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文摘】德国国防军大本营 -- foundera

共:💬25 🌺8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第四部 第三章新起点

第三章新起点

战略基础

在以全力紧张地抵御苏俄反击中,德国大本营从未放弃最迟在冬未春初

重新夺回东线战场主动权的信心和意志。这一思想的宣传者当然首先是希特

勒自己。1942 年1 月3 日,他在与日本大使的谈话中就曾经说过:“一旦天

气好转,我的目标仍是进攻高加索。这一突击方向是最重要的方向;必须搞

到石油区,到达伊朗和伊拉克。一旦能在那里立足,就有希望给阿拉伯世界

的自由运动以帮助。自然,我也将尽一切力量,摧毁莫斯科和列宁格勒。”

希特勒还向日本大使预言,北非和由南向中东展开钳形攻势的隆美尔军队的

形势会马上好转。当东方危机接近尾声之时,希特勒于3 月中旬,在柏林举

行的“牺牲将士纪念日”上,以比前一段时间显得有力的声调宣布:“俄国

人将在夏季彻底失败,无法挽救。因此,未来的夏季将是战争的决定阶段。

布尔什维克将被逐出欧洲这块文明之地,永无立足之地。”

他这种狂热的思想,在形势讨论会上三番五次地进行表白。之所以说他

是狂热,是因为希特勒当时对进一步作战的目标即没有慎重权衡,别人也没

有向他提出,后来,豪辛格追溯当时的情况时写道:“哈尔德曾对是否一定

要在东线转入进攻这一问题,经过长时间考虑,因为再次发动攻势是我们力

不从心的。但是,他根本无法与希特勒谈论此事,那么应当怎么办呢?让俄

国人缓过气来,听任美国对我们的威胁不断增加?那就会将主动权让给敌

人,永远不能夺回。因此,我们必须排除一切踌躇疑虑,再一次大胆冒险。

除此之外,别无他路。从最后这儿句话可以清楚地看出,陆军总参谋部如同

国防军指挥参谋部一样,仍以老的战略眼光,看待1942 年的战争计划,认为,

在另一个敌人尚未施展其全部力量之前,就应把当面敌人打垮。就这一点而

言,他们在军事上的估计同构成希特勒战略的政治、世界观和经济思想的混

成体是一致的,但在途径和目标上却与希特勒大相径庭。

在这种情况卜,如果人们静心地想恕,德国现在必须与世界上两大海上

强国打交道,就必须重新估价它的意义。如果能以大量的潜艇配合以空军适

当兵力,给它们海上运输线和从法国基地驶出的舰船以毁灭性打击,那么同

盟国在欧洲和北非的登陆行动,至少要推迟一段相当长时间。这样,同盟国

在大陆的空中优势也会受到有力的遏制。由于东线的苏俄红军对西方列强的

海上供应依赖程度极大,所以德国不可能将战略重点转移到大西洋的海、空

战上来,以及扩大作战规模;它要想这样作,就至少需要争取同日本人在这

一地区实施联合作战。

然而,这一切都未发生,大本营里依然如故。海军和空军总司令象过去

一样。遇事总是越过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径直去找希特勒。然而,雷德尔和

戈林,终于迫于危机的压力。毫无异议地接受了1942 年1 月10 日由国防军

指挥参谋部(组织处)和国防军统帅部经济装备局共同拟制的希特勒的命令,

其中提出了国防军的装备方针。这个方针又再次使陆军受益,规定海、空军

只保持现状。对于戈林的观点,戈培尔在1942 年3 月31 日的日记里,以乏

昧的套话写道:戈林认为,“现在问题的关键是要将这场战争胜利进行到底;

至于何时胜利,还没有一个人知道”。“帝国元帅对此事的预测,也格外小

心”关于海军的观点及其计划,在哈尔德于1942 年6 月12 日与海军总司令

进行了一次谈话之后,以满腔怒火在日记里写道:

