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20) -- 江南水

共:💬76 🌺505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24)

再啰嗦一点《竹书纪年》。

《竹书纪年》是晋朝时期从古墓中挖掘出的史料,种种迹象表明这份史料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史官编纂的,是研究战国时代魏国历史的绝好材料,历代都相当重视他的史料价值,三家注的《史记》就大量引用这份史料。

可惜,那些本来就不完整的竹简,后来也失传了,现在流行的《竹书纪年》,不过是从古人的只言片语中摘录出来,重新编辑的。

吴起离开魏国,来到了楚国,当时楚国的领导人是楚悼王。因为这个时候吴起已经是颇有名气的成名人物了,楚悼王也省略了考察期,直接重用。(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

谈一下这个“相”,大多数人都把他当作名词“丞相”,我认为这并不妥当。“相”固然是个名词,但是在古汉语中他还有动词“帮助、辅佐”的意思。

我的看法是,如果这个“相”出现在某人前,即“相某人”,如果此人不是国君,可以理解为“以某人为丞相”,如果是“某人为相”那就更加一目了然了,他就是丞相。

如果“相”出现在某个诸侯国或某个国君前,应该理解为,帮助这个国家或国君。

在楚国,吴起展现了自己另一方面的才华,政治才华。

通俗说,吴起也在楚国变法了。

战国时代的变法大同小异,以后再慢慢细说。

通过吴起的变法,楚国陡然又焕发了青春,向南向北大力扩张。

我说过,法家是一把刀,是杀死旧体制的刀,旧体制中的得利者不会情愿这个体制就这么被杀死了,他们也拿起了刀。

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去世。

这些人的刀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他们直奔吴起而来。

颇有古惑仔街头火拼的神韵。

楚国不愧是蛮夷之地,愣是把细腻的政治斗争,整成了街头暴力。

看着来势汹汹的人群,吴起知道,楚国就是他的最后一个服务对象了。

面对着不可避免的结局,吴起没有束手待毙,而是飞奔到楚悼王遗体旁。

吴起来到楚悼王遗体旁后,把身体伏在楚悼王的遗体上。

楚国的贵族们被愤怒冲昏了头脑,不管不顾的把如蝗的利箭射向吴起。

吴起固然成了刺猬,可怜的楚悼王,他的遗体也遭受了池鱼之殃。

看到吴起的如此下场,不少人都感慨,变法咋就这么难呢?

一说到变法,人们的脑海中迅速就会出现两大对立的集团,主张变法的改革派和反对变法的保守派。

改革派自然是英雄,失败了的改革者也是悲情英雄,保守派相对应的就成了坏蛋,那些反对变法成功的保守者更是大坏蛋。

如果是写小说或者是剧本这么做无可厚非,没有人物的对立冲突,就没有戏剧性,也就没有了吸引力,但是,事实比小说和影视剧复杂的多。

单纯说个人的好坏,改革者中也有不好的人,吴起的个人品德就很难说好;保守者中也有好人,司马光的个人道德就没有什么可指摘的。

改革派也罢,保守派也罢,他们所斗争的焦点是利益,改革者主张变法是想通过变法来获取利益(或者为公或者为私),保守者反对变法是因为他们要保护拿在自己手中的利益(不一定就是个人私利),跟个人道德没什么关系。

吴起以军事获得荣耀,以政治完成悲剧,给自己的人生画上了一个句号,也给历史留下了一个惊叹号。

当时的楚国应该没人关心成了刺猬的吴起,但是他们不能不管早就躺在那里的楚悼王啊。

等到楚悼王的葬礼举行完毕后,这些追杀吴起的楚国贵族才发现,自己犯了一个多么严重的错误。

楚王的遗体跟他活着的时候一样,都是不可以用来练习射术的,利箭射向他的遗体就等于射向他活着时候的本人,这罪名就不用多说了。

那个时候,箭上都有个人或家族的姓名或标志。

这个也好理解,战场上,利箭如飞蝗一样射向对方,战后打扫战场的时候,你说是你射死的,我说是我射死的,到底是谁射死的,那就看一下尸体上箭的姓名或标志,一目了然,谁也别啰嗦。

