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海权和蛮族串起来的世界历史闲扯 (上) -- 马前卒
海权和蛮族串起来的世界历史闲扯
马前卒 海盗 09 06
………由于地理上的遥远,这支蛮族长期生活在在遥远的西北,眼巴巴地望着东南方向的经济繁荣而不能分享。在蛮族和繁荣的农业、工商业经济之间,是另一个由蛮族建立的王朝。这个王朝已经定居了许多年,已经从一个蛮族军事集团变为文明化的农业帝国,兼有蛮族时代的军事传统和文明帝国的财富,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上一次蛮族对东南方的入侵没有得到任何长期成果,在很长的时间里,西北蛮族无力越过这个强国进入繁荣地区……..蛮族人口被无数的小王侯分割,内战不止,一遍遍地重复着分裂——产生霸主——分裂的过程……….蛮族的军事实力来自地理环境和内斗,生活环境与作战环境的一致保证了军事潜力,内斗锻炼了队伍。因此,虽然他们野蛮落后,却有不可忽视的战斗实力。尤其是在从分裂走向相对统一的阶段………..终于,西北方的蛮族集结起自己的队伍,离开了穷乡僻壤,在一连串的胜利之后,他们赢得了分享繁荣的资格………丰富的战果归于少数贵族和商人,原本野蛮落后的小贵族和军官为自己赢得了远方的帝国。底层士兵支付了大部分战争代价,许多士兵被迫为奴,贵族们对士兵的生命视如草芥,几十年征战下来,要么抛尸战场,要么穷困潦倒……..
这段话描写的是哪个历史时代?是蒙古帝国或是其他蛮族的崛起么?你当然可以这么理解,但实际上,俺描述的是大航海时代及之后的欧洲,写的是我们这个现代社会的序幕。读者可能觉得我这麽说未免太污蔑欧洲文明了,怎么能说蛮族开创了这个世界呢?俺可没有靠“非主流”言论耸人听闻的习惯,下面就让俺细细的扯谈。
说历史就必须先说地理,因为这是历史不可改变的预设条件。现在闭上眼睛,回想一下世界地图的样式,然后拿张白纸拿支笔,自己画一下世界地图,看看自己能不能把世界地图的基本特征画个八九不离十?如果不能,那说明你还不适合谈历史,不如翻翻三国演义、荷马史诗或是和七侠五义都好,反正再严肃的历史书配不上正确的地理概念也是扯谈。赶快找张世界地图看看!地球仪更好,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个球么。一个球面铺在平面上,怎么铺也铺不平,硬要铺平肯定要让图案变形。
从地球仪上看,这个世界70%的面积都是水,30%的陆地在地球上零散地分布着,与其说是大陆,还不如说是岛屿。其中亚欧大陆和非洲大陆连在一起,是最大的岛屿。南北美洲和大洋洲是分布在外围的两个群岛,比欧亚非大陆要小得多。南极洲根本不能住人,不在讨论之列。从整个地球来看,陆地的中心在西欧,完全可能在海上。海洋的中心在大洋洲,倒是可能在澳大利亚的陆地上。
