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所谓三皇五帝 -- 王威

共:💬90 🌺199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所谓三皇五帝(12)

  

  不周山今在何地,已不可考。1虽然山海经一书对它,还是很舍得笔墨的。

  一则曰:

  不周山。在山上向北可以望见诸■山,

  高高的居于岳崇山之上,向东可以望见泑泽,是黄河源头所潜在的地方,那源头之水喷涌而发出浑浑泡泡的响声。

  这里有一种特别珍贵的果树,结出的果实与桃子很相似,叶子却很像枣树叶,开着黄色的花朵而花萼却是红红的,吃了它就能使人解除烦恼忧愁。2

  一则曰:

  在西北海以外,大荒的一个角落,有座山断裂而合不拢,名叫不周山,有两头黄色的野兽守护着它。

  神话传说中,不周山之所以不周而有缺,是共工氏战败之后,举头怒触的结果。

  要是照着山海经的说法,则是这座山本来的山形特征便是如此。

  这个山晚自战国,大家都还知道它的位置,吕不韦集合门客所著的《吕氏春秋》就曾经提到过,说是不周山这一带产出的栗,用以做饭,是天下之美味。

  现在,一场残酷的战场就在不周山下拉开了帷幕。

  不周山攻防战,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记载的第一次宗教战争。

  后世之中世纪时代,基督徒发动十字军东征,攻占了圣城耶路撒冷。阿拉伯人为了夺回圣地,在萨拉丁的带领下,发起了反击。

  最终十字军和耶路撒冷联军惨败,萨拉丁杀光了所有俘虏。

  其战况之惨,参战的幸存者是这样描述的:

  天空中都是觅食的秃鹫,使得方圆数里看不到阳光,欧洲人的鲜血让岩石几十年内都是红色。

  那么不周山作为上古中国人各族之圣地,当它本身也就成为了敌我双方誓死争斗的地盘,可以想见当日大战展开,每一寸土地注定了必将淌满了战士的鲜血。

  所有伟大民族的祖先都信仰神灵。

  抛开(物质性)人类是从哪里来的争论,谁都无法否认,人类的精神文明源自于崇拜神灵的宗教。

  所有伟大民族都是在对神灵的虔敬崇拜中和神灵的呵护下,从孱弱的幼年成长为今天的壮年。

  当我们度过天真无邪的幼年,进入成年人的世界,才发现世事是如此之艰难。唯有以百倍之坚忍,才能战胜一次又一次的挫折。

  而带给我们挫折最深的,往往是同龄人。

  世界上最残酷的宗教战争之所以会爆发,往往是因为争斗的双方都将本民族的宗教发展到自以为至善至美的程度。

  不周山下,每个虔诚信徒,在他们信仰的神明指引下,既漠视敌人的生命,也漠视自己的生命。

  啊,在热爱神明名义,展开了杀戮,记载于史册上,是多么令人着迷,又是多么的令人心碎。

  

  正如帝颛顼所预料的,共工氏果然集结重兵拼死守护不周山。并向己方的所有盟军发出保护神山的号召。

  这正中帝颛顼的下怀,他的目的就是一劳永逸的打垮共工氏。

  要做到这一点,仅仅打败共工氏是不够的。因为共工氏一族历史悠久,和天下各氏族之关系,千丝万缕。

  在军事有个名词,叫做围点打援——

  围住敌人一战略要地,以之为诱饵吸引其他地方的敌人不得不前来增援。

  正是在这一战略指导下,帝颛顼很是从容,他集合主力,团团围住不周山,却打的不紧不慢。

  共工氏坐困愁城。眼见前来相助的盟军,来一波被灭一波。

  终于有一天,再也没有援军前来了。

  

  现在,我们可以即将翻开的是《淮南子》一书为我们留下的记载,上古神话中最精彩的一页——共工怒触不周山

  从前,共工氏与颛顼帝争霸天下。

  共工氏兵败之后,一怒之下,撞向不周之山,导致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

  于是,天向西北方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动。

  大地之东南方塌陷了,所以今天江河泥沙的流向都朝着东南方汇集。3形成了日月百川归海的地势。

  

  真实情形到底如何呢?在史料匮乏的情况,今天的我们只能驰骋想象。

  一败涂地、穷途末路的共工氏,彻底的绝望了。

  他登临不周山之巅,立于天柱之旁,胸中难免涌起了愤懑凄惨之感。

  苍天啊,上帝啊,列祖列宗啊,不正是你们的应许,我们共工氏一族才会为了保护不周山之天柱而耗尽最后一滴血。

  你们是听见,还是听而不闻。

  为什么下场尽是如此呢?

