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20) -- 江南水

共:💬76 🌺505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27)

河西地区对魏国固然重要,对秦国也不是可有可无。不能控制河西地区,秦国的都城栎阳就一直暴露在魏国的威胁之下,非但不能东进争霸中原,连生存都要看魏国的脸色,更何况河西地区在几十年前还是秦国的领土呢。

公元前362年,秦国人开始踏踏实实的实施收复故土的计划,第一个目标就是少梁(今陕西韩城市)。

少梁是魏国在河西地区的桥头堡,失去少梁,魏国将丧失河西地区的战略优势,这一战也是魏国输不起的一战。

但是这一战,魏国还是输了,输得还很惨,主将公孙痤和太子都被秦人俘虏了。

魏国自立国以来还没有对哪一个国家连战连败呢,然而这几年却连续被秦国修理,其中固然有秦人骁勇善战的因素,魏惠王初年那次内忧外患也不能说没有帮秦人的忙。

就在魏国上下紧张的看着秦国这只西北狼呲着牙不停撕咬的时候,从西方传来了好消息,秦国领导人秦献公去世了,接班的是他二十来岁的儿子。

魏国上下松了一口气,一个二十来岁的毛头小子纵有天大的能耐,又能翻起多大的浪呢。

外患暂时解除了,那就整理一下内政吧,就在魏惠王要整理内政的时候发现自己少了一个重要的帮手,丞相公叔痤病了。

据钱穆先生考证,公叔痤就是在少梁之战中被秦国俘虏的公孙痤。

严格说来,在春秋战国时代公孙、公子、公叔都不是正式的姓氏,只是说明他跟领导人的关系。

领导人的儿子就是公子,领导人的兄弟也是公子(上一任领导人的儿子嘛),孙子辈以下的就是公孙,长辈那就只好统称公叔了,我还没见过“公祖”呢。

丞相大人的病情很严重,差不多进入生命倒计时了。

普通人到这个程度也该考虑留下遗嘱了,告诉老婆孩子怎样分割自己的财产,顺便把自己的债务债权也转移一下,把自己藏的私房钱也和盘托出。

公叔痤是魏国的丞相,不能只考虑自己的私人遗嘱,还要为国家留下政治遗嘱,算是对老板的最后交代。

公叔丞相(暂时当姓氏用吧)认为他这个政治遗嘱很重要,他要向魏惠王推荐一个人来接替自己的位置,以确保魏国能够继续繁荣昌盛。

这个人就是商鞅,此时他还不是商鞅,而是公孙鞅,是卫国人,跟吴起算是老乡。

看姓氏就知道此人跟卫国国君有血缘关系,卫国的祖先是周武王姬发的兄弟,推本溯源,他应该姓姬,叫姬鞅。

春秋战国时代,那些相当于今天人们姓名的代号极为混乱,这里就取大家都熟悉的代号,从现在起就叫他商鞅。要是为了精确称他姬鞅,估计知道这个称号的全国也没多少人。

前面行文过程中,在国君们还都活着的时候就用他们的谥号,也是因为大家都熟悉这些谥号,理解起来也方便,只有在人物对话的时候用精确称呼。

多说一句,今天的影视剧中经常有这类的镜头,活着的孝庄太后一口一个“我孝庄如何如何”。一看到这里,大家都对编剧们充满了鄙视,我要说,不要埋怨今天的编剧。太史公编写正史也是这么玩儿的,就在魏惠王还没有称王的时候,他老人家在安排对话的时候,魏惠王的手下就一口一个“王如何如何”了。

商鞅学的是法律(刑名之学),在丞相府上谋了个中庶子(大概是秘书之类的吧)的职位。

商鞅在丞相府的工作被丞相公叔痤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公叔丞相也一直在等机会把他推向更加广阔的舞台,魏惠王那里。