人类来自非洲。在公元前1万年之前,人类或趁着冰期过海,占据了除了南极洲之外的全部“岛屿”。然后冰期结束,原始人被分隔在各个大陆上,独立进化。对于原始人来说,一切进步都来自各部落的偶然创造,然后向整个大陆传播。那时候没有知识产权制度,所有创意大家共享,大陆上部落越多,进步就越快。欧亚非这块大陆最大,进步也最快,公元前8000年,也就是1万年前就开始了农业和最初的文明。美洲人要晚了了好几千年,澳大利亚的岛民到底也没发展出农业来。从生物进化的角度说,几千年是短短一瞬,半个物种也来不及形成。但文明是指数化发展的,几千年的差距可了不得。到了后面要说到的大航海时代,中美洲的文明还处于城邦混战,怪力乱神的阶段,也就是个苏美尔文明或商朝早期的水平。南美洲稍微好一些,在西班牙人来之前刚刚完成了第一个松散的帝国,水平比牧野之战或许强一些,但技术和组织能力绝对到不了秦汉帝国的水平。西班牙几百人带上火枪就把上千万人的大帝国搅的天翻地覆。文明相遇的时候,除了比武力,比经济比文化,还要比传染病。人口多的一方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各种疾病,在漫长的岁月里死掉更多的病人,让剩下的人口获得对更多疾病的免疫力。亚欧非大陆本来就大,先进入农业时代人也多,在传染病对战中,优势比武器还大。一个照面下来,美洲和大洋洲的人就死得差不多了,剩下的人不足原来的1/5,文明彻底崩溃。从此那里的历史以欧亚非大陆过来的移民为主导。
扯了这么多,就是想说明一个问题——欧亚非大陆的人主导了现在的世界。其他大陆的文明史只对自己有意义,不是历史的主流。我们要讨论大历史的走势,暂时忽略掉那些支线文明也不要紧。欧亚非大陆还有个明显特征——在非洲北部有个横贯大陆,难以通行的大沙漠,是严重的交通障碍。相对大沙漠而言,北面潮汐微弱。风力较小,海流简单的地中海倒不是天堑,而是一条大道。结果就是大沙漠南部的人和其他的主流世界相对隔绝,相对落后,大多数情况下只是历史的被动因素。大沙漠北面,地中海沿岸的人被结合进亚欧大陆社会,和欧洲非洲的文明完全一体。这么简化下来,历史的主要问题就被简化到亚欧大陆了,到1500年前后再考虑其他大陆不迟,当然这个广义的亚欧大陆要包上北非地区。问题简化到一个大陆之后,就可以把地球仪暂时拿开,用一张地图来解决问题。不过要注意到,由于投影习惯,许多地图对高纬度地区的横向举例放大太多,把前苏联地区的面积放大了50%左右,其实北方地区没有那么大。
说是亚欧大陆,这只是欧洲人自高自大起的名字,欧洲只是亚洲的一个半岛而已,最多算是和印度并列的次大陆。从总体上来看,亚欧大陆东西长,南北短,是一个长边在北的梯形。在梯形南侧和两个斜边上。这个梯形向大海中伸出一系列半岛,或者说大海向亚欧大陆伸出了一系列海湾。其中地中海是最大,最复杂的一个。在工业革命之前,亚欧大陆上不是处处都适合文明社会。那时候交通不发达,每个地区都必须解决自己的大部分吃饭问题,结果就是不适合种地的地方就没有发达的文明。亚欧大陆北面沿海由于纬度太高,和封冻的北冰洋相连,既不能种地放羊,在有破冰船之前也不能沿海航行。南面温度合适,主要的问题是湿度。而在我们这个星球上,水汽来自海洋,越靠海的地方就越湿润,到了大陆中心就干旱一些。因此,大体上说亚欧大陆的温暖湿润地区就分布在亚欧大陆南侧和两个斜边上,寒冷地区分布在北面的长边上,干旱地区分布在湿润地区和冰原之间,连成一片。
这个简单的模型还需要进行一些修正。首先是亚欧大陆处于西风带,总体上气流自西向东,所以西部海洋气流可以深入大陆;西部还有最深入大陆的内海。综合影响之下大陆中部干旱地区并非完全一致,西边比较湿,东边比较干燥,中间逐步过渡。另外阿拉伯半岛从地理上看是撒哈拉沙漠的延续,中间只有窄窄的一条红海,虽然沿海却是干燥地区,只在最南端的也门地区有稳定的农业条件。其次,亚欧大陆通过窄窄的西奈半岛地峡和非洲相连,因此亚欧大陆南端不能连续通航,除非越过地峡或绕行非洲。亚欧大陆南端的沿海航运因此被分成两段。第三,在西奈半岛——小亚细亚附近,海陆交错,黑海、地中海、红海、波斯湾等四个海湾深入陆地,和半岛、地峡交错分布,加上流入各海湾的大河,造就了一个水陆交通枢纽。最后,中国西部有一个青藏高原,导致中国和其他湿润地区之间的陆路交通艰难。