  你们难道没有看见沙场上那一个又一个前仆后继而倒下的战士们,他们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捍卫着你们的尊严,捍卫你们在人间的存在。

  共工氏绕天柱而彷徨,越想越不通,一怒之下,以头撞向了天柱。

  

  要如何理解共工氏的这一做法呢?

  在中国历史上,找一个与之相似的例子并不难。

  公元554年,正是中国历史上之南北朝乱世,西魏出动大军进攻定都江陵的梁王朝。

  江陵城破之日,梁元帝萧绎下令把所有十四万卷藏书付之一炬。

  萧绎其人,五岁时就能背出《曲礼》的上半部.虽然自幼瞎了一眼,却异常好学,虽然只活了四十多岁,可是著作等身,超过五百卷。

  像他这样一个一生爱书的人,一旦登临帝位,第一件事情就下诏搜罗图书。

  两汉以至魏晋,经过王莽和董卓之乱,内府藏书,多已焚毁。民间还偶尔散着一些秘本。

  有赖于萧绎的努力,江陵最终最终汇集了藏书十四万卷。

  梁元帝焚书后,自己也万念俱灰,想投火自杀,他的左右共同阻拦了他。在寻死不成的情况下,他又把所佩宝剑在柱上砍折,自叹:“文武之道,今夜尽矣!”

  这诚然是中国文化史上一场浩劫。

  设非萧绎爱书成痴,这十四万卷的图书之运命,断不至于此。这十四万卷图书之聚合、之离散,也正是萧绎本人的运命。

  同样的,如果不是共工氏本人对于本族信仰之虔诚,他也不会在不周山下,支持那么久。

  绝望之余,爱之深,则恨必切,说起来,也是人之常情了。

  

  共工氏本人是否死于不周山山上,已不可考。

  共工氏余部在不周山之兵败之后,已经无力和少昊氏、祝融氏联军抗衡,他们当是再拥立新的族长,逃到北方之系昆山。

  为了纪念力战不屈的首领共工氏,他们在这座山上兴建了共工台。

  任何来这座山狩猎的民众,当他们张弓搭箭之时,都不朝向北方,以示对共工氏的尊敬。4

  

  帝颛顼既平定共工氏,一边学习先祖黄帝的做法,巡视天下。5一边则将善后事宜也提上了日程。

  第一件事情自然是决定是否重修不周山之天柱了。

  少昊氏、祝融氏、共工氏三族死了那么多人,就是为了这根柱子。

  重建它,帝颛顼疯了么?中兴黄帝王朝,独占祭天之权,难道不是帝颛顼一直以来的理想。

  事实上,正是因为不周山下一战之残酷,让帝颛顼深刻意识到人力之局限。

  他终于明了黄帝在他全盛时期,为什么不一口气解决这些问题。

  黄帝一族要长期而稳定的领导华夏集团和东夷集团,就不能有所妥协。

  正所谓,一代人有一代之事。

  眼下,帝颛顼要做的不惟是医治各族的战争创伤,还要告诉各族。

  这场大战,并不是为了让本族人高高的骑在各族之头上,而是为了合力开创一个美好而和平的新时代。

  因为,帝颛顼决定做三件事。

  重修不周山之天柱是第一件。

  然而怎么保证重建天柱是为了稳定黄帝王朝的统治,而不让共工氏一族生起侥幸之心,进而卷土重来。

  基于以上的考量,帝颛顼首先向天下人昭告共工氏的罪行。

  黄河之下游之所以洪水泛滥,无有穷期,乃是因为共工氏有负历代圣王之嘱托,不惟不好好守护不周山天柱,居然摧毁之。

  也因此激怒了天上神明,让大地向东南倾斜,海水向陆地上倒灌。

  在这场大浩劫中,平原上的人多数都被淹死了,幸存者只好逃往山上。

  我帝颛顼,作为万民之主,为了天下苍生,不得不兴兵,代天诛讨共工氏。

  之后,帝颛顼再屈尊请来伏羲王朝时代女娲族的后裔女娲氏主持这项重建天柱工作。

  同样是《淮南子》一书,为我们保留这一可贵的资料——

  远古时代,四根擎天大柱倾倒(可见不周山上之天柱,乃是由四根柱子构成)。,九州大地裂毁。

  天不能覆盖大地,大地无法承载万物,大火蔓延不熄,洪水泛滥不止。猛兽吞食良民,凶禽捕击老弱。

  于是女娲冶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砍下鳌足当擎天大柱。

  (黄帝一族据说是出自天鼋氏,天鼋就是大鳖,可见女娲以鳌足为天柱,实是偷梁换柱,使得黄帝一族得以取代共工氏,独占了不周山天柱的祭天权。)

