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论袁崇焕的蓟门之失 -- minotaur

共:💬112 🌺319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论袁崇焕的蓟门之失之九

第二条路线,因为是捷径走直线,所以与过大燕山口绕了个大弧线的第三条路线相比,路程缩短了约五公里。考虑到崎岖的山间小路毕竟不同于大路,对行军还是会造成一定困难,估计二者需要的时间相差不多。从满文老档的"是夜,乃过蓟州五里外驻营。"的描述,尤其是其中的"乃"字,整个语气似乎表明后金在十三日这一天花了很多时间在路上,驻营的时候已经入夜了。(有人会说有可能十三日后金白天潜伏在山上或者其他什么地方,晚上再偷偷从蓟州穿过,这个后面会详细分析其可能性)

总之,无论是第二条路线还是第三条路线,对后金军来说,所需要的行军速度经换算后,都不超过平原地形正常连续多日急行军的平均每日37-40公里的速度。

而且,从后来后金的行军路线,我认为后金不需要向北运动去利用过洇溜的大路,很可能会走从蓟县南面上仓镇从三河南面通过的路线,也即不需要向北绕一个弯子,这样里程还能节省五公里。后面会详细说明理由。

有人问,这一路有好几条河流,地图上标明的就有三四条,而且据说于桥水库南面当年是沼泽地,后金兵怎么过的?很简单,当时是农历11月中旬,河流也好,沼泽也好,都冰冻上了。证据是11月20日后金在广渠门与袁崇焕交战的时候一部分骑兵从运河的冰面走,结果发生"冰陷",损失了一部分人。我认为应该是后金兵之前从冰面上走过,所以潜意识里以为骑马的时候通过仍然没有问题。

不过对于运河的情况有所不同。北方的河流是季节性的,冬夏水量差别大,尤其是冬天枯水期的时候,像松花江这样的大河都能缩小到像一条小河沟。所以一旦冰冻起来往往很快很结实。但运河不一样,因为是人工开凿的,有一定深度和宽度,平时又有自然河流的水量作为补充,所以冬季水量可能和夏季相比差别要小得多。这就是为什么后金军要探明通州运河的渡口问题,以及后来出现的骑兵冰陷问题。

后金打仗的时候喜欢选择冬季作战,比如努尔哈赤攻宁远;第一江河封冻便利骑兵的行动,第二后金从士兵到装备适应严寒下作战,而明朝方面,根据钱穆的论述,尤其是南方士兵不适应严寒气候,装备也不保暖,试想手冻得连刀都握不住,还谈何打仗呢。

11. 后金十三日夜的宿营地点

后金十三日夜的宿营地,就我所知道的,只有满文老档的“过蓟州五里外驻营”这一句话。我采用逆推法,假定后金军一天行军37-40公里,从三河县往蓟州玉田方向的大路丈量出这个一天的距离,看看大致是哪里。由前面的火车里程表可知,从三河到别山的里程是35公里。这个别山在那个五十年代的军事地形图中并没有标出来,对比现在的蓟县地图,结合石岭口、姚辛庄、定富庄、大田山等从五十年代迄今没有大的变化的地名,可以确认现在的别山镇,大致就是五十年代的二里店子。从别山镇往上,有一条小路到达王二庄,小路然后从王二庄经定富庄到十百户,这个就是前面所说的被古蓟城关挡住的第一条穿越燕山的路线了。

从别山向东丈量2-5公里,发现这个距离恰好对应别山、大白山、螺山这几个地方围成的三角区域。这个区域是被四面群山包围的一片山谷,大白山以南到姚辛庄,向东到别山分别对应于东面和南面的两个出口。而北面,恰好就是我前面论证的古蓟城关的位置,与这个山谷在在地图上的直线距离大约2.5公里,大约就是满文老档的"蓟州外五里了"。不过这只是理论上而已,因为中间横亘着一两百米的高山。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8 大白山、姚辛庄、别山一带卫星图

所以,我认为,这片山谷,很可能就是后金十三日夜的宿营地, 除了恰好是在第二条路线的出口处以外,还有如下特点。

第一,地方相当大,容纳数万人马毫无问题。

第二,非常隐蔽,后金在此还有一定可能性出其不意地从后边袭击蓟州袁崇焕军,当然实际中袁崇焕军防范严密(袁崇焕与诸将夜宿东城楼以待),打消了后金军的进攻蓟州的选择。

第三,该山谷位于两个县的交界。石岭口、大白山、姚辛庄属于玉田县;而别山属于蓟县[1],换句话说,这也同样印证了为什么后金方面没有记载到过玉田,而玉田却记录了后金到过这里。按照后金当时一贯杀掠的政策,和该潜越期间捕杀哨卒的措施(满文老档957页),沿途的村庄和巡望哨卒势必难以幸免,事后明朝的善后人员应该报告主管州县也即玉田县,玉田县上报给朝廷。

[1]蓟县和玉田主要以燕山和蓟运河为分界线。具体地燕山北麓属蓟县,南麓属玉田,大致以大秦铁路为分界线。蓟县和遵化的分界主要是石门镇到出头岭一线。

12. 第三条路-过大燕山口偷越的问题

过大燕山口偷越之路有一个问题,就是太显眼,明朝没有理由不在这里戍守。袁崇焕在玉田留下的三千兵马的用途,除了防御这个山口, 无法想出其他的解释,后面在谈到袁遣散援兵的时候会加以详细分析。不过,结合后来满桂侯世禄在顺义稍战即逃的事迹,也存在一定可能性, 即后金在驱逐了戍守的明军后由此进军。《清太宗实录》有这样一段记载:

十三日大军至蓟州,前行哨卒,遇明塘兵五百,遂与战,生擒十五人,获马二十匹。是日,以书谕蓟州城内官民等,令之降。乙未(十一月十四),大军至三河县....

这里「塘兵」一词, 根据<明史偶笔>一书中<明代的邸报与其相关诸问题>的描述,塘兵之设置是用来传递文报的,源于宋元以来的「急递铺」。从明代开始设铺递,每站相距十里,每站均设兵防驻,防兵亦称“辅兵或“塘兵”,前方的紧急军情由塘兵乘马传递,谓之塘报。这里后金军的哨卒在蓟州和明军有小规模的战斗,明军还有不少马,实力不强(后金方面不认为是关宁军),清军似乎没有大获全胜(估计逃跑得很快,不然应该会写"尽殪之"之类的),大约可以做如下几种可能的理解:

一、是上一天十二日的马伸桥战斗。清太宗实录搞错。清太宗实录内容一般基于满文老档,但也有些来源于其他途径的叙述,作为补充,比如那个反间计。

二、是蓟州方面从石门驿到蓟城一线的侦骑,对应于边事小记里面“十三日侵晨,报奴全军过石门驿”的叙述。问题是边事小记里面双方在十三日没有过接触战的记载。而且人数五百人未免有点多。

三、是玉田方面戍守于大燕山口的士兵。但是五百人未免有点少。

不知道哪一个正确。不管怎么样,各方面资料都没有在十三日后金穿越蓟州的时候有过大规模战斗的记载。

所以,我觉得可能前面的第二条路线也即沿山谷西南斜向穿行并翻越一个山坡倒是更可能些。此路线比较隐蔽,又时值冬天,不会有谷底积水或者草丛等的障碍。地形海拔问题前面已经分析过,唯一的问题是需要向导,不过后金在遵化呆的那十天足够找一个了。尽管后金军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可是根据满文老档的描述,当时明朝方面一点也不缺少向敌人谄媚讨好的人。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