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南都萨苏王外马甲戈叔亚专题:战争史发烧友:打捞历史真实碎 -- 不惜

共:💬20 🌺137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南都萨苏王外马甲戈叔亚专题:战争史发烧友:打捞历史真实碎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中国远征军部队划帆布舟渡越怒江向日军反攻。照片为美军记者拍摄,日期为1944年5月29日。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卫立煌在松山前线。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1935年,被我抗日武装颠覆的日“国际”列车,车体可辨“石川岛”字样。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在滇西战场的远征军是地地道道的“草鞋兵”,美军仅仅改善了远征军武器装备,并未配发美式服装。中国远征军第71军军长钟彬拍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余戈在松山大垭口邂逅戈叔亚。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一位少年远征军战士。美军记者写道:“远征军中有的士兵只有十四岁,超过二十五岁的极少。”

随着近期《尊严不是无代价的》、《父亲的战场》、《战场上的蒲公英》、《1944:松山战役笔记》等有关抗战史的一些书陆续出版,萨苏、章东磐、王外马甲、余戈等一批战史发烧友、草根作者纷纷浮出水面,“发烧型战史写作”渐成气候。他们关注战争的细节、个人的命运,甚至为战史研究填补了大量的史料,以学院派所罕见的“田野调查”方式探究那场70年前的战争。在学者看来,他们的出现更重要的意义是:勾连学术与大众,让更多普通人接近真相。

1

发烧友发现了那些被湮灭的历史

战争让他们把孩子献出来了

9月8日,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的拍摄现场。窦文涛、查建英和一个叫萨苏的作家对聊中国抗战史。

在谈到中国军队以七倍伤亡全歼日军的“松山战役”时,萨苏突然“失态”。他讲从日方的老兵回忆录中发现一个细节:当时的中国远征军中有大量12岁、13岁甚至八九岁的少年兵。这些孩子被打死时身上背着所有的口粮,因为他们小时候饿肚子饿怕了。

演播室的背景屏幕上出现几张美军当年拍摄的老照片:瘦弱单薄的中国少年兵扬着稚气的笑脸。“1944年松山大战的时候,实际上中国控制的国土已经缩到很小,没有兵源了。怎么办呢?只好把我们最后的孩子献出来。”

工程师萨苏说到这些,当场哽咽变声,流下泪来。旁边的窦文涛和查建英也有些控制不住感情。

无独有偶,在刚出版的余戈的《1944:松山战役笔记》和章东磐的《父亲的战场》中都引用日本老兵的记述写了这样一件事:当日军的炮火密集打向冲锋的中国军队时,中国军人像退潮一样溃散躲藏。枪声平静下来,双方才发现,一个不知所措的中国少年兵被孤零零落在战场中央,因为可供退却的坡地太陡峭了,他下不去。近在咫尺的日本军人向他招手,吓坏了的少年兵没有选择地走过去,被一把锋利的刺刀洞穿了胸膛。

章东磐在书中用一种感情色彩强烈的语言咒骂:“让那么稚嫩的少年走上战场,是那个时代每一个自称男人的中国人的耻辱”。

犹豫了三天后,萨苏将聊天的视频和文字贴到自己博客。他解释“将近不惑,仍然不能自已,是一件令人惭愧的事情。”

少年兵的战争细节在网友当中引发震动,许多人质疑少年兵出现的原因。一位网友在萨苏的博客中留言:“微观历史揭示的一些东西应该让我们对自己的文化有更深刻的反省。那么小的孩子为什么可以上战场,我们是否当他们是人?”

