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文革时期的经济发展数字简评 -- 不远攸高

共:💬128 🌺93 🌵17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提供那个新闻只是商榷,

新闻里说的很清楚,是要把“把几十年的历史欠账补起来”。我不懂水利设施的建设管理过程,但是“仅有的2700多座小水库有1400多座都是病险水库,造成有水不能蓄”绝不会是一个正常情况。

至于你说的“周期性”、“一个项目管20年”我不知道跟这个话题有什么关系。一个项目管20年的意思就是建好后20年不再维护,自生自灭?!

60-70年代农业水利建设高峰期,近10-20年主要就是修修补补,挖挖潜力。

你也承认应该修修补补,但是新闻理说得很明白,就是这个修修补补没有做到。新闻的焦点不是说有没有建新水库,而是已有的水库也缺乏维护。

北京的例子我不清楚,有了解的大拿可以在这里说说。

重庆市并非个案。黑龙江、广西、河南、安徽等地都有类似问题。

政协委员指出:大旱暴露农田水利建设欠账太多

【http://www.sczx.gov.cn 】 【 2009-02-12 11:32 】 【来源: 中国政协新闻网 】

  农田龟裂,水库干涸,麦苗枯成了“杂草”。北方冬麦区的严重干旱让人们再度领略到天灾下的无奈。“造成我国北方冬麦区大面积罕见旱情的主要原因当然是气候问题,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也暴露出我国农业水利投入不足,建设欠账太多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院长谢德体认为,天灾必在一定程度上伴随着“人祸”。

  谢德体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多年来投入上的太多欠账与制度上的缺失,使得我国许多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此外农业耕作技术和管理上的落后粗放也使得我们面对大旱显得更加无力。“我们看到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近几年,国家在这方面的投资力度越来越大,但是总的来看,历史欠账太多!”据记者了解,我国的水利工程,特别是农田水利工程,多数修建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有统计表明,大型灌区主要建筑物有40%左右需要维修,中小灌区大概有50%左右需要维修。而水利部门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18.5亿亩耕地,有灌溉条件的只有8.3亿多亩,其他55%的耕地完全靠天吃饭;而水浇地中大部分灌溉标准不高,灌溉设施老化失修严重,真正旱涝保收的只有2亿多亩。

  谢德体说,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农田水利建设对农业经济增长起到重要作用,主要是从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视农田水利建设,公社体制又客观上起到了维护作用。“不能否认的是,实行包产到户后,随着农村管理方式的改变,过去集体经济时代的一些好传统、好做法被丢掉了。”谢德体说,“两工”制度取消后,农村便很难再组织劳动力对农田水利设施进行整修,而单打独斗的农民也根本无力承担。“此外,种粮收益低导致很多农民将庄稼视为副业。农民不愿意进行水利投资,也难以投资”。他认为,从长远来看,实现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才有可能解决问题。

  谢德体说,在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吃老本、欠新账的现状严重制约着“三高”农业的发展和现代农业建设的推进。他认为,加大对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仍是首要问题。建议建立国家公共财政对修复和完善农村水利设施的投入机制,制定相关政策,增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对农村水利设施建设投入,拓宽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的多元化投资渠道,逐步形成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和维护的长效投入机制。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