循着射中楚悼王遗体上利箭这个线索,楚国一下就处决了七十多个家族,吴起也算为自己出了“半口恶气”,报了“半箭之仇”,毕竟射在他身上的箭,要远远多于射在楚悼王遗体上的箭。

显然,这是吴起临死前就设好的陷阱。

不用自己废话半句,就能够让部分仇人付出血的代价,并且还不需要变成厉鬼,这是我所知道的唯一一例。

吴起虽然很技巧的报复了部分仇人,但他还是失败者。

说他失败并不是说他死的惨烈,而是他死后楚国基本上又恢复了旧时的容颜。

吴起的一番折腾只是给楚国做了一个低级的化妆,随着吴起的惨死,这层脂粉也随之铅华洗尽。

后来的商鞅死得更惨烈,但没人说他是失败者,因为商鞅死后,他的政治依旧活着。

政治家,只要他的政治还活着,他就没有死!

吴起的失败,有人归结于楚国保守势力的强大。

这个结论正确得令人发指,但是看上去总有一点“不是国军太无能,而是共军太狡猾”的味道。

在我看来,吴起固然是败给了楚国强大的保守势力,但是他更是败给了时间,他在楚国的时间太短了,最多七年。

按照《韩非子·和氏》的说法,“吴起教楚悼王以楚国之俗……,悼王行之期年而薨矣,吴起枝解于楚。”,也就是说吴起的改革只在楚国实行了一年。

考虑到《韩非子》不是历史书籍,那时候的诸子在自己的文章中常常很夸张的用词(也是中国特色),这个“期年”应该不是确指,只是为了说明吴起在楚国变法的短暂。

在不到七年的时间内,法家那种急风暴雨式的改革只是让既得利益集团感受到了切肤之痛,而新的利益集团尚未完全得利,甚至尚未形成,这种改革看上去就是一无是处。

吴起死后,旧集团反攻倒算也就名正言顺、理直气壮,吴起变法的失败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同时,不到七年的时间,也不足以让那些受损的旧集团中的人从肉体上消失,这也是吴起遭到大规模围剿的重要原因。

时间,让吴起既保证不了自己的政治成果,也保证不了自己的生命。

如果吴起知道二十几年后,一个叫商鞅的人在秦国大获成功,估计他只能感叹自己没有商鞅的运气。

再看看商鞅,商鞅能够在秦国取得成功,有种种原因,这个以后再说。单纯跟吴起相比,商鞅拥有令吴起垂涎的运气,时间站在他这一边。

商鞅在秦国行政了二十多年,时间保证了商鞅在秦国的巨大成功,也奠定了商鞅的历史地位。

从某种意义上说,时间是政治家的朋友,也是他的敌人。

说一下吴起这个人吧。

从人的角度来说,吴起算不上一个好人,他只是一个过分专注于成功的人,一个“贪”字足以概括他的为人。

从政治的角度来说,吴起称得上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虽然在楚国的变法没有取得辉煌的成功,但是短时间内还是让楚国焕发了青春,后来六国合纵,楚国基本上都是合纵长(盟主),不能说没有吴起的功劳。

从军事的角度来说,一部《吴起兵法》就说明了一切,不用再啰嗦了。

魏武侯乘船在黄河上漂流的时候,大力赞扬黄河天险,把黄河天险当成了魏国的宝贝。而吴起却劝说魏武侯,最大的宝贝是道德,没有道德就没有什么攻不破的天险。

政治人物的政治道德和个人道德竟然可以是截然不同的!

吴起的离去并没有给魏国带来什么不能承受的后果,在吴起离开的日子里,魏国依旧是南征北战,依旧是胜多负少,保持着昂扬的斗志,还是那道亮丽的风景。

在两代优秀领导人的带领下,魏国成为当时诸侯中的弄潮儿,精力充沛,生机勃勃。

一切看上去都那么美,隐约显出了新一代霸主的气象。

然而,魏武侯一个不大不小的漏洞,却泄尽了魏国的无限春光。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