从以上的地理分析来看,亚欧大陆的农业文明就应该分布在这沿海的各个温暖湿润地区,欧洲一块,中东一块、印度一块,东南亚一块、中国一块,基本上都在以哈萨克斯坦为中心的一个大圆弧上。圆弧里面包着适合牧业的干旱地区。不过,适合搞农业和牧业不等于一开始就有农民和牧民。在1万年之前,亚欧大陆和其他大陆一样,只有采集兼打猎的小部落。小部落不断迁移,和邻居交换信息,交通枢纽附近的一些部落在这种交流中最占优势,最先学会了定居农业和冶金术,进入文明时代。这就是先后出现的两河文明和埃及文明。有了最早的文明做样板,以定居农业为基础的文明就沿着陆路海路往东西方向扩散,最终扩张到整个亚欧大陆的沿海地区。有了农业,牧民也有了存在的基础,他们养牛养羊养马,通过贸易和抢掠从农民那里获得粮食、食盐和手工业品。大部分牧民生活在大陆核心的干旱地区,少部分牧民生活在阿拉伯北非等南方干旱地区。
早期的文明社会在亚欧大陆上是个稀罕物,好像一片野蛮人中的孤岛。到处都有可开垦的土地,但只有城市掩护下的土地才能稳定的为农民提供产出,才有价值。所以文明以农业城邦形式为主,只有被沙漠和大海保护起来的尼罗河流域才有超越城邦的稳定政权。随着文明人越来越多,这样的城邦开始遍布亚欧大陆,互相打仗、争夺霸权,也互相传播技术和文化。到了公元前几百年。文明“孤岛”已经遍布亚欧大陆的湿润地区(太湿润的雨林还没进去),再扩张势必要在互相接触和竞争的情况下发展。于是前所未有的战争和动荡来到整个世界,引得各种新奇的思想开始萌芽。这些新思想要么是老子那种消极方案,希望历史往回转,回到小国寡民的城邦时代。要么是以孔子、韩非、耶稣为代表(当然更大程度上是他们传承者的发挥)的积极方案,希望给出新的社会组织形式,替代每个城邦独立的意识形态和宗教,能在大范围内建立新秩序。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轴心时代”。很明显,积极方案赢了,一批稳定的大帝国建立起来,波斯帝国、罗马帝国、孔雀帝国、秦汉帝国。中亚的文明底子比较好,因此走在前面,其他地区略晚上几百年。前后几百年的帝国年代又叫“古典帝国时代”。
这些帝国不像此前亚历山大帝国或亚述帝国那样只依赖一小片核心地区的军队和资源,而是从广大的地区获得物质支持。同时也尽可能同化自己占领的地区,把文明推广出去。发达文明地区从上千个城邦“孤岛”,变成了一条带子,从大西洋一直延伸到太平洋。只在东南亚的雨林、阿拉伯半岛地区有一定的间断。