“海军总部对战争形势的看法,离我们对事物的客观认识相差很远。他们对大陆充

满幻想。他们根据迄今的经验同陆军打交道,他们在看陆军是否以及何时在旱路通过高

加索向波斯湾突击,或者从昔兰尼加通过埃及,向苏伊士运河突击。他们谈论着通过意

属非洲向非洲东海岸和南非的陆上攻势。大西洋问题将被他们以骄傲自大加以处理⋯⋯

而对黑海问题他们又漫不经心⋯⋯空话连篇,毫无动作”。

这样看来,希特勒的意志保持无可争议,也就十分容易了。

东线的道路和目标

希特勒除了独断专行决定下一步的作战计划外,自他掌管陆军指挥权之

时起,又将作战行动的筹划全部垄断在自己手中。如果说在过去大型战局准

备工作中,希特勒仅以提出方针和品头论足等方式加以干涉,那么现在他以

比任何德国陆军都更为严格的条条框框和命令来加以约束,甚至每走一步都

要由他决定。

国防军统帅部和陆军总司令部于1942 年2 月12 日同时颁发了两个书面

命令――起初只是为了达到迷感敌人的目的;稍晚些时候,海军总司令部又

发布了准备在黑海采取行动的命令。从这些命令可以看出,希特勒的这些作

战计划的要点,身居高位的将领们当时是知道的。戈培尔在3 月20 日的日记

里就这样评论道:“元首为即将到来的春季和夏季,又制定了十分明确的作

战计划。其目标是高加索、列宁格勒和莫斯科⋯⋯将分阶段展开毁灭性的攻

势”

3 月28 日下午,在大本营召开了一次特别会商会。出于保密缘故,只有

国防军、陆、空军总参谋部首脑及少数副官参加。会上,陆军总参谋长哈尔

德详细介绍了夏季作战的企图。他的介绍也许表明,希特勒未受这一阶段挫

折的影响,又回到了他1940 年12 月和1941 年夏的基本想法上,即再次想在

广阔前线的外翼进行一次决战。所不同的是,为陆军战斗力的下降和不满员

所迫,打算一个目标一个目标的解决,首先在南部即高加索开始。莫斯科暂

不作为进攻目标――这与戈培尔的日记有出入。

内部产生的矛盾,双方均未声张。尽管如此,陆军总参谋长的怏怏不快

却始终未能消除。他过去就曾多次反对过分散进攻方向,他尤其反对的是纵

深和宽度远远超过限度的作战行动。也许正因为这个原因,就在会商会的第

二天,国防军副官长来到哈尔德的安格堡军营,再一次激愤地抱怨他对“元

首缺乏信任”’。施蒙特还说,陆军总参谋部的军官们必须对希特勒的伟大

坚信无疑,并坚定地追随他的思想。对此,哈尔德指出,不打算信任别人的

人,就没有权利要求别人去信任他。希特勒对陆军总参谋部的不信任由来已

久,就是他手下的基层人员都已有所感觉。

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参谋长约德尔也未能全部参加希特勒作战计划的制定

工作。几个星期后,他对他的“战史撰写官①百依百顺的施尔夫总参谋部上

校说,“如果俄国人对斯摩棱斯史发动一次猛烈突击”,那么“兰色”②作

战行动“对兵力薄弱的中央和北方集团军群来说将意味着一次巨大的冒险。

然而,问题是俄国人是否有足够的力量和胆量发动此次攻势。元首同意他的

观点,即由于德国在南方的作战,俄国也会自动将兵力南调。”

