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三国近视一箩筐(上) -- 东张西望

共:💬47 🌺269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三国近视一箩筐(下)

前面说得大多都是武将,这回来说说文的。

操曰:“先生家属,现居何处?”统曰:“只在江边。若得此榜,可保全矣。”操命写榜佥押付统。统拜谢曰:“别后可速进兵,休待周郎知觉。”操然之。统拜别,至江边,正欲下船,忽见岸上一人,道袍竹冠,一把扯住统曰:“你好大胆!黄盖用苦肉计,阚泽下诈降书,你又来献连环计:只恐烧不尽绝!你们把出这等毒手来,只好瞒曹操,也须瞒我不得!”唬得庞统魂飞魄散。

却说庞统闻言,吃了一惊,急回视其人,原来却是徐庶。统见是故人,心下方定。

徐庶的这个举动,肯定是只想和庞统开个玩笑。既然是玩笑,他就必须先做足了功课保证他的那一嗓子不可能被曹营的人听到,毕竟庞统下船的那个江边还是在北岸,离曹操的大本营不会太远,而且也很难说多疑的曹操会不会派人偷偷跟踪这个突然冒出来的庞凤雏。那就可以推断出,庞下船的那个江边是片开阔地,四下里应该是一望无际,旁边绝不会有什么芦苇荡等等的遮蔽视线的物事。那么问题就来了,徐庶是如何欺近庞统,而庞完全木知木觉的?从后面庞统被吓得“魂飞魄散”地描写来看,他事先的确是一点不知道老朋友就跟在他身后的。

类似的情节后来又发生了一次,只是那回庞统变成了主动的一方。

鲁肃设宴款待孔明。宴罢,孔明辞回。方欲下船,只见江边一人道袍竹冠,皂绦素履,一手揪住孔明大笑曰:“汝气死周郎,却又来吊孝,明欺东吴无人耶!”孔明急视其人,乃凤雏先生庞统也。孔明亦大笑。两人携手登舟,各诉心事。

“孔明急视其人”,诸葛亮什么时候“急”过啊?

这个就不多解释了,只想说一点:既然庞统这个大近视会主动地吓唬诸葛亮,这只能说明――诸葛丞相的视力其实还不如他呢!

于是司马师、司马昭在后催军;懿自引军当先,追到山脚下,望见蜀兵不远,乃奋力追赶。忽然山后一声炮响,喊声大震,只见蜀兵俱回旗返鼓,树影中飘出中军大旗,上书一行大字曰:“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懿大惊失色。定睛看时,只见中军数十员上将,拥出一辆四轮车来;车上端坐孔明:纶巾羽扇,鹤氅皂绦。懿大惊曰:“孔明尚在!吾轻入重地,堕其计矣!”急勒回马便走。

师、邓二人勒马于门旗下,只见蜀兵列成八阵。三□鼓罢,门旗两分,数十员将簇拥一辆四轮车,车上端坐一人:纶巾羽扇,鹤氅方裾。车傍展开一面黄旗,上书:“汉丞相诸葛武侯”。唬得师、邓二人汗流遍身,回顾军士曰:“原来孔明尚在,我等休矣!”

正因为诸葛亮自己的视力不行,深受这个缺陷折磨但是聪明绝顶的他肯定比别人更会利用这方面的缺陷来用计了。司马懿是他一生的对手,他的生理习性孔明肯定是了如指掌。若是他两眼1.5,孔明也不会遗计用个木像来唬他。大家如果有参观过蜡像馆的可以回忆回忆,这蜡像做得再逼真,光天化日之下其实还是可以一眼看出真伪的,更别说还是个木像了。

而诸葛瞻呢,恐怕自己父亲在他小时候没少了对他念叨利用对手近视这个缺陷来用计,所以到了最危急时刻就想起来了。估计他当时是没功夫去打听邓艾的视力了,但也可能他是知道邓视力不行的,毕竟邓士载是他们数一数二的对头,蜀汉再糜烂这点情报工作还是会做的。无论他知不知道,邓艾当时已经是七十多岁的老头了,就算年轻时不近视这会也该老花青光白内障了。没想到的是,邓艾没有亲自来,派来的是自己儿子和先锋官,更妙的是这两个凑巧是一对近视,阴差阳错之下这么条破绽百出的蹩脚计策居然还成功了。诸葛亮要是在云端能看到这景像,肯定也只能对着自己的宝贝儿子苦笑了。

其实呢,司马懿那会诸葛刚死,他情报不准而且老眼昏花的可以原谅。但到了师纂邓忠的时代这两位虽然眼神不济,但居然还是会相信诸葛亮还活着,看来这俩不光近视,而且还没脑子,也怨不得要被邓艾痛骂了。真要是这么多年诸葛亮能耐得住寂寞一直装死或者重新活过来的话,那这部书也就不叫三国演义了,得叫西游记或者干脆就是神雕侠侣了。

写到这里,那位肯定要问了:你研究出来那么多近视有什么用?就算上面那些假设都是真的,对研究三国历史有实际帮助吗?

