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文摘】国内第一次民工荒实属必然 -- 西风陶陶
宏观调控减轻通胀压力
2004年07月25日12:51 证券时报
面对不绝于耳的中国是否升息的讨论,无论是投资人还是经济学家,其对中国统计局公布的宏观经济数据可能从没像今时今日这样关注,而关注的背后倒是希望从这些数据中嗅出未来中国宏观政策取向的蛛丝马迹。
从新近公布的6月份中国经济指标来看,尽管6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高达5%,已达到先前部分学者们认为应该升息的上限。但从CPI高企的源头仍是粮价上涨所致,再结合近期官方透露的讯息看,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通货膨胀压力正在渐轻,相应升息的忧虑也正渐行渐远。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粮食价格上涨是推动近几个月CPI上涨的主要动力,而能源、煤炭、电力等瓶颈行业供应紧张引发的经济结构失衡并非升息所能解决。尤其随着管理层上半年采取的宏观调控措施逐渐见效,未来几个月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势头势必放缓,因此更无加息的必要。
6月CPI同比上涨5%,上半年CPI同比上涨3.6%,从月环比动态看,5月下降0.1%,6月下降0.7%.显示通膨压力有所减轻。
物价涨幅减弱有望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经济师祝宝良坦言,对于中国的经济而言,宏观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远不如行政调控来得有用,此番过热也是瓶颈行业的制约引发,且目前的负利率丝毫不影响中国的投资和储蓄增长。
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一份最新报告预测,预计今年全年中国GDP增长率将达到9%左右,CPI涨幅可能保持在3%-4%,全年投资增长率将达到25%左右,即使不再采取新的调控措施,下半年经济增长也将呈现回落态势。
国家统计局报告指出,上半年宏观调控取得明显成效,整体经济正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但经济运行中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主要是能源、运输等瓶颈约束仍比较突出,部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依然偏高,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以及投资价格等涨幅还比较高,信贷结构不尽合理等。
祝宝良提到,上半年中国CPI居高不下主要受粮食价格上涨的影响,宏观政策对这一领域的调控作用有限,而加息虽会抑制投资过热,但从中国实际的情况看,过热的只是部分行业,且以地方政府投资为主,通过行政调控的力度就足矣。
统计局官员亦表示,6月份CPI居高不下主要是受到食品价格因素的推动,其中食品价格上涨影响了4.4个百分点,而非食品价格的影响仅为0.6个百分点。预计全年物价走势将趋于平稳。
中国人民大学沈伟基教授认为,“物价上涨其实就是粮价的上涨,近几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一直呈现下降趋势,粮价的上涨对实际生活影响并不大。”
恩格尔系数是指一个家庭用以购买食物的支出与这个家庭的总收入之比,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的贫富水平。近年来,中国恩格尔系数降幅明显加快,1996至2001年间,年均下降2.14个百分点,2002年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7.7%,比上年降低0.2个百分点。
沈伟基表示,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整体消费能力不是太强,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农业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
粮价适度上涨不仅无害反而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因此目前的通胀压力并不足虑。
发改委的一份报告也预计,今年全年CPI涨幅会在3%-3.5%之间,下半年价格上涨压力要小于上半年,全面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已不存在。
年内升息忧虑渐远
至于上月末美国联邦储备理事会(FED)宣布四年来的首次升息,将联邦基金利率调高25个基点至1.25%。并由此引发国内投资人对中国利率上升的预期。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随着中国宏观调控政策见效,过快的经济增速有望放缓,因此美联储的升息并不会成为中国升息的直接理由。
祝宝良认为,虽然美国宣布调高联邦基金利率,但因目前中国的本币存贷款利率均较美元高,美国加息从某种意义上看反有助于缩小美元与本币的存贷利率差。
他认为,中国上半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31%,低于1-5月34.8%的增速,均显示中国宏观调控效果正在显现。目前5%的CPI无碍中国经济增长,“如果7、8月份CPI进一步回落,年内加息的可能性都不大。”
世纪证券金融分析师李文亦认为,目前中国经济处于通胀与紧缩的微妙边缘地带,任何强硬的政策都须慎重。随着经济增长的放缓,要提防中国经济由热转冷。因为改变“冷”所付的代价可能要超过“热”。
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报告认为,从二季度宏观经济运行和发展趋势看,中国经济正在逐步降温,宏观调控基本到位,CPI增长有见顶趋势,近期不必出台加息等总量调控措施。
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委员会在2004年第二季度例会后发布的声明也称,经济形势总体是好的,宏观调控取得明显成效,并称中国将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的水平上基本稳定。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2
【文摘】国内第一次民工荒实属必然 西风陶陶 字3621 2004-07-25 13:16:07
与此同时,国内业内人士认为,宏观调控减轻通胀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