连续的文明地区给人类带来了新问题。首先就是疾病,原来文明是分散的孤岛,因此传染病很难大规模流行。对于特定地区的传染病,其他地区的人类既难以传染上,也没有这些疾病的抗体。当文明的孤岛变成连续的文明带时,疾病自然随之大规模流行。人口密度先涨后跌,正好和古典帝国的向下波动赶到一起,农业文明因此不容易在衰落中迅速恢复秩序。另一个问题是蛮族。农业文明富,农业文明穷。在文明早期,穷富的主要区别就是能不能用上金属。现在铁器取代了青铜器,武器相对廉价了,穷困的蛮族,尤其是游牧民族得到了廉价兵器,和农业文明的军事技术水平开始拉近。武器进步的同时,由野驴培育而来的马匹越长越大。原来的马匹只能拉着游牧民的战车到农业地区骚扰,慢慢地马就能驼上一个轻骑兵做战术机动。到了古典帝国的末期,马已经能够让一个武士坐在背上长途奔袭,还能直接冲击敌人,游牧民因此具有了前所未有的机动性优势。游牧民族还可以得到农业地区溢出的人力补充,补充了人力和组织能力。在古典帝国出现问题的时候,这些空前强大的蛮族乘虚而入,把已经一团糟的局面搅和的更不可收拾。古典帝国就此完蛋。
古典帝国完蛋不等于文明完蛋。亚欧大陆的平民慢慢适应了传染病,农业人口开始恢复性增长;蛮族则渐渐地变得文明起来,最终学会了组织新的农业文明帝国。在古典帝国的残骸上出现了更强大的农业文明——只有西欧除外。世界进入了中古时代。
前面说了,亚洲大陆中间的干旱地区不是一块毫无变化的地区。由于北半球西风带和地中海的存在,这片干旱地区总体上西湿东干,西面的草场更好,水源更多,最后在欧洲东部和适宜农耕的地带完全混合。在东部,大西洋水汽在伊犁河谷已经基本耗光,往东草原和荒漠渐渐混合,和太平洋季风水汽主导下的农耕地区有明显分界。正是因为这个现实条件,中国历代都有修筑长城防线的需求和可能性,其他文明地区的类似防御体系就要差得多了。一边是长城和荒漠,一边是熟悉的生活环境和更肥美的牧场,何去何从很容易选择。除非偶尔被强大的领袖组织起来,越过荒漠去正面攻击长城防线;否则一盘散沙的游牧民族只会自发地向西方涌去,最后堆积在东欧草原上,对最西端的农业文明——欧洲文明产生了最大的入侵压力。于是,在其他文明地区慢慢地恢复统一帝国秩序的时候,西欧被一波波的进攻搅的混乱不堪,古典帝国的残余——拜占庭帝国步步收缩,半蛮族军事组织始终没有机会转化为稳定的文明秩序。直到10世纪乃至蒙古入侵结束,东欧平原上出现了稳定的农业文明国家,欧洲才开始慢慢恢复秩序。但还是远远落后于其他文明地区,被临近的文明视为穷乡僻壤,只有和其他文明相邻的地区才相对繁荣一些。和大部分准蛮族地区一样,欧洲的穷乡僻壤出产过量的军事贵族和野心家,他们不仅在本国作威作福,还总是向往着去发达的文明地区烧杀抢掠。比如畜生一样的十字军,漂洋过海到中东去祸害人。
说起海洋,这里要再复习一下地理。前面说了亚欧大陆南段的航运被西奈半岛分成两半。西段绕着欧洲从埃及到波罗的海,比较短,沿岸的农业文明人口较少。东段从红海直到太平洋,要明显长得多,沿岸串起除欧洲之外的所有农业文明。除非船队绕过非洲或者在红海和地中海之间修运河,否则这两段不能联通。传说在埃及法老的支持下,腓尼基人曾用划桨船环绕非洲。事实已不可考,但无论如何,靠人力划桨把货物或军队运过整个非洲后,都不会对另一边的社会产生实质影响。因此直到1500年前后,没有军舰或商船去尝试这一航线,水手们甚至不确定非洲大陆南侧是否存在可以绕过的海角。法老时代也有利用天然河道修建跨海运河的尝试,但在当时的工程能力下,运河迂绕不说,宽度和深度都不足以满足海运需求,受季节影响较大,维持运行的成本也超出了农业文明的需求。这一运河很快就淤塞消失了,直到19世纪,没有新的跨海运河被开凿。欧洲因此长期被排斥在亚欧大陆的主要航运体系之外。