对这个疑问,我得说,当然非常有帮助。首先凭这套理论可以解决好几起困扰已久的武力排行问题。比如说典韦许褚马超到底哪个最强啊?现在可以很明白地说:这三人里面许褚视力最好,但也只能同另两个打平手,这就说明如果能给典韦马超一人配付眼镜的话,许仲康不会是他们的对手。

另外,就凭对三国近视眼们的研究,我们有可能就此解释清楚三国时代那几起著名的疑案。

关公奋然上马,倒提青龙刀,跑下山来,凤目圆睁,蚕眉直竖,直冲彼阵。河北军如波开浪裂,关公径奔颜良。颜良正在麾盖下,见关公冲来,方欲问时,关公赤兔马快,早已跑到面前;颜良措手不及,被云长手起一刀,刺于马下。

现在比较公认的解释是,因为刘备曾托颜良帮忙寻找自己红脸二弟的下落,所以颜良在站场上看见有个红面孔向自己驰来,也就没做任何战斗准备,轻易地成就了关羽的威名。

我们如果参考古城会的案例,就会发现上述的解释不尽合理。张飞和关羽什么关系?当三将军欺近二哥的时候关羽的状态肯定比站场上的颜良要放松得多。可事实上,大近视关羽轻松躲过了自己三弟的近身一矛,而且当时他根本没有临战准备,完全沉浸在离愁别恨的情绪之中。而颜良呢,应该说武力与关羽张飞相比即使差点也有限,可他却是在站场上无法躲过远远过来的大近视关羽的一刺。这说明什么?颜良只能是个更大的近视。

还有个案例如下:

黄忠逼到定军山下,与法正商议。正以手指曰:“定军山西,巍然有一座高山,四下皆是险道。此山上足可下视定军山之虚实。将军若取得此山,定军山只在掌中也。”忠仰见山头稍平,山上有些少人马。是夜二更,忠引军士鸣金击鼓,直杀上山顶。此山有夏侯渊部将杜袭守把,止有数百余人。当时见黄忠大队拥上,只得弃山而走。忠得了山顶,正与定军山相对。法正曰:“将军可守在半山,某居山顶。待夏侯渊兵至,吾举白旗为号,将军却按兵勿动;待他倦怠无备,吾却举起红旗,将军便下山击之:以逸待劳,必当取胜。”忠大喜,从其计。却说杜袭引军逃回,见夏侯渊,说黄忠夺了对山。渊大怒曰:“黄忠占了对山,不容我不出战。”张郃谏曰:“此乃法正之谋也。将军不可出战,只宜坚守。”渊曰:“占了吾对山,观吾虚实,如何不出战?” 郃苦谏不听。渊分军围住对山,大骂挑战。法正在山上举起白旗;任从夏侯渊百般辱骂,黄忠只不出战。午时以后,法正见曹兵倦怠,锐气已堕,多下马坐息,乃将红旗招展,鼓角齐鸣,喊声大震,黄忠一马当先,驰下山来,犹如天崩地塌之势。夏侯渊措手不及,被黄忠赶到麾盖之下,大喝一声,犹如雷吼。渊未及相迎,黄忠宝刀已落,连头带肩,砍为两段。

摘了很长的一段,是因为第一句话里法正提到了定军山对山是座“巍然的高山”,可不是个小土堆。那么,当黄忠从半山腰驰下来直冲到夏侯渊面前,要多少时间?恐怕不需要立时三刻上马提刀,夏侯妙才就算去个厕所回来再上马都不耽误与黄忠交战。所以夏侯渊被斩和老黄忠冲下来有多快、法正的疲兵之计其实都没关系,关键就在他其实是等黄忠到了眼前了才看清楚,现做准备动作可是来不及了。

城中忽有一将,引数百人径上城楼,大喝:“蔡瑁、张允卖国之贼!刘使君乃仁德之人,今为救民而来投,何得相拒!”众视其人,身长八尺,面如重枣;乃义阳人也,姓魏,名延,字文长。当下魏延轮刀砍死守门将士,开了城门,放下吊桥,大叫:“刘皇叔快领兵入城,共杀卖国之贼!”张飞便跃马欲入,玄德急止之曰:“休惊百姓!”魏延只管招呼玄德军马入城。只见城内一将飞马引军而出,大喝:“魏延无名小卒,安敢造乱!认得我大将文聘么!”魏延大怒,挺枪跃马,便来交战。两下军兵在城边混杀,喊声大震。玄德曰:“本欲保民,反害民也!吾不愿入襄阳!”孔明曰:“江陵乃荆州要地,不如先取江陵为家。”玄德曰:“正合吾心。”于是引着百姓,尽离襄阳大路,望江陵而走。襄阳城中百姓,多有乘乱逃出城来,跟玄德而去。魏延与文聘交战,从巳至未,手下兵卒皆已折尽。延乃拨马而逃,却寻不见玄德,自投长沙太守韩玄去了。

