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文摘】【荐史文恭看】傅作义政治转型过程中的双重性 -- longyun

共:💬73 🌺17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你开的玩笑在哪儿啊?

找了半天

其实我转文章对于傅这个人倒是没太多兴趣,但凡政权交替时期这样首鼠两端的多了去了,历史上把戏玩得比他好的也很多吧。觉得傅的资质当一方诸侯的话应该算是不错了,争雄天下就差些

很多时候到底是英雄造时势还是时势造英雄呢?

虽然运气也是实力的一部分,但是有些人确实强得能把别人的运气都打破,比如李世民

至于毛、蒋又能到那种级别呢?

我想推荐史兄看这个文章的原因是写历史杂文的方法论的问题

“傅作义所以数面讨好,对毛和蒋说两套话,说到底就是为自己可能的再起,留出足够的余地。而傅所以还有再起的打算,实际上就是对中共的政权能否稳固还存有疑虑。 ”

从侧面,用某个人物来串起事件,或者用某个事件来串起人物,这个你在写王耀武、尉迟敬德和写庐山会议的时候分别用过了,从另外的角度来解读历史,也是很多历史杂文经常用到的方法

“傅作义生于乱世,从一个小派别绥军起家,最后成为国民党一个战略集团的首领。在尔虞我诈的仕途升迁过程中,他看到过太多的群雄起消、世事轮回,他正是以这些旧式军人的世俗经验,来应对国共这一回权力互换的。于是,便发生了两个傅作义这种看似匪夷所思、实则可以梳理的现象。”

对于人物做出某样选择的背后思想的成因,在庐山系列里面分析的还可以,其他的地方好像不是重点。其实历史人物已经都有很多书来分析他们的性格了,但是人的成长和改变从来都不是一个断裂的过程,而是循序渐进的积累;不过人在某个时间点或者某件事做决定的时候,又往往都是有很多突发的因素影响的。历史是有拐点的。

当然,哪些是历史人物,乱写是要挨骂的。

实际上只要你写了就是要挨骂的。

“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就解决国民党残余势力提出天津、北平、绥远三个方式,这三个方式的直接对象都是傅作义。显然,无论形式还是性质,三者之间都存在着深刻的区别,其本身并不相通。然而有趣的是,傅作义却将看似不相通的三个方式贯通起来,一一领教。此举在解放战争全部过程中,傅作义之外,绝无仅有。从这个意义上讲,傅之反正过程,创造了一个甚为罕见的殊途同归的范例。”

那么你从一个方面分析了某个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时候,能够从多方面对比,就更好了。历史没有假如,但是历史曾经有假如。

“本文关于傅作义双重性的研究,并不涉及傅之功过。这个特殊的政治群体的存在与表现,其学术意义在于,它体现了历史的多样性的存在与表现,并且使之更为具体,更为生动。”

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所以史MM对于卸妆这种闺房里面的技术应该很才对熟练啊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