航运对于任何一个文明都非常重要,因为这是古代世界唯一的廉价运输方式。有了廉价运输,军队能够被运到遥远的前线,物资能从富庶地区运到帝国中心和偏僻的边疆。几十吨乃至几百吨的船装满货物,靠十几个水手,沿着水路走上千里是很轻松的事情。但同样的运输能力换到陆路就要动用几千民夫或是近千骡马,走上一个月——骡马和人来回都要吃东西,走的远了,运的粮食或许还不够自己吃。换马车的话,运载能力好一些,但是对路的要求要上来了。在修一条长城都要全国动员的农业时代,修贯穿全国的道路网并维护,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路面是泥土的,路基也是泥土的,在农业文明生长的湿润地区,几场雨就能把千万民夫的劳动成果变成一滩烂泥。在现代铁路出现之前,大部分地区之间的陆路沟通只能靠几米宽的泥土驿路,前几年读布罗代尔的书,说起古代道路来,说那是在平原上窄窄的一条泥土带。泥土路的中央交通量最大,被车马轧出了车辙,下雨就容易积水,更松软,更容易被轧坏。几场雨下来,道路中央就成了肮脏的泥坑,车马只能到路肩上行走,走出新的道路中心线来。新的道路中心线又重复前面的循环,变成泥坑,车马再到新的路肩上糟蹋。道路中心线就这么在原野上摆来摆去,通行能力就可想而知了。回忆80年代的时候,只要离开硬化路面的等级公路,遍布中国乡村的就是这种路,到现在我也能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马车夫竭力让一个轮子保持在路肩上行走,对面的马车只能等着路肩空出来才能绕过水坑,必要时车夫要下车用力推,行人的雨鞋陷在泥巴里拔不出来,通行能力几千年来没什么大长进。在没有汽车和火车的年头,这种场面只要看一次,就足以让你记得坐船的好处了。恰好湿润地区还有密集的河道可以行船,这些河道和沟通水系的运河就成了各个文明的血管。中国有了灵渠,南岭以南才能纳入中华文明地区,吴国把运河从长江水系挖到淮河水系,才能到中原争霸。整个东部地区最后都被大运河串起来,长江一直通进四川盆地。大伙不要用现在的中国内河航运来想象古代的情况。那年头滥用地下水不像现在这么厉害,连黄河流域也有足够的水可以通航。西安作为首都的大部分年头,关东粮船从黄河进渭河养活了帝国的中枢。汉武帝的船可以从渭河进黄河再进汾河,开到太原附近。(现在的汾河经常窄到可以一步跨过去)。刘裕北伐,从江南打到西安,辎重补给都放在船上,时不时还能来个两栖登陆敲打一下北魏。一直到50年代,内河船队还能从天津开到安阳;地处燕山深处的热河省可以用船队外运山货,从承德直到大海。密集的水脉把中国文明地区连成一个整体,其他的文明地区也差不多。
世界上最大的水体当然是大海,再大的河流也没法和海洋比。不过,在河上航行很简单,往下游去可以顺流随便飘,往上游去用帆用桨用橹都成,视情况而定。实在不行,还可以用人拉纤,水浅的话,用竿子撑都能往前走,驱动方式很灵活。在海上走就没那么容易了,拉纤,撑船都不可能,只能用帆或用桨。除了“怎么走”的问题,行船还有“往哪走”、“往哪停”的问题。在内河里这都根本不是问题,沿岸走起来不是往上游就是下游,有支流的地方记得顺水还是逆水转弯就是了;要停船,有港口最好,否则靠边停下来过夜也凑合。在海上,这些简单事情就是大问题,茫茫大海,没有地面景物可导航,也没有明确的水流方向供你判断,导航成了最重要的事情。海船停靠不能随便下锚必须要到岸边和港口,就算找到了岸和港口,大海潮汐变幻无常,不熟悉潮汐也不敢贸然停靠。