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从“史文恭”谈起,(1) -- 史文恭

共:💬93 🌺46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从“史文恭”谈起,(2)

说起那个黄埔一期和黄埔四期的故事,可能大家都知道,就是解放战争后期,南线大追击中,黄埔四期的林彪元帅和黄埔一期的陈赓大将之间的小摩擦。这个小摩擦后来因为林总死在了外蒙古而被故意渲染了。具体的说法就是在南线追歼白崇禧集团时,林总曾发电报给陈大将,要求陈大将把麾下四兵团的几个师的电报通讯和四野总部建立起来,便于林总直接指挥四兵团各个师,陈大将用各师通讯机器不完善为由婉拒了。-----当然,这个理由是站不住脚的,淮海大战的时候,刘邓的总前委就是用陈赓大将的四纵通讯机器,----陈大将一直非常注意部队的电讯,这方面的工作,他做到很好。

据此,后来有些文章就把这件事儿渲染成林总喜欢揽权,------直接指挥到师,不就是把军长,兵团司令架空了?----其实不然。

要理解这个事儿,需要明晰当时的大环境。即在渡江之后,四野和陈赓的四兵团的主要任务,是围歼白崇禧的重兵集团。----而说起来,这个任务,其实是很艰巨,也很有历史意义的。----因为当时的局面,虽然对国民党和蒋介石而言,已经是大势已去了,但是对李宗仁和白崇禧这两个民国史后期最大的男配角而言,似乎机会到来了。------李白这两位,在民国史上,是很有意思的一对男配角,他们虽然出身于广西这片较为贫瘠的土地,但一直努力拼搏,好几处都在蒋介石后院放火而未遂,最后,好容易在解放军大军南临大江之际,逼蒋下野,让李宗仁当上了“代总统”,以为这是桂系咸鱼翻身的最后机会了,但最终还是一场游戏一场梦,所以,这两位以及桂系势力在民国史上的挣扎,的确是很好玩的一笔。

而在当时支撑李宗仁和白崇禧的梦想的,就是号称‘钢军”的桂系王牌第七军,----请注意啊,这个“钢军”的得名是来自北伐时期,国民党的八支军队,---其中著名的是叶挺独立团所在的四军,号称“铁军”,---后来的‘新四军’就是继承这支铁军原来的威名,------那么,自然大家也就知道,这个号称“钢军”的七军,比起‘铁军’的四军,那个更厉害了。

实际上,抛开抗战八年不说,在内战三年里,“钢军”第七军在华东战场给三野带来极大的麻烦,战绩比起邱清泉的第五军和张灵甫的第七十四师并不逊色,----而且,比起这国民党五大主力而言,钢七军成功地活到了解放军渡江,------并在整个国民党战线风声鹤唳之时,还在青树坪咬了四野一口,-------咬的就是人称‘中国巴顿’的钟伟少将率领的第49军,中了钢军的拖刀计, 在追击敌军时,进了埋伏圈,虽然突围成功,也是损失惨重。顺便说一下,在中了埋伏的146师里面有一个将领后来很有名,他叫赵永夫。

而且,白崇禧集团不仅有这样战斗力强的王牌军,关键的问题在于,此时李宗仁一直要白崇禧把部队拉到海南岛去,需要注意的是,李宗仁此时这个代总统还不是完全没用的,因此,如果白崇禧集团能够得以全身而退,跑到海南岛的话,那么,之后邓华上将的解放海南之战能否在朝鲜战争爆发之前完成,就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猜想了。----而且,假如海南岛被桂系成功守住的话,那之后新中国的战略态势同样很有意思了。

于是,为了这个原因,东哥必须用一个超级大的包围圈来罩白崇禧集团,因此,在白集团的正面是林总的三个兵团的大军,在白集团的侧后,陈大将的四兵团和四野十五兵团正要对白集团进行远程的大包抄。------而这个包抄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

一个是白崇禧不能急于逃跑。

另一个是这个大网要及时收拢。

因此从总体上讲,这个一个很惊心动魄的过程。-------而关键的导演,虽然我们可以说是远在北京的东哥,但具体到整个过程的实施安排,应该还是四野统帅,----林总。

当然,后来的结果我们都知道了,在衡宝战役里,由于两支部队的突出表现,------45军丁盛开国少将率领的135师(就是原来段苏权的四野八纵)突入白集团防线内部,纠缠住了桂系部队主力,而之后在合围过程里,后来朝鲜战争的英雄,徐国夫率领40军119师堵住了钢七军后退的唯一通道,所以四野得以较为完整地把白集团的脊梁骨,第7军和第48军四个主力师(除去一个师部加一个团)给歼灭了。-----此后,白崇禧集团就成了一群被追捕的猎物,麾下名将三兵团司令张淦最后被俘虏的时候是和民国总统黎元洪一样,从床底爬出来的。

那么,话说回来,这和林总的直接指挥有啥关系呢?-----这道理就在,这样大规模的围歼战里,必须有一个各部队之间配合,协调,合成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里,信息的交流是需要时间和工作的,-----各部队之间通过电报,是要有一个收发和密码解读的过程,如果按照一般程序,从兵团到军再到师的话,很容易失去战机,---所以,虽然在武汉,但林总还是站在大地图前仔细地把各个部队编织在一起,----而对于关键位置的部队,比如丁盛的135师,他在确认该师的位置恰好在桂系防线之内时,马上命令,该师暂时归总部直接指挥。----因此,可见林总直接指挥到师(有时候甚至是团)是一个非常英明,有效的措施。

但话说回来,林总要求直接指挥陈赓大将所部师,团时,也的确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他对陈赓所部的部队作风和战斗力并不熟悉,事实上,陈赓所部虽然在编制上是属于二野,但正如周公所言,在内战期间,中央是把它当做一个方面军使用的。而四兵团的战斗力的确强悍,----举个例子,白崇禧在青树坪一战对钟伟的49军玩了拖刀计,并且成功了,但之前他同样对陈大将的四兵团也玩过一次,对象是周希汉的13军,趁着13军渡河(抚河)之际,忽然集结兵力反扑,------以两个多师围攻四兵团主力团110团(原20团)仓猝防守的滩头阵地未遂。悻悻离去。----从这个角度看,对于陈赓这样一个方向的相对独立的“方面军”,在林总对其部队不很熟悉的前提下,似乎“直接指挥”并不一定能发挥他在指挥四野部队时的作用。

所以,就这个“直接指挥”的小问题而言,我们可以说,林总的动机是完全正确的,而且有四野部队的战绩为依据,但具体到陈赓大将的四兵团而言,陈大将的拒绝同样是有事实依据的。-----把这个小问题渲染成当时的林总喜欢揽权是错的。但另一方面,陈赓大将拒绝林总的要求同样是对的。

呵呵,有点绕口吧,-----但这就是“史文恭”的另一方面,很多历史事件是几个方面结合在一起的,所以很有可能发生这样看似对立的双方却都正确的情况。对于一个总体事件而言,并非所有部分的对错都是统一在一个整体之中的。------从这点出发,我们看待一些历史的帖子时,是否既要对这些帖子“过于明确”的结论留一份警惕,又要对那些不经意间随便下结论的作者多一份宽容呢?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