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清朝宫廷中的滑头老外 上 -- 萨苏

共:💬61 🌺303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不好意思,回复晚了

周末上网不方便。

提个非分点的要求,猫兄如果有时间,有精力的话,能不能发篇长贴,唠唠一些绘画的话题。也给我们扫扫盲。

或者,给我们推荐一些比较可靠的书,最好能是国内出版的。先谢谢了。

艺术是无价的,但艺术品是有价的。从猫兄说的肖像画,到眼下的画廊,拍卖行都点出了绘画艺术品的商品属性。

对于绘画的理论和实践,我所知实在很少,只是就一般的推理聊两句。

关于艺术品价值界定,历来聚讼纷纭。先姑且认定存在一种纯粹的艺术价值。就一般艺术发展史来看:

史前时代,艺术生产是完全不存在窠臼,羁绊。艺术生产就是艺术消费。作者和读者艺术价值是同一的。

进入文明时代,无论采用何种社会分析理论,分别已经产生,艺术生产同样体现出社会差异。作者和读者都分成各自的阶层,圈子,我们一般意义上的,高雅/通俗;主流/边缘,也是于此诞生。如果具体到绘画艺术,我个人以为,作者和读者之间还是存在一个共同的前提,就是绘画对外部世界的描摹,画得像不像,进一步说,画得传不传神。作者和读者因为都拥有一个公共的外部世界,都可以依此对画的“艺术价值”共同进行界定。

摄影术的大范围流行之时,人类社会也渐渐进入工业文明,此时,平民阶层崛起。从社会环境上突破上过去的阶级模式。艺术价值的高雅/通俗,主流/边缘,也将重新定义。而绘画艺术因为摄影术的出现,将对外部世界的纪录交给摄影术,因为摄影术基本上算是机械化作业,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了人的主观作用。而画家似乎也可以专心于“艺术价值”。那么这时候,是不是有这种可能,对作品的艺术价值,将由作者一方来定义?当非专业的“读者”无法从自身的生活实践对作品的艺术性进行评价,那么这种创作会不会陷入“圈子”中的创作?

如果说真的存在某种“艺术性”。那么过去从现实到艺术,有着一座坚实的桥梁。而现在桥已经倒塌。如果说真想体味艺术品的“艺术性”,则必须有人摆渡。这个摆渡人可以是专业人士/评论家/鉴赏家,也可以是画廊经营者/拍卖行经营者。这些会不会和画家形成一定程度的“同谋”关系?

当然现代社会情况则更加复杂,从文艺商品的出版,发行,销售网络,文化传媒,文艺机构,大众媒体,以及形形色色的消费者。这些也存在相互制约。但是,这也使得从前比较明晰的艺术价值更加多元化。猫兄所说,莫奈有名是因为他是某种技法的第一人,那第二人是谁呢?艺术价值是不是在一定程度上等同于“绘画史”的价值?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