约德尔不再提任何批评意见,满足于要求他的副参谋长和手下其他军

官,将陆军3 月28 日报告中谈到的,并经希特勒批准的企图,综合在一项国

防军统帅部的指令之中。在目前情况下,指挥参谋部注意在起草指令时,仅

提出“任务”,避免一切约束陆军总司令部的内容。然而,这一努力完全走

向了它的反面。希特勒没有放过验证陆军总司令作用的机会。在国防军指挥

参谋部参谋长于4 月4 日提出“草案”时,希特勒声明,他要“亲自研究和

修改指令”。第三天,他的“编史官”以毫不掩饰的傲慢写道:“元首已对

第41 号指令大删大改,增加了由他亲自撰写的重要内容⋯⋯涉及主要作战行

动的重要部分是由元首重新撰写的”这份注明4 月5 日的文件,重复冗长,

作战方针与众所周知的指挥原则鱼目混杂,在重大问题上含含糊糊,在次要

问题上罗罗嗦嗦,语言用词晦涩蹩脚,即使是一个非军人都能从中觉察到,

它与德国总参谋部数十年的传统文件风格已相距甚远。

根据这项指令,德国的欧洲盟友都要将“全部兵力⋯⋯投入”。为此,

国防军统帅部参谋长在过去的几周里,受希特勒之命前往这几个盟国的首都

访问。他一路顺风,马到成功。意大利和匈牙利答应各派出一支强大的集团

军;罗马尼亚也允诺补充正在东线作战的部队,甚至还要另派两个集团军。

国防军指挥参谋部没有参与凯特尔的这次访问及其准备工作,但它与陆军商

定,除行政管理问题外,其他问题均听任陆军总参谋部安排。希特勒未与各

盟国国家和政府首脑通函,只是要求各盟国派出的部队由各国自己领导。此

外,4 月5 日的指令还以委婉的语言规定了各盟国军队所负责的地段。匈牙

利和罗马尼亚都是德国的盟友,但它们之间却是敌对的邻国,因此将意大利

军队插在两国中间,将其隔开。另外,它们只担负防御任务,而且还由德国

后备部队,特别是装甲部队给以加强。对于首次在一条战线上进行协同,希

特勒在当时的一次形势讨论会上,宣布了基本准则:“我们的目的就是要我

们的盟友跟我们一块儿干下去。对于这一点,要在它们狂热的忠诚面前秘而

不宣。”近两个月来,在东线在克里木作战中,取得了显著的战绩,占领了

塞瓦斯托波尔夺回了哈尔科夫地区,为“兰色―布伦瑞克作战行动”作好了

最后准备。在此期间,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又回到了过去那种状况,除了收集

每天报告之外,几乎没有接触过作战中的重大事件。只有约德尔象希特勒一

样,不管是国防军的任务还是陆军的任务,都一手包揽。这样,在不知不觉

中,他越来越疏远了他自己的参谋部,与大本营“第I 号宿营地里的其他军

官形成了一个自己的工作班子。业务中,用餐时,他们经常聚在一起。在他

们中间,除施尔夫外,又增添了“国防军统帅部参谋长手下的陆军部主任”

布勒将军,他老于世故,很快就越过凯特尔与希特勒建立了直接关系。

当时,在乌克兰的文尼察又建立了一座新的大本营,从而将大本营分成

两部,即“主要参谋部”和“次要参谋部”。希特勒的副官们仅从大本营第

Ⅱ号宿营地里要走了莫姆上校。他的任务是分管大本营衣食住行,从将军到

土兵他都能照顾得很好。①

“国防军统帅部战场”

在所谓的国防军统帅部战场上,国防军指挥参谋部最紧迫的任务之一

是,重新调整指挥关系,以使战场的各条战线置于统一领导之下。如果说,

这样一种体制已经与国防军指挥的自然组织形式相适应,那么到1942 年,战

争已扩展到全球范围,德国大本营只能通过提出作战方针加以指挥。由于国

防军指挥参谋部人力的不足,只得尽可能派出许多全权代表到各前线司令部

去,及时处理在权限和指挥系统上出现的混乱状态。在挪威,希特勒已经按

照他1940 年的方针进行了调整,认为已处于最佳状态,他已安排了领导层的

人选。其中包括委任特波文为帝国全权代表。北芬兰已不是主要的陆上战场;

而在北非由于隆美尔的威望占据统治地位,因此没有必要作进一步调整,接

过意大利人的指挥权,反而会增加德方的负担。

但在其他战场和占领区,即从荷兰的北端到比利牛斯山,从东南欧和巴

尔干国家的广阔地带到爱琴海,直至克里特岛,当时和后来都无法实现真正

的统一指挥。地中海地区也是如此,尽管希特勒委任了凯塞林为“南线总司

令”,但长期以来,他的权限也只不过局限在对第2 航空队的指挥上。象这

个以及其他响亮的称呼,比如“冲锋师”,根本没有在战斗中经受考验;所

谓的“旅”,也不过是加强营罢了,等等,等等,这些都是希特勒的事;而

全权代表这个称呼希特勒却宁愿留给自己,――这种现象也与日俱增。此外,

在西线,象过去在巴尔干任命“东南线国防军总司令”一样,也使用了“西

线总司令”这样的职称――3 月初由被解职的龙德施泰持元帅担任,但却不

具备过去象驻巴黎的D 集团军群司令部和驻萨洛尼卡的E 集团军群司令部那

样能超越其所隶属部队的名符其实的指挥权,希特勒由于对雷德尔海军大将

和戈林的畏惧,在他刚刚粉碎了陆军在各战场上的统一指挥后,决不想在某

个战场上再出现其他军种的统一领导。

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参谋长了解这一底细,因此拒绝他的参谋部提出的关

于一个严格的指挥体系,在军事上的必要性的意见。从那时起,他还听任国

防军统帅部战场的各种任务落在他及其参谋部的肩上。为此,仅在1942 年5

月,他就不得不多次要求希特勒给以帮助。舍尔夫曾写下这样一段话:

“元首命令,一切对国防军指挥所必要的材料和文献,都要按要求毫无保留地转交

给他的军事工作班子――国防军统帅部。”

稍晚些时候,舍尔夫又写道:

