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朗读者” -- 淡淡微风
朋友跟我推荐的时候,我笑着说,早下在电脑里,一直没顾上看。
我想,也许我错过了一次很好的谈话。
我经常错过,错过类似的好片子、好对话、好时光,原因不过是自己一时的懈怠,或者走神。
我们忙碌而纷杂的人生里,这样的对话与时光,能有多少呢?多半都是些言不及义的客套、应酬,或者自己的心绪心情不对,就错过了与美好的一次偶遇,或者忽略了一次美丽的邂逅。
在这个大雨滂沱的日子,我躲进自己的小房间,蜷缩在被窝里,给自己一点时间与空间,去看那部必然充满哀伤与抑郁的电影。
我喜欢看电影,我喜欢在另外一个世界里沉迷。
那里的世界,跟我们的不同,也许比我们能遭遇的生活残忍,但是大部分,都比我们的纯净。
在那短短的时间段里,是没有办法把生活中那些无聊又无奈的琐事放进去的。
所以,那是一个浓缩或者过滤以后的世界,所以,那个世界比我们的纯粹。
毕竟,那是我们寄托梦想的世界,是我们创造出来做梦的空间。
每个人的梦都不同。
不同的梦,有不同的渴望,有不同的美丽。
看电影,就是看别人的梦,然后在别人的梦里,寻找自己梦幻的一点点踪迹。
我常常想,什么时候我们也可以拍出那样的片子?
大约是很难的吧,不同的历史,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
我们关注的东西,跟他们有太多差异。
我们活的太累,多半要生活在拥挤喧闹的人群里,少有个人的空间,少有感觉独立人格的形象。
我们是缺少那样的观众,还是缺少那样的艺术家?
一般来说,观众学习的很快,艺术家却学习的很慢。也许,只是因为,真正的艺术家太少太少。那些自以为是艺术家做不出好的艺术品,只会嚷嚷是外界如何如何才使自己无法创造出好作品的人,其实,他们往往不是艺术家,顶多算是艺术圈里混饭吃的。
我喜欢这种开放式的电影。
电影里似乎什么都说了,又似乎什么都没有说。电影给出了许多信息,给出了许多看法,却没有给我们一个结论——这世界上太多事情,是没有办法做出结论的。有时候,不给结论,是更负责任的做法。
她真的不明白自己面对的是什么吗?她真的不知道自己以前做的是什么吗?她真的不明白后来她选择的是什么吗?
她真是只是因为不想暴露自己不识字,想保持自己的尊严,才选择承担的吗?
她是宁肯选择受惩罚,也不愿意承认错误?还是宁肯承担后果,也不愿意跟那些出卖灵魂逃避罪责的人一样,选择撒谎?还是她已经注意到了人群中,有一个曾经的他?
她为了什么?
没有人知道。
电影没有给出答案。
答案在我们心里,或者不同的答案在不同人的心里。
她错了吗?
她觉得自己是对了还是错了?
她认为自己有罪还是无罪?
不得而知。
几十年以后,他们都老了。
他问她:你花很多时间回想过去吗?
她反问:你是指跟你的过去吗?
他说:不是。
在她的心里,是不是从来就没有过别人的位置?
她是一个女人。
也许,她跟大部分女人一样,心里只有自己,跟自己在意的那个人,那份感情。
至于世界,至于别人,哪里有那么重要。
是否应该让女人,或者这样一个女人,来承担那么多东西?
他呢?
他为什么在可以挽救她时,却终于放弃?为什么在后来的几十年里,一直为她朗读,却始终不肯见她?
他在放弃什么,又在坚持什么?
他是报复,还是拯救,还是还愿?
他是怪罪她就那样轻而易举的离开了他?让他人生第一个美好的梦幻,也许是本来应该最美好的梦幻,就那么短暂的、毫无预兆的破碎?还是恨她使他最美好的回忆与人类最丑恶的罪行连在了一起,使他莫名其妙的背负了那么一个沉重到无解的命题?
她终于在似乎美好的结局前夜,选择了放弃。
站在支撑她度过数十年艰难的那些书上。
那样的支撑与驱离,对选择放弃与死亡的她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那些文字,那些声音,为什么她终于舍得了?
是“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还是看到他问的不是他们俩,而是她以为并不重要的那些事?还是她终于对他失望,对自己失望,发觉自己几十年的努力,还是没能使他原谅自己?即使以承担本来不该她承担的罪责的方式?