可惜,一直等到公叔丞相病得都快不行了,商鞅还只是个丞相府的中庶子。

魏惠王听了丞相的病情报告,知道这次丞相大人怕是差不多了,决定去探视一下这个病中的丞相。

领导人探视不久于人世的大臣,是向这位大臣表示最后的尊重,也可以顺便榨取一下这位大臣的最后价值,听听他对国事的最后意见。

保重身体,安心养病,暂时不用考虑工作之类的废话讲完后,魏惠王终于说出了实质性的一句话:如果你走了,这个国家的事务该交给谁打理?(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

公叔丞相一直在等的也是这句话,此时不说更待何时,丞相大人说出了自己的接班人:我的中庶子公孙鞅虽然年轻,但是个奇才,希望您能够把国家大事交给他。(痤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

看到丞相大人一脸郑重其事的样子,魏惠王以为他会给自己留下什么重要的最后法宝,没想到竟然是推荐一个年轻人,而且还让这个年轻人来操持国家大事,魏惠王不觉哑然失笑。

该问的都问了,该说的也都说了,魏惠王再呆下去也没什么意思了。

就在魏惠王要离开的时候,公叔丞相把身边的人全部撵走,为魏惠王尽了最后的义务:如果您不想用公孙鞅,那么就一定要杀了他,不能让他离开魏国。(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魏惠王不明白丞相为什么这么看重这个年轻人,为了安慰这个不久于人世的丞相,只好假装听从了他的建议。

魏惠王走后,丞相大人赶紧把商鞅找来:刚才魏侯(此时还没有称王)问我关于接班人的问题,我向他推荐了你,看他的表情,就知道不会用你。我又劝他,不用你,就杀了你,这个他答应了。你快走吧,一会儿就来抓你了。

商鞅并没有惊慌失措,而是淡淡的回应了一句:魏侯既然不听你的话重用我,又怎么会听你的话杀我呢。

谁说中国人不讲逻辑,商鞅的这个答复就有极强的逻辑性嘛,虽然他不一定知道同时代的西方已经诞生了逻辑学的鼻祖,苏格拉底。

用苏格拉底的三段论来分析一下商鞅的推理过程,这是两个过程。

先看第一个,这是一个反推过程。

正常情况下应该是这样的:

大前提:魏惠王对公叔丞相言听计从;

小前提:公叔丞相建议重用商鞅;

结论:魏惠王重用商鞅。

然而,魏惠王给出的结论是,不用商鞅。

结论不对,那就是前提出了问题。商鞅不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也不会怀疑公叔丞相的眼光,所以小前提没问题,那就是大前提有毛病,魏惠王不把公叔丞相的话当回事儿。

接下来是一个正面推理过程:

大前提:魏惠王不尿公叔丞相的建议;

小前提:公叔丞相建议杀掉商鞅;

结论:商鞅将安然无恙。

公叔丞相在没有整明白大前提的情况下,就向魏惠王提出了那么两个天壤之别的建议,实在是高估了自己在魏惠王心目中的分量。

虽然对自己定位有点不准确,但是公叔丞相的拳拳之心还是值得肯定的,无论是对公还是对私,丞相大人都是一片赤诚。

公叔丞相这种先公后私的做法符合中国的传统文化,不是简单的滑头,他这么做,对公私两方面都是一个交代,剩下的就看这两方怎么做了。

搞笑的是,双方都没有听从公叔丞相的遗言,商鞅没有听他的离开魏国,魏惠王也没有听他的重用商鞅,更没有杀掉商鞅。

魏惠王非但没有听公叔丞相的,而且还嘲弄了一下这位丞相:丞相真是病得不轻,竟然让我把国事交给公孙鞅,太搞笑了!(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公孙鞅也,岂不悖哉!

商鞅知道,在魏惠王的心中,自己不但不足以重用,甚至都不足以让他下杀手。

蔑视,赤裸裸的蔑视。

必须让他为这份蔑视付出不可承受的代价!

商鞅没有等多长时间,不远的西方就向他发出了召唤,他的舞台就在那里,在那里他将书写一篇自己的历史,一篇带着鲜血的辉煌历史。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