“三军总司令部受命,凡在战术上直接隶属于国防军统帅部指挥机构的兵力,只有

经元首同意,方可作其他安排。”

这一直处于虚弱地位的指挥参谋部带来戏剧性的曙光。然而好景不长。

当战争进行到后来阶段,在西线、南线和东南线,敌人向“欧洲堡垒”发动

潮水般的攻势时,希特勒的翻新概念和含糊不清的隶属关系,又使国防军指

挥参谋部的地位一落千丈。

象整个指挥体制一样,国防军统帅部于1942 年3 月23 日下达的关于沿

海指挥的第40 号指令,是一个令人大失所望的调整。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在拟

制这个方针时,认为抵御敌人登陆行动时,必须确保统一指挥;然而仅数天

后,海军总司令部却颁发了“附件”,突出了海军的地位,对第40 号指令的

方针作了重大改动。海军总司令部我行我素,不顾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和国防

军统帅部战场,特别是西线和挪威战场司令的异议,由希特勒批准了它的安

排。根据希特勒指示,国防军统帅部参谋长不得不在1942 年12 月5 日签署

一份补充命令,按照海军的要求,对沿海附近区域实行分割指挥:水上以及

一切与此有关的准备工作,均听命于“沿海司令官”即海军军官,他们只接

受海军有关机构的命令;陆上防御由陆军指挥官负责①对于沿海防御的其他

薄弱环节,没有提出切实可行的办法。这个在时间和地点上都不适宜的分割

方针是德国混乱的指挥体制中的一个畸形代表。北非是唯一正在实施较大规

模陆上作战的战场,当时隶属于国防军统帅部战场范围。然而自1942 年初,

德国大本营从未对这一战区的作战行动施加影响。隆美尔突然向东推进,使

在东普鲁士的希特勒,以及罗马的墨索里尼感到异常震惊。后来,隆美乐看

到,要实施他下一步的进攻计划,就不得不越过不与其合作的意大利指挥机

构,求助于国内。当凯塞林完成对马耳他实施数月之久的轰炸任务之后,认

为已“摧毁”了英国在马耳他的基地,切断了全部海上通路。到这时,希特

勒和墨索里尼才于4 月底,同他们的高参在贝希特斯加登会唔,确定1942

年夏季继续在地中海地区作战的时间安排和目标。

同过去一样,德意双方的会晤缺少一个盟国联合参谋部的精心准备,整

天只局限于磋商,他们各自隐瞒自己的意图,迟迟达不成协议。在这种情况

下,指挥参谋部只有约德尔可以参加的会晤,其结果如同其基础一样,不会

有任何指望,特别是双方各怀鬼胎,使会谈更是雪上加霜:意大利人将夺取

马耳他看得重于一切,然而又不想单方作战或在某一段时间使用;而德国方

面又意见不一。隆美尔不了解马耳他所处状况,急于再次发动对苏伊士运河

的进攻,他认为英国可能会抢先发动攻势;而凯塞林认为,能够,而且必须

在空袭行动中奇袭马耳他;希特勒最终认为,他不相信在马耳他的登陆能取

得成功,因此更倾向干攻击埃及。也许是一时间举棋不定,也许是为了迷惑

别人,希特勒后来同意了一种妥协办法,即隆美尔集团军到达利比亚――埃

及边界后最迟于7 月中旬万不得已时到8 月中旬,做好对马耳他实施登陆的

准备。

然而,10 天后,即5 月10 日,当凯塞林报告空军已摧毁了岛上的军事

设施后,仍不想进攻马耳他的希特勒。命令戈林将第2 航空队的部分兵力调

往东方,并声明说,如果西线和挪威一旦有风吹草动,还要继续从地中海抽

调空军。希特勒在马耳他问题上对自己的决定这样的反复无常,致使国防军

指挥参谋部在与意大利达成协议后刚刚三周,便不得不急于向对方进行解

释。而在此期间,德国已选派好配有相应武器装备的突击队在西西里岛集结。

处于多次这种犹豫不决之中的希特勒,只是首先决定将担负此次军事行动的

指挥官,即在伞兵作战中经受考验的施图登特航空兵上将召到东普鲁士大本

营作口头汇报。施图登特在5 月21 日的汇报中,对此次行动的胜利深信不疑,

而已,赢得了空军总参谋长耶顺内克的全力支持,尽管他们俩人知道戈林对

此持反对态度。在罗马的德、意双方机构都急于向这一方向派遣海军,甚至

罗马由双方代表参加的马耳他工作班子已着手工作。――这是战争期间双方

第一次卓有成效的配合。

然而,这一切并没有阻止希特勒,当着施图登特的面,断然将违背他意

愿的观点,及其全部计划和协议,一股脑儿抛在一边。对于一直保持沉默的

约德尔来说,已经来不及在其参谋部内,对赞成还是反对重新进行分析研究,

更何况意大利人早在德国作出这个对他们地中海战场至关重要的决定之前,