他终于在她死去之后,才走出了自己挖的陷阱。
他终于可以跟他的女儿谈起她,谈起那段短暂却毁灭自己一生的过去。
似乎,她解脱以后,他也解脱了。
他真的解脱了吗?还是他终于背负不起那些东西,也选择放弃了?还是他发觉他的过去已经连带着影响了女儿,发觉那样并不公平,而选择与女儿的未来和解?
电影想说什么?
每个人的表现,都似乎太直白了些。
法庭上撒谎的女人,律师,法官,学生,教授,旁观者。
除了她,和他。
那个幸存的女人,住在豪宅里,穿着宛如天使的白衣,对来访的他做着近乎完美的反应,慈悲的宽恕与得体的应对。
导演在暗示或者明示什么?
似乎该给的都给了,又似乎什么也没有作结论。
或许这是最好的做法:该给的我都给了,后面的事,由你自己来做。
这部电影,描绘的也是一个比我们所处的环境更残忍却更纯净的世界。
那个朗读的孩子,纯净,我看到的孩子里,似乎少有那么纯净的。
我看到的孩子的世界,除了比我们幼稚,也没有太多其他不同了,他们一样有成人世界里的种种,似乎,他们只是生活在一个微缩版的成人世界里,而不是另外存在一个孩子的世界。
到底是应该存在一个那样的世界,还是本来就没有那样的世界,世界本来就只有一个?
是我们想错了,还是他们做错了?
那个售票员,似乎没有一点市侩气,我怎么就没有见过那么样的售票员呢?而且她还不识字。
她不过是一个普通人,她只是不小心踏入了一条她不明白的河流。
作为一个特殊时代的缩影,她该如何思考?她该如何自处?她该如何处理自己与世界的问题?
现实世界里,真的有那样的人,那样的故事吗?还是我们只能在梦里才能安排出那样的人那样的事?
想起另外一个朋友推荐的一首曲子,美丽而哀伤,我喜欢极了,每每听的入迷。然而,更喜欢的,还是曲子的两句词:彼岸,花开成海,此地,荒草丛生。
有时候,你的忧伤,并没有人懂,也没有人在乎,你只能把她们安放在你的内心,或者,另外一个世界。
能在别人的故事里释放自己,是件很幸运的事。
小时候,最喜欢的就是早自习,因为,可以合法的不顾及旁人放声朗读,在那些美好的文字意境里,在那些醉人的音韵流淌中,在那些顺畅的抑扬顿挫中,可以迷失自己,也可以寄托身心——当然,那时候我并没有这么复杂的想法,只是觉得喜欢,觉得舒服。
后来大了,再没有那样的机会,只能在卡拉ok时稍微借题发挥一下了,可惜,比起古时候那些千锤百炼的精品,现代的歌曲,还是太仓促太浅显了些,终归意犹未尽,无法尽兴。
上一次尽兴的朗读,是几年前,在瑞士的一个小镇。
忙碌了一整天,终于可以歇息下来。晚饭后,已经是将近午夜,虽然身体已经疲惫不堪,心思却是还在活泛,忍不住要拖着酸软的双腿出门走走——原因,不过是一不留神,望见了窗外的月光。
于是,在那个陌生的小镇外,在那片清冷的树林里,在银色的月光下,大声朗诵了那首“江城子”,一遍一遍,直至筋疲力尽: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
明月夜,短松冈。
若是那里的居民,也有午夜不睡徘徊月下的神游者,想必是可以看到,远远的树林里有一个黑影,一边做着神经兮兮的动作,一边发出莫名其妙的声音。
不过应该还好,那片树林足够远,应该不会扰了别人的清梦。
这么多年了,再没有那样的机会与心情,于是,那夜的一泓月光与数行清泪,与那夜的纵情吟哦一起,永远埋藏在自己的记忆里。
窗外的雨声渐歇,想必是小了吧,该是到雨中走走的时候了。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原创】“朗读者”
🙂我也刚看过 艾生活 字214 2009-04-28 20:32:42
🙂呵呵还有一个感受就是作为男主角的德国人:) 淡淡微风 字70 2009-04-29 08:34:04
🙂好文! 雁渡寒潭 字28 2009-04-28 18:20:44
🙂呵呵谢谢您的花,抱歉我是不是回的晚了些? 淡淡微风 字36 2009-05-25 02:00:15
🙂:) 谷品三斋 字0 2009-04-19 23:56:15
🙂真是太好了! 1 快刀浪子 字132 2009-04-19 23:38:45
🙂呵呵多谢,回花! 淡淡微风 字0 2009-04-27 06:5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