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八一八中国的人口情况 -- 金玉满堂

共:💬75 🌺14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简单回复你一下

先说我不是专门搞这个的,然后再回答你:

1、第一个问题:文革中,社会变化是非常大的,但是对于广大农村地区,其基本变化并不大,主要变化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但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主要是80年代初回城的,这个可能造成了80年代初人口出生小高峰的原因。对于你说的文革中,粮食问题的影响,摘录数据如下:

年份 粮食产量 人口 人均口粮

1966年 21400万吨 74542万 287公斤

1967年 21782万吨 76368万 285公斤

1968年 20906万吨 78534万 266公斤

1969年 21097万吨 80671万 262公斤

1970年 23996万吨 82992万 289公斤

1971年 25014万吨 85229万 293公斤

1972年 24048万吨 87177万 275公斤

1973年 26494万吨 89211万 297公斤

1974年 27527万吨 90859万 303公斤

1975年 28452万吨 92420万 308公斤

1976年 28631万吨 93717万 305公斤

1977年 28273万吨 94974万 298公斤

1978年 30477万吨 96259万 317公斤

1979年 33212万吨 97542万 340公斤

1980年 32056万吨 98705万 324公斤

1981年 32502万吨 100072万 325公斤

1982年 35450万吨 101654万 349公斤

1983年 38728万吨 103008万 376公斤

可以看出,并未有明显增长或减少。因此农村地区的基本经济形势并未发生突出变化。

你说的66年的6.26降到76年的3.24,这个说明啥,呵呵,说明大量49年-56年出生的女孩进入育龄,而大量原来大批生孩子的女子退出育龄。要知道建国7年,中国人口增加了1个亿呀。呵呵,当然也有计划生育的影响。

2、对于第二个问题,我只是粗算下,说明一下很多地方引用的讨论的数据并不一定正确。历史不能反复,在那样的天灾人祸下,社会之不幸。只能相对比较丰年与灾年的简单比较。既然相比根本就没有现实的意义,算的粗细也就没有太多意义了,我就不改了。

3、这个问题我后面还要再讨论,这里仅仅给出了一个小结论。这里面牵扯的数据不少。我只给你多说下,为何对应24岁的初婚年龄现在却并未看到人口增长的小高峰?答案是当01年农民工还只有8400万或更少的时候,07年的农民工就有了2亿左右的农民工(只多不少),而07年城镇化率为42%以上,小于45%。也就是说,农民一共仅有7亿多,而2亿多已经出来打工,可以看到基本上,农村劳动力除了基本上都出来了。育龄妇女事实上她们打工要比适龄男子更容易找到工作(看看深圳东莞的人口比例就知道),你可想到基本上01年的24岁初婚并生子的年纪将大大延后,城市呢?我想大家也都知道,结婚年纪也都大大推后。我并没有那些需要付费的数据,但是我可以说,育龄妇女生子年龄被大大延后了。我斗胆赌一把,09年年景不好,现在看来10年至少不会大好,大批的农民工将回到土地上去。可以想见生育率将会有明显增长。而城市里的80后们也到了生儿育女的时候,北京的平均女性生子年龄是29岁,其他大城市也差不多,二线城市或者三线城市肯定比29要小,但是并不少太多。你如果比较一下,06、07、08年的基本生育率并没有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而是在基本保持。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