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试谈建国初期的中共政府赢回了什么 -- 燕人狂徒

共:💬78 🌺44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一些补充:

答梦晓等朋友:

苏联那个时候的确做了很多让步,但也不能讲是“无条件”的,因为苏方那样做也是完全符合苏联自身利益的,这次苏中交涉的结局,虽然不算完美,但是不得不承认是苏中双方的共同胜利。

我以为,这次外交的成功,最主要的是由于双方不同程度的受到国际形势的影响。这个时候,反法西斯阵营基本完成使命,最为紧迫的就是以苏联为首的民主反帝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的对立。这种对立在意识形态上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美英的同盟则给苏联施加了巨大的压力,而苏联除了欧洲的小国盟友(实力上)外,几乎找不出强有力的朋友,这就决定了中国必然是苏联最重要的争取对象,同时中国展示的实力也值得苏联做出部分利益的牺牲。

中国则由于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天然的苏联就应该是自己的盟友,老大哥。在建国前,中国就确定了外交的方针的大方向,就是很多人提到的“一边倒”方针。这个方针不是某个人主观作出的,而是客观形势决定的。在两个阵营里面,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自然应当归属于社会主义阵营,而苏联历史长,实力强,当领头羊没有什么说不过去的。张治中曾经提出走中间路线的建议,但是中央认为那是行不通的,两边是一种尖锐冲突的关系,难以调和,是“非此即彼”的。更何况,美国插手了国共内战,英国则仍然占有香港,两国大体上还是敌视新中国的,所以持革命观点的新中国难以走中间路线,更别提倒向美英一方了。

中苏是最重要的盟友是大前提,而在实际操作中,中方也不是没有让步。对苏方来说,最实在的莫过于中国承认蒙古的独立地位。蒙古不仅在实质上,而且在法理上都已经是个独立的国家,这在二战后独立运动风起云涌的大环境下是个常见的案例。中国即便是过得了苏联这一关也过不了蒙古那一关,所以我认为当时的选择也是合情合理的,当然,感情上我还是很遗憾,盼望着将来咱们也来个大国沙文主义,强行收回蒙古。对于这个让步,苏联在高兴不过了。其他的问题,考虑到中国正在和将要对苏联产生的积极影响和帮助,苏联作出重大让步就不难理解了。

具体到条约的细节,可以说是中方的让步,也可以说是中方的请求。旅顺口的驻军我已经说过,是为了借助苏联海军的力量来防止日本的反扑;大连的问题基本上由我们把握,苏方不参与;在限期内归还中长铁路以及大连,旅顺的所有苏方控制的设备,财产。这里面一定限期内的苏联继续驻军和使用中国的港口,铁路等等目的是很明确的,就是为了防备国际上敌人的反扑,这不是杞人忧天,当时的政治气候不由不令人感到第三次世纪大战是很有可能一触即发的。而不久之后的朝鲜战争和越战等等局部战争也证明了那种担心的现实性。这些战争中中国人的表现同样也证明了苏联人暂时的利益损失换来的是长远的安全。所以,我觉得可以下个明确的结论,那就是中苏的外交对双方来说都是空前的成功,都是胜利者。

最后再重申一下在签订条约时主动和被动的区别。主权一词,顾名思义,即国家对内高于一切和对外保卫独立自主的固有权力。主动则表明一个国家是根据自己需要来决定外交事务的,反之则代表你这个国家丧失了自由抉择的权利,意味着处处事事都依从别国,跟着别国的指挥棒转,是附属国的代名词。有时候表面上的结果似乎一样,内里却是主权的区别,是否反映国家利益的区别。举个例子,鸦片战争时,西方列强轰开中国大门获得通商权利似乎和我们今天主动开放的政策结果上是出奇一致的,但这能表明现在中国和当年清政府一般是丧权辱国呢?显然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基于平等上的主动代表了主权,这和被强加的被动是完全对立的两个方面,这也就是当年共产党政府和国民党政府的本质不同。

答石头哥:

的确还是粗糙了点。关于中英关系,要说正式建交,那还要算是1972年的互派大使,1954年互派外交代办只能说是半建交。不过早在新中国成立时,英方就承认了新政权,同时还派人来谈判建交的事情,虽然没成功。由于这个因素,很多资料都讲英国是唯一的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西方国家。我想这种说法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作为反华势力的领头国之一,英国能承认新政权对于新中国来说本身就是一个重大胜利。

答海天:

毛泽东的话应该是那个时候讲的,见《毛泽东会见苏联驻华大使契尔沃年科时的谈话记录》(1963年2月23日),不过我找不到原文。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