  堆积芦灰来制止洪水,斩杀黑龙来平息冀州。

  苍天补好,四柱擎立,洪水消退,冀州平定,狡诈禽兽杀死了,这时善良百姓有生路了。

  女娲背靠大地、怀抱青天,让春天温暖,夏天炽热,秋天肃杀,冬天寒冷。

  她头枕着方尺、身躺着准绳,当阴阳之气阻塞不通时,便给予疏理贯通;

  当逆气伤物危害百姓积聚财物时,便给予禁止消除。

  到这个时候,天清平,地安定,人们睡时无忧无虑,醒时弃智无谋;或以为牛,或以为马,随人呼召;行动舒缓沉稳,走路漫无目的,视物若明若暗;

  膧朦无知天真幼稚与天道万物和协,谁也不知产生缘由,随意闲荡不知所归不求所需,飘惚不定没有目标。

  到了这时,野兽毒蛇全都收敛藏匿爪牙、毒刺,没有捕捉吞食的欲念。6

  帝颛顼何以功成而不居,反而将所有的功劳都让给在三族争霸天下之中一直袖手旁观、保持中立的女娲族呢?

  这是因为少昊氏、祝融氏、共工氏三族在争霸天下的大战中,各自都死伤惨重。此时,无论表彰那一族,都会成靶子,激起敌对方的同仇敌忾之情。反而不利于局势的稳定。

  正因为有此顾虑,所以帝颛顼在和力黑讨论大战善后事宜,有如下一段对话:

  帝颛顼请教力黑:

  我让女娲氏重建不周山之天柱,天地已经重新生成,老百姓即将获得太平,休养生息。

  可是各族之中,还有有一股逆流,他们不遵循天之大德,大搞阴谋,互相覆倾。他们不团结而搞分裂,我很忧患这种现象,为之若何?

  力黑回答说:

  不要担忧不要忧患,老天爷的安排最大。

  天地已定,蜘蛛与蛲虫必然相争!这些不团结而搞分裂的一小撮势力,如果明目张胆的起来对抗,则注定失败。其实他们搞不搞对抗,都无关大局,肯定不会成功的。

  因为顺天者昌,逆天者亡!我们只要不违逆天道,则不会失去我们守护的一切。

  现在天地已经重新生成,老百姓即将获得太平,休养生息。胜负已成定局,这些不团结而搞分裂的一小撮势力成不了什么气候。

  信念坚定了,就没有什么是搞不定的。要让老百姓坚定信念,也很简单,就在于君主治理天下,依靠公平之心,镇压坏人,施行德政。7

  

  拟定并颁行《颛顼历》是第二件大事。

  这个《颛顼历》的制定,其推演筹算之基础,不惟是南正重氏所拟定太阳历和火正黎氏所拟定的火历,还借鉴了共工氏一族综合太阳历和太阴历所拟定的阴阳合历。

  准确性比黄帝所拟定的《调历》大大的提高了。

  中国古代历法,根据文献记载,截止于汉武帝,共推行过六种历法:

  黄帝之调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合称为古六历。

  自颛顼历之后的历法,名称变来变去的,其实都不过是岁首不同。究其实,这些历法之基础都是建基在《颛顼历》之上。

  正因为《颛顼历》影响之大,是以颛顼本人被奉为中国历法的祖师爷——历宗。8

  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是个比较务实的君主,也不搞什么搞羊头卖狗肉的秦历,其推行的历法直接就名之为《颛顼历》。9

  《颛顼历》是一种四分历。一回归年为365又1/4日,一朔望月为29又499/940日,以十月为岁首,闰月放在九月之后,称后九月。

  这一历法一直沿用到汉武帝时,汉武帝下令制定《太初历》才结束了他的历史使命。

  自颛顼时代而至于汉武帝,颛顼历施行了两千多年。

  任何历法都有岁差,即便是今天的公历,颛顼历能流行二千余年而不废,其准确性是相当惊人的。

  

  其三,重申“绝地天通”之政策,强化黄帝一族对祭天权之独占。

  表面上看起,“绝地天通”是对民神任意沟通的混乱状态,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整合。

