看法是,TIMING很重要:十年以前,华为是比较难复制的,原因很简单,当时科技人力资源的总供给尚不充分,密集型需要的“足够密”总体上还达不到,只能形成局部、个别的优势,华为是先行一步的鸭先知。但在十年之后,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总体的科技人力资源供给已经不成问题,没有造出新的华为,问题出在别的地方。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