就已有耳闻。希特勒未经进一步研究,便又提出了新的论据:如果隆美尔重

新到达利比亚一埃及边界,那么尔后对北非的供给,就可以越过马耳他向托

布鲁克推进;因此德国根本不需要马耳他,在马耳他的登陆行动――这是对

德大利人的一种欺骗,只需在“精神上进行准备”。这样,统帅部在德、意

双方在贝希特斯加登达成协议之后,于5 月4 日下达的关于下一步在地中海

作战命今后,仍暂时继续实施,但其目的仍是为了迷惑其盟友。

根据这一切迹象来看,到了1942 年春季,在北非和地中海东部地区奉行

目标远大的进攻战略的前提条件,仍如去年夏季一样,极不可靠。这就需要

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对国防军统帅部过去为其他战场所制定的作战计划和命

令,根据世界形势的新发展进行详细研究。当时的情况是,一方面,越来越

多的国防军被牵制于东线;另一方面,西方敌人的进攻准备正在加紧进行。

与此同时,西班牙的观望态度日趋明显;希特勒又未与法国达成相互理解。

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在4 月25 日的会商会上,人们对“英、美在法国、西班

牙、摩洛哥以及伊比利亚半岛登陆的可能性”表示了极大的忧虑,但对于地

中海西部地区来说,除了象1942 年5 月29 日国防军统帅部的第42 号指令中

所指出的那样,要从以前的观点大大后退一步以外,别无其他选择。特别是

由于德国不再考虑夺取直布罗陀,因此对于同盟国在北非可能采取的军事行

动只能以占领法国内陆的其他领土作为反措施。然而这也只是一种应急措

施,而且还要视西线总司令当时所拥用的兵力,以及意大利人是否参加法属

地中海沿岸和科西嘉岛作战而定,人们认为,为对付英、美在西班牙或葡萄

牙的登陆,西线总司令部有能力占领比利牛斯山的南缘地带,以及西班牙北

部沿海港口。而实际上,对西线总司令部来说,这是一项几乎无法完成的任

务,特别是它应当放弃与西牙牙进行接触的准备。

为了加强西线的防御,在经过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副参谋长进行实地考察

以后,指挥参谋部参谋长认为,将荷兰沿岸纳入西线总司令的防御体系就足

够了。但到6 月中旬,希特勒开始对同盟国在大西洋沿岸的“登陆表示极大

的忧虑”,并预料敌人将“大量使用伞兵部队”。出于这种猜测,他指示在

西线必须保持有足够的陆军和空军兵力,准备一支“潜艇预备队”。6 月26

日,据有关情报称,敌方“小型舰只正在英国南海岸集结”,希特勒便立即

调整防御力量,甚至打算在东线攻势即将开始之际,将其“近卫队”,甚至

一个党卫队装甲师调来。

在挪威,希特勒也用整个冬季时间,紧急加强那里的防御,甚至从东线

调来上万人,由于缺少兵力,以及土耳其日渐增长的不合作态度,巴尔干已

不象去年那样,被看作通向中东的跳板。当时,在那里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剿

匪行动”,以便在那里的沿岸防御提到议事日程之前,首先恢复那里的安定。

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副参谋长于4、5 月之间到叛乱的部分地区进行了视察,为

国防军指挥参谋部获取了第一手材料,并为针对这一地区进一步颁布命令,

奠定了极其重要的基础。

由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副参谋长于6 月6 日签署的一份关于“1942 年的国

防力量”的文件,对于当时处于“再次行动”时期的指挥参谋部的工作和态

度,是一份极富启发性和总结性的文件①。文件除了提到若干进步外,还开

诚布公地指出了不足,以及德国国防军在人员和武器装备上所遭受的无法弥

补的损失。在第三个战争年头快要结束之时,这份文件对于一个能认真思考

的领导的下一步行动无疑有着决定性的意义。但是,人们怀疑,国防军最高

司令是否看到了这份分析全面的文件?因为,约德尔对此类事历来兴趣不

大,而凯特尔没有胆量将这个文件拿出来,而希特勒让铁的事实服从于他“狂

热”的意志的种种行动,就更足以说明这一点。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