从这段看魏延恐怕还不是一般的近视。“从巳至未”,我查了下巳时是上午九点到十一点,未时是下午一点到三点。姑且都取个平均值,魏延和文聘在吊桥上的这场大战算它从上午十点打到下午两点,整四个小时(这俩还真挺能打的)。而在此期间,不远处的刘备大队人马撤了个干干净净,文长将军居然压根没看见。

那位说了:不兴人家魏延打仗投入啊,他不是没看见,而是压根没顾得上看。再说兴许文聘武力比魏延要高那么一点点,四个小时里魏延一个劲在拼命防守,根本没空往皇叔这个方向瞧上一眼。

文聘的武力是否比魏延高那么一点点(要高也只能高一点点,否则有这么多时间文聘早把魏给劈了),或者魏延那会是否肾上腺素急剧升高,投入地在四个小时里愣是没顾上回头看一眼,这两个现在都无从考据了。但有一点奇怪的是:魏延在吊桥处大战了四个小时,他是在等刘备的人马过来抢进襄阳城,而绝对不是觉得在城门口耗着把自己的部曲折光很好玩儿。而在四个小时里他就算再忙,也没理由不回头看一下为什么刘备的兵还不过来。大白天的刘关张不可能碰上鬼打墙,这点距离没理由几个小时还走不过来。那么刘备往江陵撤退难道他没看见吗?

关键是刘备的人马并不仅仅是军队,还有那十万百姓在那儿慢慢往前蹭呢。所以合理的解释应该是:魏延边打边回头,因为眼睛不大好使所以根本没看到皇叔的部队已经撤了。他能看到的仅仅是那块地方老有人在,而且人还不少。魏延肯定是误解了,认为刘备还在那儿观望,所以他才会在四个小时里面不停地打,直到身边这点人马全部拼光。而这个时候刘备带着的百姓也正好从襄阳城门处过完了,可怜的魏延又拨马去追。按说这么多人,走过时间也不长,但是就凭文长的视力,能找着才怪呢。

是夜,孔明唤众将商议曰:“今魏兵来追,必然死战,汝等须以一当十,吾以伏兵截其后:非智勇之将,不可当此任。”言毕,以目视魏延。延低头不语。王平出曰:“某愿当之。”孔明曰:“若有失,如何?”平曰:“愿当军令。”孔明叹曰:“王平肯舍身亲冒矢石,真忠臣也!”

要说魏延怕张郃,好象没什么道理。别的不说,后面木门道张隽乂不就是靠他和关兴诈败骗进去的?那会诸葛派将的时候也没见魏延有什么废话。那这次他又为什么不答声呢?理由很简单,就是魏延这个大近视压根没看见丞相的“目视”。这还了得吗?基本上就相当于现在某大近视上班忘了戴眼镜,走廊上迎面走过的CEO向他微笑点头,此近视昂然走过,眼都没眨一下。。。回头如果没有直接收到辞退信,那就得算此CEO有涵养,或者是现在新的劳动法真的能起点作用了。但无论怎么说,反正在这家公司继续呆着是不会有什么大前途了。

当然,根据前面的论证,其实诸葛丞相自己的视力也是十分存疑的,所以他自己觉得在目视魏延,我严重怀疑他瞅的其实是旁边的王平,否则王子均干吗迫不及待自己跳出来啊?被丞相看得不好意思了呗!

无论如何,冤案就此拉开了帷幕。诸葛丞相当然也算是有涵养的,所以一直没有贸然下手,但诸葛一生唯谨慎,其实他直到临终还没短了琢磨这件事:上回我盯着魏延的时候为什么他不理我呢?是不是他想好了要跳槽啊?否则怎么敢这样明目张胆地消极怠工呢?但是说他有反意,可从他平时的举动和一贯表现来看也不太象啊?嗯,肯定是想等我死了以后再动手。

琢磨归琢磨,可一直没下手,因为诸葛亮也只是觉得那次的事情有点蹊跷,为了这么点小事就杀大将也有点说不过去。可是,最后发生的一件事情终于坚定了丞相的决心。

忽听得寨外呐喊,方欲令人出问,魏延飞步入告曰:“魏兵至矣!”延脚步急,竟将主灯扑灭。孔明弃剑而叹曰!“死生有命,不可得而禳也!”魏延惶恐,伏地请罪;

前文书就说了,魏文长是个大近视,那这次他是存心想弄灭了主灯吗?诸葛禳星的时候帐中大大小小一共摆了五十多盏灯,凭魏延的视力他就算是存心想准确找到主灯也难。所以,实在是因为他视力不济,本来想绕着点走结果却不慎闯了大祸,没见他马上就“惶恐,伏地请罪”吗。就魏延那时候的身份,要是他存心的,根本他也不会这么低三下四,毕竟丞相已经奄奄一息了,他就等着按正常程序你办事我放心了。魏延能这么干,肯定是他发自内心地觉得自己错了。

后面的事情大家都晓得了,就因为这视力问题,可惜了蜀汉的这员大将了!

(完)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