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重返古宁头—金门保卫战60年后的真相 -- 呆鹅
【台湾《全球防卫杂志》8月号文章】题
作者:田立仁
国民政府撤退来台已经60年了,纵然台湾军方在官方战史中一再记录着内战期间国军将士可歌可泣的故事,但对于国共内战的节节败退、最终丢掉大陆及百万大军战败的因果分析一直回避。至今,军方史政单位仍没有客观面对的勇气。其中原因,一方面是军史研究人员的素质问题,另一方面则是陷入“历史替政宣服务”的传统。
此类例子不胜枚举,例如国军动用两栖部队及伞兵进行的东山岛突击,明明是个败仗,却依然在纪念某将军诞辰文集内继续强称为东山岛“大捷”,似乎是纪念国军在该将领领导下,让共军打了胜仗般的讽刺。至今打了败仗的东山岛,半世纪后都还能称为“大捷而总说自己军队“现代化”,却无法解释节节败退的纪录,因此也继续流传。
甚至还演变出另一个军史“歌德派(歌功颂德派)”分支即军队打了个真的胜仗,就更用形容词用力包装成“俘获无算”“震古烁今”“震凉中外”的战果;更因为戒严时期鼓舞民心的需求,而屡屡被军方拿来当战史典范、新闻媒体当成文宣题目而过度消费。而目肩立花芳酬专的“古宁头战役,幢是一个60年后必须去除过度包装的典型例子。
“大捷”之说言过其实
要国共两军宣称1958年毛‘8·23”金门炮战谁赢谁输,50年过去了还是做不到。但是1949年的金门战役,毛泽东在战役结束的第二天便在一封给全国共军干部电报中承认了失败:“各野战军前委、各大军区:据第3野战军粟裕、袁仲贤、周骏鸣三同志10月28日致第10兵团叶、陈及福建省委电称:‘10月27日8时电悉,你们以3个团登陆金门岛,与敌3个军激战两昼夜,后援不继,致全部壮烈牺牲,甚为痛惜……失散人员仍望设法继续收容。’特为转达,请即转告各兵团及各军负责同志,引起严重注意。
“当此整个解放战争结束之期已不远时,各级领导千部容易产生轻敌思想及急躁情绪,必须以金门岛事件引为深诫。对于尚在作战的兵团进行教育,务必力戒轻敌急躁,稳步地、有计戈」地歼灭残敌,解放全国,是为至要。军委10月29日。”
更有趣的巧合,是10月30日,蒋中正于台北革命实践研究院演说“敌我双方优劣之检讨及‘战争艺术化’的意义”时,也提及金门战役:‘马此次金门保卫战的结果,对于来犯之匪2万人(人数有误—原编者注),予以彻底的歼灭,不使有一人脱逃漏网,这是我们剿匪以来最彻底的一次胜利……”
1949年10月25日至27日持续三昼夜的国共“金门战役”,在当时采攻势的共军方面,今日称为“金门登陆战”,而采守势的国军方面则称为“金门保卫战”。而军方、民间及媒体都惯称为“古宁头战役”“古宁头大捷”。但“古宁头大捷”这一用法并不能完整呈现真相。国共两军是以攻守大小金门岛为作战目标,并非古宁头。金门是弹丸之地,古宁头只是金门西北角的一个地区,亦非共军主登陆区(共军主登陆区东起后沙、西至一点红,只有很少数量的船只迷航漂流到金门西北古宁头、金门东北的下兰地区及小金门东北一一原编者注)。显然“古宁头战役”所指战场幅员确实过小,不能代表国共攻守金门战役之全程攻防经过及演变,更易让后人误以为两军战争重心始终在古宁头地区。
1949年10月底国军22兵团的原始战斗详报称之为“保卫金门之役”,战车3团第1营的战斗详报也称之为“金门作战记”。只是,这些前线报告送到台北东南军政长官公署后,慢慢就出现“金门古宁头剿匪战役”等名称。这是因为当时台北东南军政长官公署参谋们在战役结束淤习期,没弄清楚金门地理划分、战役演进的原因,日后遂出现“金门战役”“古宁头战役”两种叫法,后人甚至折衷合称为“金门古宁头战役”,变成,种省去考据又不得罪人的驼鸟型说法。现在国防部史政编译局出版的官版统一名称为“金门保卫战”。
“金门保卫战”也好,“古宁头战役”也罢,实际上这场战争能否被称为“大捷”?从台湾军民的情感上及当时宣传需求言之,“金门保卫战”最早确实被国府称为“金门大捷”。因为金门战役是黄埔系国军建军以来惟一刘共军成功实施的“歼灭战”。在战例上是有价值的,也影响到后来国军的士气及国际视听。