最重要的是海上没有食物和淡水供应,一旦找不到陆地就必死无疑。再加上台风、海流等不确定因素,人类航海业的发展要大大晚于内河航运。即使到了古典帝国时期,海船也只敢做沿岸的短途航行,同时使用帆和桨做动力。即使是像阿拉伯半岛或是几百公里没有补给点的雨林也足以把沿岸航路打断,从大陆到台湾都有生命危险,只有最大胆的航海家才敢于深入海湾,海峡(不是大洋)或越过没有补给的海岸航行,经常性的贸易和军事巡逻只能局限在很短的海岸距离内。所以,欧洲海岸被西奈半岛隔断在亚欧大陆其他海岸线之外倒不是什么大问题,因为其他海岸线也同样被地理障碍和不测的海况所分隔。相反,欧洲因为拥有内海而具有极大的优势。
直布罗陀海峡太窄了,日月引力在大洋上吸起的海水只有一小部分能够拥进地中海,地中海的潮汐主要是自身的海水震荡,相对大洋而言这样微弱的潮汐几乎可以忽略,这给航行带来了很大的便利。环绕的陆地也大大减少了风暴和暴风雨,众多的半岛和岛屿使任何一点到陆地的举例都只有几百公里。所以在地中海(包括黑海)上航行,无论是沿岸还是跨海都很方便,甚至比其他文明沿岸航行更安全,更方便补给。至于导航问题,实在走错了,也不过是走到另一侧的陆地,沿岸开回来就是了。波罗的海虽然有潮汐,天气也不太好,但又细又长,在里面开船也和沿河开差不多。欧洲就夹在这样两个内海之间,两个内海之间虽然也有向大洋开放的海岸,但大洋里还有农业发达的英伦三岛可以掩护一下。另外,地中海和波罗的海里布满了半岛、海湾、峡湾,说是陆地深入海洋也成,说是海洋深入陆地也成,反正是犬牙交错的海陆分布,非常有利于海运。再看亚欧大陆其他地区,阿拉伯半岛两边都有内海,可惜本身不是发达农业地区,东南亚的海岸也有点狗啃的意思,但在雨林得到充分开发之前,也没有足够的农业人口。只有欧洲既有方便航运的内海,又有深入内地的海湾,本身农业基础也不错。在世界进入大洋航运时代之前,海运和海军对于欧洲文明要比其他文明重要得多。古典帝国灭亡之前的海洋史也说明了这一点。
早在中国人还没学会冶金术和烧王八盖子算命的年头,夹在埃及和两河、小亚细亚之间的克里特岛上就出现了第一个繁荣的海洋霸权,靠贸易过活。那是一个蛮族像蝗虫一样包围文明地区的年头,克里特上的岛民却不设城墙和常备陆军,可见他们对海上力量的自信。当然最后他们也死在这个自信上,后面还会从另一个角度谈这个问题。接下来还有腓尼基人的海洋帝国,少数几个大胆的腓尼基人据说还绕了非洲一圈,这个冒险缺乏商业和军事意义,你就把他理解为腓尼基人为法老表演的杂技就行了,但腓尼基的贸易公司可确实是在英国建立过矿场的。后来希腊人也学会了航海,把殖民地和商业点建的满地中海(黑海)都是,自相残杀的时候颇打了几场大海战。希腊人还靠海军打退了波斯人的几次围剿。围剿期间腓尼基人帮着波斯推希腊,最后被亚历山大准备推波斯陆军灭了——亚历山大这个粗人不和你细细的玩海战,直接填海填到你的岛上,真是不懂风情。此前腓尼基人有个跑出去的支系迦太基人到地中海西部立足,也是经商兼抢掠,繁荣无比,着实和后来的霸权——罗马人打了几次大海战,最后灭国,把地中海留给罗马。罗马得到海权后,靠海权打内战,屋大维因为赢了安东尼而正式建立了罗马帝国,终于把地中海收为自己的内湖,上千年的海上大混战暂时告一段落。在这一阶段,其他地区难得找到类似的海上贸易体系,更没有类似的决定性海战。欧洲在海上占有优势——可惜无法离开内海体系。