余戈表示,“发烧友”式的新型战史写作最大的特点,就是关注一个个战史细节问题,逼近史实。“大众对这些细节非常感兴趣,但那些在大学、研究机构的专业‘治史’者,却未必认为重要。”

萨苏:在日本佛寺发现新证据

9月,日本小城伊丹。IT工程师、39岁的北京人弓云晚上9点多回到家中,先陪妻子和女儿,11点钟女儿睡觉了,弓云打开电脑,开始他每天的“业余工作”。

他就是网上名气很大的“萨苏”,每天在“西西河中文社区”和博客里更新一篇接近两千字的文章,绝大部分是抗战主题,附带他收藏的珍贵历史图片。为此他每天至少要花两三个小时,凌晨一两点才入睡。周末则到旧书肆、资料馆和日本老兵那里搜寻史料。

萨苏最早开始钻研抗战史,是1999年到日本工作之后。一天他到某个佛寺,偶然看到一个日军步兵少佐的墓碑。碑文说明,这个叫福井义的军官1933年战死在齐齐哈尔附近。

东北军不是一枪没放就丢掉了东三省么?为什么这个日军少佐会“战死”在齐齐哈尔呢?疑惑促使萨苏去资料馆寻找答案,从而发现了不为人知的马占山将军当年在黑龙江顽强抗日的历史。

萨苏也发现,日本保存了侵华战争的大量资料,包括老兵回忆录、战时日记、照片甚至实物,其丰富和详细程度远远超过国内。通过日方史料,萨苏挖掘出许多中国史料未载而被淹没的史实:如日军王牌飞行员,号称“陆航之花”的岩桥让三,就是被中方击毙于西安之战。

戈叔亚:在腾冲偶遇国殇墓园

几乎每个民间研究抗战的人,都有这样一段“意外遭遇历史”的经历。著名的滇缅抗战史民间研究者戈叔亚1984年大学毕业后下海经商,在腾冲第一次偶遇国殇墓园。

商人戈叔亚无意中闯入腾冲党校的大门,发现里面是被捣毁的中国远征军墓园。经过“文革”,整齐的烈士墓碑全被砸折,园中一片破败。“最受刺激的是,我曾经在腾冲当过兵,在大学读历史系还选修抗战史,居然丝毫不知道在云南曾经有这样一场战争。”

回到昆明后,戈叔亚穿梭在大小图书馆之间,希望能够找到有关云南在抗日战争期间的一些史料,结果却一无所获。上世纪80年代关于这段历史的史料记载几乎为零,唯一的途径只有腾冲当地的老乡和老兵的口述。“我问当地人,他们说上级不让讲,只敢给我偷偷摸摸地说。听他们讲之后,我就觉得这场战争太大了,不该被淹没。”从此戈叔亚骑上他的摩托车,丢下生意,成天奔波在寻访老兵和史料的路上,成了打开滇西抗战研究大门的第一人。而他至今还是个民间研究者。

身为军事杂志编辑的余戈对战史“发烧”则是从收藏开始。他的首件藏品是一把日军三八式步枪刺刀。此后,日军的钢盔、水壶、望远镜、照相机、军刀、各色手雷、“千人针”等等逐渐塞满了一屋子,还有更具历史价值的抗战日军文件,包括作战地图、老照片、士兵家信、典范令、手绘情报。“每天直接与这些器物打交道,你关注的战争也会变得具体而细微,远离宏大叙事。”

(不惜注:土鳖扛铁牛,下面附报纸链接,南方 都市报做了两个整版,采访的田志凌MM本来说去签售现场的可是没来得及,没想到后来给予我这么大的惊喜,一上来就两个整版(后面的编辑不晓得是谁,估计是王来雨呵呵,问出来了,是文化中国的侯虹斌,也是女生。云南信息报是南都的子报,压缩了一下,做了一个版,这个版的编辑黄绚在诸多媒体里和我关系最好,也是有英气的女生,哪天引她下来来谈远征军和滇军)

南方都市报链接:

http://gcontent.nddaily.com/3/32/3323fe11e9595c09/Blog/d7a/3ae128.html

云南信息报链接:

http://www.ynxxb.com/content/2009-9/20/N89784973603.aspx

通宝推:故园湾里,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