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狼来了”的背后 (上) -- cobalt
读过晨老大的文章,有点感言,我觉得,日向级将是日本战后建造的第一批级航空母舰,这只是时间和如何操作的问题。因为历史是明镜,今天的所见更可以预示未来。
- 历史上的“日向”和“伊势” -
现在日舰的名称都有些渊源,如“金刚”、“榛名”,“伊势”也不例外,事实上,“日向”级的首舰“日向”和它本来几十年前就是一家。
这就是当年的"伊势"(Ise),此照片拍于它的第一次改装前。
伊势级战列舰本是扶桑级战列舰的改进型,于1915年开始建造,原本计划是扶桑级战列舰的三、四号舰,但因为种种原因,“伊势”直到1917年底才完工,它的主要武备是356mm/45倍口径双联装主炮六座,不可谓武备不强大,但美中不足,它就真像当初小日本一样,腿短,跑得比较慢,竣工试航却只有区区23节,后来1930年改装后也只达到了25节多一点,这和后来联合舰队的新贵比起来,它真是没落的贵族了。因此,“伊势”很长时间处于一个替补的位置上,即使在中途岛这样的大战役,它也只是外围放哨打更的角色。
1930年改装以后的“伊势”
中途岛的惨败是鬼子始料不及的,为了弥补日航母力量的不足,为了多快好省,鬼子开始打起了改造的主意,原本的故事里本没“伊势”,但命运使然,它的亲兄热弟“日向”舰的一炮塔的炸膛的一声响,让鬼子们注意到了这一对。稍等一下,“日向”?对,没错,如假包换的“日向”!它是伊势级战列舰的老二,于1918年完工。
于是,一种新舰出现,它既有战列舰的火力,又有航母载机的能力,后被称为“战列航空舰”或“航空战舰”(Battleship-carrior),怎么听上去像个来自多少世纪以后星球大战的角色。
改装以后的侧视俯视示意线图
从1942年12月开始,伊势级战列舰开始改装,这个“原本”的故事其实还没完,因为原计划,伊势两兄弟应该彻底改装成航空母舰,但战局不让这样工程可以晴天白日地悠悠干完,所以,“伊势”和“日向”经历它们最后一次计划外的改装,只拆除舰体后部的两座主炮塔,在原处开始搭建飞行甲板和机库,整个飞行甲板长度只有70米,飞机通过飞行甲板前端两舷的弹射器起飞。而这么短的距离,飞机不可能降落回收的。
机库长度40米,可容纳9架飞机,飞行甲板后部安装一部升降机与机库相连。拆除的主炮塔弹药库分别用来储存航空用弹药与燃料。加上甲板上可以放置的13架,共载机22架,计划载爱知的E16A“瑞云”水上战斗机和海军第一技术厂的D4Y2“彗星”俯冲轰炸机(彗星这个型号第一次试飞竟然拖到1945年)。
“瑞云”
“彗星”(D4Y2)
除去飞机,伊势舰强化防空火力,在后甲板布满了防空火炮:1937年后装双联装127毫米高射炮4座,双联装25毫米高射炮10座;1943年把原140毫米副炮全拆光,换成了16门双联装127毫米高射炮和57门三联装25毫米高射炮;到了1944年就是拼命加,25毫米高射炮竟载了104门,这还嫌不够火,捎带了6座30管120毫米口径防空火箭。
至此,伊势和日向最终长成了一个既有着锋利巨齿又身上布满百根利刺的怪物,看起来好像很吓人,看起来似乎很强大,可惜,用起来蛮不是那么回事。首先因为飞行甲板的短缺,飞机起飞后不能正常降落,必须降落到附近水面上回收,象瑞云还好些,而彗星这样的,即使阿弥陀佛地回来了也只能喊着“班宰”跳海呜呼了,而且,飞机起飞也受到舰体结构的影响,高大的烟囱排烟根本就是让飞机一起飞就进入云里雾里,更不用说后主炮的射击和飞机作业的冲突了。反正,以为可以一人干几人的活,结果是一样活也干不好,整个一个鼯鼠。这几合一的东西终归没有专一功能的物件用的舒心。
日本鬼子还是很明白,即使这两“航母”进了航空编队,却一架飞机也没带参加了有名“莱特湾大战”,虽然本队队友死伤累累,这两位却凭着那身刺得以幸免,后来两位就当起了运输队长的差,直到最后一刻,油没了只好当炮台用,最后在空袭中坐沉在吴港内。
坐沉后的“伊势”
从战列舰到战列航空舰,“伊势”和“日向”见证了海战由大舰巨炮向海空联合的历史,它们也尝试了巨炮和舰载机的结合。历史是面好镜子,当今天,日本把这两个舰名重新给予了所谓的DDH(直升机驱逐舰)的时候,不能不让我感到阴魂开始复活,航母和大舰的野心,其实一刻没有远离这个今天看似温良的国家。
(喝口水先...)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原创】“狼来了”的背后 (上)
🙂加点关于命名问题的想法 4 小木 字1402 2009-09-17 11:05:04
🙂挑个错 Parsifa 字455 2009-09-16 05:25:33
🙂【原创】“狼来了”的背后 (中) 18 cobalt 字4134 2009-09-16 05:08:50
🙂鬼子为啥爱用老舰的名字命名新舰呢? 小河流水 字86 2009-09-16 19:33:35
🙂也不是所有老舰都有资格的 银色奥斯卡 字290 2009-09-18 15:5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