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一) -- 酷爱星辰

共:💬16 🌺24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二)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一)

1922年直奉开战,姥爷的母亲带着姥爷从绥中去昌图投奔他父亲。当时姥爷的父亲刚当掌柜不久,家里面生活还是很穷困,就只在昌图县八面城镇的烧饼胡同王家租了一间偏厦居住。据姥爷在自传中的回忆,开始的日子是很穷困的,他父亲在八面城刚刚立足,家里人口又多了,花销自然增大不少,生活很是窘迫。直到姥爷的父亲当上外柜掌柜,增薪增股,家境才日益好转,家庭生活初安,姥爷的两个弟弟和两个妹妹也在八面城相继出生。姥爷的二弟,也就是我的二老爷叫李德元,字铭良;姥爷的小弟,我的老姥爷叫李德均,字是什么我不知道,姥爷的两个妹妹,大姑姥叫李德荣,现在还在世,二姑姥我不知道叫什么名字,因为姥爷的登记表里面没有写到她。

姥爷的父亲虽然念过私塾,应该仅是识字会打算盘而已,文化水平不高,虽然很有商业头脑,但是遇事与东家意见想左时,总感学历不足为人轻视,于是下决心让姥爷兄弟们读书,想着读书之后可以做官,也可以经商发财。姥爷八岁(1926年)进入昌图县八面城镇(今属辽宁省)第三小学上学,六年毕业。

在当时,小学六年毕业就算是初等文化程度了,若无他求足以工作养家,而读书的费用不菲,并非每个家庭可以承受的。当时姥爷家里人口多,经济条件并不是很富裕,家里本来就打算让姥爷工作了,恰巧永巨昌东家的栾子轩的孙子与姥爷同年级,要去考初中,于是说服姥爷的父亲,让姥爷与其孙同去参加考试。姥爷考上了初中,好像当时栾子轩是答应资助姥爷学费,姥爷才得以进入昌图初级中学学习。姥爷在初中读了二年半毕业,此时姥爷17岁(1935年)。此时家里的经济条件好多了,于是姥爷又得以进学,考入奉天省立第二工科高级中学应用化学科学习,即东北老百姓所说的国高。

当时东北正是伪满时期,我感觉与现在相比伪满的学校设置比较奇怪,有一些国高是包含职业教育的,我猜类似于现在的职高,但是考大学的时候又与无职业教育的国高一样,并不受限制。姥爷就读的第二工科高级中学在沈阳小河沿,当时是伪满州国国高里面好学校之一,第二工科后来被合并入沈阳大学,当年校址现在是空军463医院。姥爷在晚年多次提起小河沿,有一次我说起淘旧书的事情,姥爷还说沈阳小河沿有不少旧书店,让我去看看。我当时很诧异,因为当时姥爷已经八十多岁了,他至少有10多年没去过沈阳,我就问他怎么知道的,他说他上学的时候去买过,也就是说的这至少是半个多世纪前的事情了,那些旧书店肯定早没有了,俯仰之间,已成陈迹。

姥爷就读的是应用化学科,除了学习文化课之外,从一年级开始就要学习专业课。一年级姥爷学的是制革,二、三年级学的日用化学——也就是炼制纯碱、制造雪花膏、墨水等,这些技术在解放后成了姥爷养家糊口的本钱。在校期间,除了课堂学习还要参加实习,姥爷去的是抚顺煤矿所属硫酸工厂焦子工厂,为期三个月。后来姥爷回忆到,他在工厂中看见日本人在工厂中蛮横,中国工人备受欺凌又吃不饱穿不暖,于是视去工厂工作为畏途,从三十年代末到解放后的二十多年间并未从事本行工作。

对在第二工科的高中生活,姥爷曾偶然跟我提到当时的条件很艰苦,当然和东北普通百姓的生活比,还是要好点的,至少顿顿有正经粮食吃。姥爷回忆说他们是学生自办的伙食团,按人头收伙食费,轮流担任负责人来张罗。主食是高粱米饭,菜就应季节,什么菜最便宜就吃什么——冬天顿顿白菜、酸菜、豆腐、土豆,夏天顿顿豆腐、茄子,一直吃到人腻歪,但是再腻歪也得吃,当时只有这个,能顿顿有高粱米饭有菜吃就已经很不错了。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三)

关键词(Tags): #家族史#东北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