如当时管辖金厦战区的东南军政长官陈诚日后回忆录中便称:“此次共军使用兵力,计8个团及其他特种部队,共约二万多人。其进犯第一梯队之3个团,系由共军第82、84、85各师中抽调久经战斗之基干部队所组成,而这些师又为陈毅部之精锐。此次用以进犯金门,势在必得,结果竟至全军覆灭。此为最成功的一次歼灭战,中外观听都认为是一大奇迹。”
但军方早期称为“金门大捷”后,日后却慢慢知道这只有“心战效果”,毕竟光一个徐蚌会战,共军便将蒋系国军华中地区精锐5个兵团部、22个军部、56个师共约55.5万人全歼于长江以北,国军损失兵器物资“无算”,还使国府划江而治的政治梦想成空,共军获得这样的战略决战胜利及政治影响下(共军自称该会战其伤亡人数仅13 .4万人—原编者注),中国今日很少以“淮海大捷”往自己脸上贴金,只称“淮海战役”。
反观金门战役中,国军的官史认为最多毙敌4000人,俘获武器平射炮、轻重机枪等仅约2868支(门)、同时摧毁登陆用民船132艘。而国军本役中阵亡了1267人、受伤1 982人,共死伤3249人;而俘获的共军战俘7059人中更有约1000人以前还是在大陆作战时被俘降共的国军。民船1 32艘大半以上也因大自然力量受损,国军官兵以人力直接击毁者甚少。所以,这场胜利最多只有歼俘共军1万人的战果,若自称“大捷”,今日就未免让人发笑。因此,国防部史编局后来仍使用“金门保卫战”,未采用“金门大捷”的早期官方说法。
攻守对决守军占优
对讲闽南语的金门、厦门百姓来说,国共内战战火向闽南延烧,侨乡白姓自然深受影响。
共军方面,大举挺进的共军10兵团,逐渐发生补给跟不上的问题:共军10兵团自从脱离繁华的上海南进福建后,因为炎夏进军、远程奔袭、闽地崎岖等原因,加上远离南京三野司令部督察视线,所辖各部开始发生军纪问题。
战乱频仍、补给困难下,金门国军当然也难免有扰民的现象,尤其讲到大量抢筑军事设施,除了国军的血汗外,金门乡民实为无名功臣。台湾解产后,古宁头乡志对国军当时动员民力的记载,做了十分“文雅”的批判:“因驻军部队为构筑掩体防御工事,竟然就地取栩,先则征用各家户门板,继而拆民房之木料石板,连桌椅家具、碗盘器皿亦多取去,吾乡古宁小学全部新建之校舍,首被拆除搬去。继而拆去三村民宅百有余栋,寺庙六栋,北山之兴房、顺房,以及林詹之三奇祠三所,都被拆除尽净;长房四公祖祠则被拆去后殿及两房,仅存前堂一楹,以安放祖先神主,古所谓‘毁其宗庙,迁其宗器者,不图于今世见之。”
国共内战后期,国军节节溃败,大有“退此一步、只能跳海”的哀兵死战之姿,而共军第3野战军席卷大陆东南闽浙两省后,确实因为过度自信导致过度乐观而败。
共军起初准备以24日至25日凌晨以夜战登陆、以大吃小,但船只不够,因此当晚分两个梯队约2万人人登陆。但船群送上第一梯队1万人后,共军参谋们因战场混乱,没法准确掌握金门退潮时间致使船只倒数搁浅,后续第二梯队的1万主力天亮前送不上金门岛。25日天亮后,白天又被空军轰炸锚地,导致后续的增援只补充上岛最多1个营,因此国军始终只跟第一梯队3个加强团再加1个营左右的共军搏斗。登岛共军没有船只持续大规模补给,连战3日后没有粮弹水源,战斗力只会越来越弱。
反观金门国军,番号甚多,防卫大金门东北的45师及西北的201师人数相加,就有9500人,这还不包括列为22兵团机动预备队的第118师3个步兵团及“金门之熊”战3团第1营的兵力,所以大金门全岛国军人数就有2万人,扣掉小金门的4000人,大金门岛上至少有国军16万人。而共军成功登陆者仅第一梯队约1 0044人(共军官方第3野战军战史则宣称含船工只登陆9086人—原编者注),则国军数量上足足比登陆共军多出6000人,而且国军有轮船、小船载运12兵团19军海运投入战场,填补并充实了二线兵力,使国军第一线打击部队能专心向共军占领地区不断攻击。加上台湾运输机空运到金门西村机场的有限油弹补给国军始终有人海及海空补给线上的优势!金门战役的最后阶段,国军n师步兵31团甚至出现步兵排长带着新兵集团冲锋,而不是采取分散队形以分散敌人火力,导致官兵伤亡惨重的国军版人海战术场面!