在工业革命之前,亚欧大陆上的主要农业文明之间没有显著的技术水平差异。欧洲占有海洋优势只是因为欧洲有独特的地理条件而已。这时的海船还是帆桨并用,以人力驱动为主;靠岸或内海航行也用不着复杂的导航技术;没有水密隔舱也无所谓,大不了游泳上岸。在这种简陋的技术水平下,东南亚雨林、阿拉伯沙漠同时是陆地交通和海洋交通的障碍,直到古典帝国完蛋,这种情况没有什么改变。
慢慢地,造船技术、天文学知识、气象知识和地理知识都在进步。世界进入中古时代后,船越造越大,帆越来越复杂,不顺风也可以张帆了;水手们学会了观星判断方向和纬度,偶尔离开海岸也能找回来,后来的指南针更让他们如虎添翼;对季风的掌握让船长敢于穿越阿拉伯海这样大的海湾,或是沿着缺乏补给的海岸航行上千里。各文明间断的贸易航线开始互相接触。同时,中古帝国继续发展,把亚欧大陆南侧的文明带子越展越宽,越扯越长,东南亚和恒河的密集森林不再是农业文明的障碍,热带的水热条件反而滋养了繁荣的稻米农业。亚欧大陆南端的野蛮地区也被大大压缩。如果愿意的话,一艘船可以从日本或朝鲜一直开到非洲海岸上,沿岸都是可以贸易的对象。亚欧大陆南端航线终于畅通了。
中古时代还有另一个值得一提的事实出现,就是伊斯兰教和阿拉伯人的兴起。前面说了,亚欧大陆上的干旱地区分为2大块,一块在中亚大陆中心;另一块在阿拉伯半岛,和北非沙漠边缘的干旱地区都算撒哈拉大沙漠的延伸。两片干旱地区都出产强悍而无纪律的游牧民,经常外出袭击文明地区。如果有了强有力的领袖和组织,他们也能征服文明地区。大陆中心那块干旱地区要比阿拉伯地区大得多,所以大多数情况下中亚游牧民是文明地区外主要征服者的来源。到了中古时代,世界贸易总额上升,亚欧大陆南端航线占据的相对贸易比例也越来越大,阿拉伯地区开始有密集的商路通过,南方游牧民也有了进入历史的机会。公元600年之后,阿拉伯人在穆罕默德的带领下组织起来,开始征服世界。在穆罕默德之后,只用了几代人时间,阿拉伯人裹挟着其他生活环境相近的游牧民征服了西至西班牙,东至中国边界的广大地区,地中海里面的岛屿,如西西里岛也基本被阿拉伯人所控制。这一征服的速度和范围几乎能够和蒙古人相比。不过,蒙古人的帝国几百年后基本消失,只剩下蒙古本土一个蒙古人国家,伊斯兰教国家却依旧从大西洋延伸到太平洋。这是因为阿拉伯人不同于一般的蛮族,不仅是征服者、破坏者,文明的接受者,还是文明的创造者。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原创】海权和蛮族串起来的世界历史闲扯 (上)
🙂馬大和諧「槍炮病菌鋼鐵」? 3 舞动人生 字528 2010-08-10 15:38:26
🙂沉宝 1 隔路山贼 字0 2009-06-22 20:45:34
🙂马不能是野驴驯化出来的,生殖隔离不可能是一万年 1 R是Q后面的那 字22 2009-07-29 14:49:38
🙂嗯,你说得很对,我支持你。 1 隔路山贼 字0 2009-07-29 17:28:23
🙂上 1 70 马前卒 字21972 2009-06-22 20:35:45
🙂伊斯兰教 1 天山2012 字30 2010-08-12 06:49:56
🙂哈哈,就是细节的问题太多了! 4 phjhuan 字602 2010-08-03 23:1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