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评论】说说科学家的效忠问题 -- 任爱杰

共:💬73 🌺33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这里是西西河吗?

这篇文章的结论我同意,即国共内战时是共产党更得民心,也更得知识分子心。此心对错我们另外再论。

不过论证过程太不严谨了。作为论证主体的知识分子不外逃那段,看了让我无话可说。一定要说,也只好说,作者真是心地善良,看世界一片纯洁啊。

至于前面的引用历史,就让我更觉得奇怪了。这里不是西西河吗?不是众多历史爱好者聚集的地方吗?怎么会有人写出如此多硬伤的东西来呢?

“曹操最后以收揽了众多的人才而战胜了袁绍。”还是因为曹操能使用人才而战胜袁绍?作者自己也说,“袁绍虽然号称礼贤下士,也有一大批谋臣,却似乎没有什么大用。”从这里只能推出袁绍的HR做得不好,有人而不会用,怎么能推出人才都去曹操那里而不去袁绍那里呢?

“刘邦手下帮他打天下的那些人例如张良、韩信、陈平原来都是项羽阵营里的人。到了后来全都跑到刘邦那边。刘邦就靠了他们才打败了项羽。”刘邦手下最主要的三杰,只有韩信是来自项羽阵营,萧何是他的乡里,张良的效忠对象是韩国,和项羽根本没有关系。当然,确实有很多人弃项归刘,如英布彭越,不过他们是因为刘邦的“政策在当时是符合老百姓的利益的,是有利于统一天下结束战乱的”,还是因为他们发现跟着项羽不如跟刘邦来得爽?看来项羽组织他们观看过国产大片《英雄》,使他们提高了认识。

中国历史看多了,就会发现,中国历史远不是玫瑰色的,而是血腥的红色。那些历史人物远不是中学课本上那面目鲜明的角色,而是极为复杂的有血有肉的人。历史进程更不是像我们后人看来那么一目了然,而是充满了偶然性。

玫瑰色是美丽的,象作者的这段话:“换句话说,只有实现了和平,实现了统一,才有可能实行各种建设。这不是烧多少分钟水的问题。而是把鼎沸的中原从火炉上拿开的问题。刘邦、曹操都是有能力釜底抽薪的人物。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对手当然就显得差了一节。他们自然就得到了人心。”

只可惜它不是事实。诸葛亮给刘备劝进时说:“昔吴汉、耿掩等初劝世祖即帝位,世祖辞让,前后数四,耿纯进言曰:‘天下英雄喁喁,冀有所望。如不从议者,士大夫各归求主,无为从公也。’世祖感纯言深至,遂然诺之。今曹氏篡汉,天下无主,大王刘氏苗族,绍世而起,今即帝位,乃其宜也。士大夫随大王久勤苦者,亦欲望尺寸之功如纯言耳。”当然,您可以说,当时的贪图富贵之辈都去了刘备那里,立志于统一天下、谋求和平的人都去了曹操那里,所以最后魏灭了蜀,后来又有更致力于和平的司马氏,出来吸引到了更多愿意为解百姓于倒悬而奋斗的人才,最终统一了中国。(当然,嵇康是乱党,贾充是理想主义者。)

我的看法很简单,那就是,在古代,人才的流动,绝大部分是看他们是否能得到荣华富贵。这很不漂亮,也对我们的祖先很不敬。可我们必须摆脱中学生式的思维方式。

至于您为什么最后又得了一个正确的结论,那是因为古代人才的流动和国共内战时的知识分子认同根本不可比。不要忘了,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根本没有现代意义的民族主义。共产主义可以富国强兵的想法是非常迷人的,共产主义的理论也是非常震撼人心的。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