除了国军人海优势外,国军自建军抗战以来,运用海空军战术支援陆军作战、海空运输补给物资的立体战争观,也较共军更熟悉。若再考虑两军武器方面,把国军的22辆MSAI轻战车及空军B一24轰炸机、P一51战斗机并海军军舰的“火力”优势纳入,这场战争国军纵然司说自己哀兵必胜、对手骄兵必败,但若说成是国军“以寡击众”未免有“得了胜利还吃人豆腐”之嫌。
事后思量太多“偶然”
“金门保卫战”获得难得的胜利后,逐渐被军中的政工系统宣传成“统帅神机妙算”“各军团结一心”,甚至还有“共军北国士卒不谙水性”等有点抄袭“赤壁之战”桥段的寸佳‘‘国军必胜、共军必败”的“必然胜利论,,“党军无敌论,,,以将此战役作为当时“反共必胜、复国必成”政略的最佳案例。
实际上,1949年国军的“金门保卫战”虽为国共内战末期的一次重要胜利,但国军22兵团原始战斗详报中认为,这场胜利其实是“偶然性大于其必然性”,是由其间一连串“战争之雾”的偶合,才导致了共军的偶然失败、国军的偶然胜利。
国军原版采用的是“偶然得胜论”的说法:“金门之胜利,一半得助于天,例如对匪军配备情形,系因大风将匪船吹来俘得匪军,讯问而后知之旅口非因种种原因延迟其攻击日期,使吾军第19军得以来到,则胜利实未可卜。吾军对谍报不注意,且未能深入,对各种决策不能正确,对各种准备不能及时,乃历年来军事上失败之直接原因,金门虽偶然得胜,亦应引以为戒。”
而22兵团李良荣司令官提及的国军具体的制胜因素,当能呈现最实际的状态:
第一,主因乃系共军轻敌,且船只不够不能以第二梯队继续增援金门,但共军作战顽强,可作国军日后思想、组织及训练之借鉴。
第二,国军有足够兵力巨涅戈力良好,拥有战车,空军轰炸对岸共军集结地区,延长共军准备时间,使国军12兵团余部能及时自广东潮汕地区海运来到金门,片成功压制共军2个炮兵团,使不能从容对金门守军发炮。
因此,这场战争很明显关键就是共军当时东南沿海各省连战皆捷、自信过高,渡海准备过于满打满算,而部队因为长年来没有海空军,没有联合作战观念,导致“大陆军”思维习惯较重,容易忘记海岛登陆作战须注意的载具使用的技术特性及环境条件。而在失败后才重提“有兵无船,等于无兵”的经验谈。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共军25日天亮前,两个梯队2万人大部成功上岛,并且船只到26日晚上尚有约1/3能保存到有限增援人粮弹的话,国军步兵第二线阵地也必会被共军的人海战术以夜战钻隙方式冲破,如此将导致国军许多战略要点沦陷,尤其是国军当时指挥中枢所在地。此要点一失,国军将陷入指挥系统混舌及士气大减状态。
总之,这场官兵浴血的偶然胜利,一甲子来纵因台湾军政略需求必须有所溢美以壮士气,但60年后冷战结束、两岸关系和缓,已该回归双方真实面来描述。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重返古宁头—金门保卫战60年后的真相
🙂上花,并纠个小错 1 isamu 字129 2009-09-03 03:48:05
🙂国军的逻辑简直难以理解 1 deux 字357 2009-08-30 10:07:13
🙂谦虚是要有资本的 一分钟人 字290 2009-08-28 19:59:04
🙂还有一点作者未提及,那就是后来的海南岛之战。 5 daharry 字250 2009-08-23 17:50:31
🙂不懂,金门为何没有再战? 马超龙雀 字35 2009-08-24 01:52:42
🙂单独攻下金门没有用的 青色水 字396 2009-08-27 01:48:43
🙂这个不应是这样的 爱乐之狐 字82 2009-08-30 14:1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