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我来说说我在西藏工作的经历吧(4)谢绝转载 -- 潘俊卿
好歹待了这么多年。纠正几个可能的误会。
1。北京城是不是TG开始拆的。不是。事实上从民国起就已经开始拆了,拆城并非自1952年起。最明白的例子,也可能是不熟悉北京城的TX最意外的,就是现在建国门和复兴门。实际上这两个城门是日本人拆出来的。当时日本人叫启明门和长安门。北京城光复时国民政府改名叫建国门和复兴门的,这两个名字并非TG起的。就这个问题我问过不少北京人,发现知道的十中无一(不包括老萨这样的,呵呵)
那么当初这两个门怎么弄出来的?就是拆城墙拆出来的。
其它还有比如,和平门,其实也不是TG拆的,而是冯玉祥的部队拆出来的。新华门,是袁大头弄出来的(当然这里内城外城不一样,不能混为一谈)。
那么这几十年几任管事儿的(军阀,日本人,国民政府,TG)怎么不约而同的要拆?我想各位应该思考一下的,而不是上来就骂。
客观上说,这个城墙,对于交通而言,确实不便。
2。关于梁先生的方案为何未通过。
这个原因比较复杂,很多人觉得TG土老冒,不懂得文物的价值。其实没那么简单。要知道梁、林夫妇属于建国时TG最重视的人才之列。林徽因承担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八宝山革命公墓的设计,最重要的是林设计了现在的国徽。这些工作里多数都有梁的配合(部分说法甚至认为纪念碑和公墓实际上是梁设计的,这个不算主流提法)。单就这些功劳,TG也不可能轻视梁的意见。
事实上直到现在,梁的方案在北京城市规划设计中仍然是重要指导依据。新的政务中心(也就是市政府啦)已经规划从正义路迁出,放在石景山区。这个其实就是相当程度上复活梁陈方案了。
那么回过头来看,为什么当时无法使用梁陈方案呢?这里有几个因素:
A。经济问题。
梁陈方案要求在五棵松再造新城。这个不考虑经济因素无疑是最佳方案。
新城土建的成本并不大,但相关的下水、上水、电力、燃气、道路等等都要新建,而这部分的成本比土建成本高多了。
那么当时TG面临的情况是什么样的呢?建国后,单是这部分新增加人口在不到五年内新增了200万以上[我现在在出差路上,这个数字没查证过,但量级不会错],包括了大军进城,干部安置等等,绝对不是自然人口增长可比的。北京又不比南方,冬天住临时板屋是抗不过去的。所以考虑到时间因素和经济因素,梁陈的方案再好,也不现实了。
B。建国初城建规划的无序性。
有一点可能又让大家吃惊的是。
进城之初,百废待兴,实际上并无人管各机关怎么安置。那么办法是什么呢。说起来不好听,这事跟满人跑马圈地一样,也是各机关自己占到哪里算哪里。中央选择了中南海后,各部委就自己在北京城自己找地儿,完全没有规划。谁手快就是谁的。
北京市规划设计院应该是1955年左右建立的,当时建院后第一项工作就是同各机关确认属地,划清界限。可想而知这样无规律的占地,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
事实上各机关都考虑方便(离海里近嘛),结果基本上都处于现在二环路内外了(废话,谁有那么高风格自愿去昌平办公)。各机关的子子孙孙(包括相关企业)也都这样无序的发展起来了。
可见北京城现在的交流流量,白天进城难,晚上出城难,从五十年代就打下了底子了。
从当时民众的角度来看,其实大多数人还是觉得这城墙确实很碍事,毕竟当时经济发展水平在那里摆着呐。所以拆城,不象某些人文章里说的,说因为影响国庆游行,而确实是当时不少群众心里的想法。要知道TG当年攻城时,还是请教过梁思诚说从哪个门攻对北京城损害最小,而梁当时也是给出了方案的。TG要是只是因为国庆,断不至于就动了拆城的念头的。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拐啦,拐啦。安静,安静。听楼主讲拉萨那嘎达的事。 readerg 字0 2009-09-24 19:36:01
🙂最近没心情写故事 潘俊卿 字0 2009-09-25 05:44:05
🙂静听楼主讲故事,同样叹息北京 千帆过 字0 2009-09-24 19:47:18
🙂我来客观的说下北京城
🙂说到底是没钱 1 bqsc 字907 2009-12-13 19:16:04
🙂已经拆光了,不会过了十几年,又想把它重新盖起来吧? 步亭先生 字51 2009-12-11 21:24:18
🙂其实是一个历史问题 有熊氏新郑 字263 2009-10-01 09:52:57
🙂拆一点和全面毁坏拆掉是不同性质的 右手抓饭 字72 2009-09-24 14: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