  然究其实,则是中国进入神权时代,释放出来的第一次构建政教合一之政治制度的冲动。

  所谓政教合一,乃是一种政权和神权合二为一的政治制度。

  其基本特点是:国家元首和宗教领袖同为一人,政权和教权由一人执掌;国家法律以宗教教义为依据,宗教教义是处理一切民间事务的准则,民众受狂热和专一的宗教感情所支配。

  帝颛顼成功了。

  然而他的这个第一次,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构建政教合一的冲动。

  (此外,尚有两次影响深远却终究不能成事的冲动,一则是东汉末年张角的太平道,一则是清末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运动。)

  现在很多研究中国历史的学者,总是断言中国人的宗教观念不强,没有恒定之信仰,又或者说中国人之宗教太过于世俗化,是以不可能构建政教合一之政治制度。

  事实上,任何文明一当发展到某个巅峰,都必须释放构建政教合一之政治制度的冲动。

  这一冲动甚至是文明发展的原动力之一。

  中国人之所以进入王权时代,即与各大文明分道扬镳,走上自己的道路。乃在于中国人所处东亚之特殊地理,注定了在这块广袤的土地上将成立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大帝国。

  在古代,真正拥有管理超级大帝国的经验的国家。屈指可数,一曰罗马帝国,一曰波斯帝国,一曰阿拉伯帝国,此外就是中华帝国了。

  当然这里超级大帝国的定义,不等于普通之所谓的帝国,有三项硬指标,一是地域辽阔,二是民族众多,三是历史悠久。

  地域辽阔往往出自于武力兼并。

  武力兼并必然招致各民族的抵抗。

  那解决这一问题呢,有两个方案,一是在官方意识形态中认定宇宙中只有一个至上神或主神,如基督教的“上帝”、伊期兰教的“安拉”。

  二是官方意识形态尊重各民族之信仰,让各民族之神诋稳而相安。

  选择方案一的帝国有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这些帝国虽然在某段时间得以稳定,但是随着岁月之流逝,最终尚失了活力。

  因为将神诋定为一尊,必定使得国民之想象力受到制约。不能想象失去神诋辅佑之世界。

  选择方案二的有波斯帝国,波斯帝王们的宗教自由化、政治自由化政策使波斯政权与叙利亚各民族的关系融洽起来。然而却不能构成一种让各民族长久倾心的向心力。

  因此一旦亚历山大大帝兴兵远征,波斯帝国覆亡之后,就此不能复振。

  唯有中华帝国,自黄帝王朝奠基之始,乃至于今,实有五千年之传承。

  期间分分合合,遭难多故,在各大帝国之中,硕果仅存,这是因为中国人明智的选择了一种很古怪的方案。

  在官方意识形态中认定不信怪力乱神的儒家学说为独尊。以春秋之智者孔子为人王为教主。

  孔子遂成为貫通天人的“聖王”,集“天道的神聖”與“人本質的崇高”于一体。

  进而,对各民族之信仰,在宽容的总原则下,既扶持的同时,也在儒家学说的指导下,加以限制。

  本乎此,整個中國只存在一個以皇帝為代表的系統,執行政治與宗教兩個世界的功能,也是社會秩序的根基所在;

  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特殊之處,迷人之处,也是渊薮之所在。

  「聖王」成了中国任何一任帝王君主终生努力之目标。

  儒家学说取得了文化本體的地位,一切的思想都可從它來衍生,也可從它那裡得到終極的證明。

  它成為中國知識、思想及信仰系統的根本依據,亦成為中國文化的偶像符號,更是專制主義揮之不去的罪魁禍首。

  

  当然,在帝颛顼时代,帝颛顼肯定不会为未来想象设计出这样的方案,他此时的选择是第一种方案。

  这种方案带来的效应,一曰神权高于王权,是以在进入王权时代之前,黄帝王朝的历任君主口含天宪,成为天的代言人。

  他们每一天都在努力,努力什么呢,和各民族的信仰过不去,致力于将本民族之信仰凌驾于各民族之上。

  他们身上,作为超级大巫师的使命感,远远超过了人王。

  因此,在长达几百年的大洪水之灾难期,自颛顼乃至于尧舜禹,第一要务并不是治理洪水。

  而是为了“声教远备”、打压各民族之信仰而兴起的一场场征伐——一上古时代的宗教战争。

  所以,不要说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不要说中国人没有宗教战争。不要妄自菲薄,不要认为中国人没有灵魂。

  这些,都是中国人在五千年前就玩剩的。

  也正是因为这一场场宗教战争,如此惨烈,却没有带来理想的政治效应,中国在结束神权时代之后,就已经认定,想要依靠战争,搞定各民族信仰,是一件非常愚蠢的事情。

  所以降自夏王朝时代,乃至于今,宗教战争在中国历史间或有之,但从来不是主流。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