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诸葛亮为何急于入川 -- 温相
发生在公元222年的吴蜀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非常重要的一场战役,如果说赤壁之战初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那么,夷陵之战就是完全确立了这种局面的形成。而且,从夷陵之战引发的对诸葛亮的《隆中对》的认识问题也不容忽视,本文试图通过个人
的一点粗陋的见解为这方面的话题抛砖引玉。
1.诸葛亮为何急于入川
网上对这点争论颇多,那么,我们就来看一下,谁比较适合镇守荆州,或者说谁应该来镇守荆州。
刘备入川之前留下诸葛亮、关羽、张飞以及留营司马赵云一起镇守荆州各处,和法正、庞统、刘封等人一起进军益州。在攻打雒城时庞统战死,这时,刘备调诸葛亮、张飞等人入川。值得注意的是,近来三国史学者认为到底值得不值得调诸葛亮入川,而且,关于诸葛入川的深刻背景早在王夫之的时候就已经有了类似的质疑。
我们知道,刘备进川后最艰苦的一战就是雒城之战,大约一年的时间,损失也比较大,折了副军中郎将庞统。不过,即使是这样,刘备仍然能够兵围成都,说明刘备那时候已经是羽翼已就。再有,诸葛亮并没有像《演义》中说的那样直接参与雒之战的,相反,到建安十九年(214年)当刘备围困成都时,诸葛亮才会同张飞等人与刘备会师。考诸历史,得知诸葛亮起身荆州大约是在刘备围攻雒的前后或者是刘备和庞统一起擒斩蜀中名将张任的前后,当时的真实情况是霍峻给刘备带信,提醒刘备东州军进攻葭萌关的背后可能是刘璋意图切断刘备的后路,这样刘备才决定诸葛亮入川。
而王夫之等人的观点是刘备当时足以攻克全川,诸葛亮固然一定要入川,但是,没有必要这么急急于进川。这点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蜀中当时的名将首推张任,而张任在雒之战中就被刘备、庞统擒杀(见裴松之《三国志?先主传》引《益部耆旧杂记》),刘循等人见张任被杀,立刻龟缩不出。而且,在诸葛亮和刘备会师之前,刘备已经攻克雒城,进逼成都,益州可谓是基本在掌握之中了,所以,后来史家说攻取益州出力最大的是庞统、法正和张松,不是没有来由的。再者,即令是庞统死掉,法正尚在,以法正的智略足以辅佐刘备,没有必要那么急于调诸葛亮进川。
除了我们上边列举的那个事实外,王夫之还在他的《读通鉴论》中指出,刘备之所以调诸葛亮入川,是对诸葛亮“交吴之深”的担忧。诸葛亮兄弟在吴蜀的阵营中都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刘备这边,迄今为止,我们没有看到什么比较有力度的材料来证明刘备的这一担心,不过,在东吴,这种想法却并不是少数人才有的,孙权所说的那番被认为是用人不疑的话“孤与子瑜有死生不易之誓,子瑜之不负孤,犹孤之不负子瑜也。”就是针对这种思想有感而发的,《资治通鉴》卷六十九中就记载了孙权的这段感慨的背景“时或言瑾别遣亲人与汉主相闻者”。刘备阵营中对于诸葛亮有没有这种猜忌,史料上没有明说,但是,也不能说没有,我们一直以来称颂刘葛的君臣鱼水际合的融洽关系,并且引以为古今之盛轨,这是不错,然而,我们也不要忘了刘葛君臣关系之所以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的背景是蜀汉政权一直处于复杂多变的情况中,不仅大敌未除,而且险情时有发生。刘备托孤之时也正值蜀汉政权危急存亡之秋。刘葛的关系事实上只经过了共患难的考验,还没有到达共富贵的阶段,从我国历史上看,可以共患难的君臣例子很多,然而一旦同富贵时就难以相处,君臣反目的则不胜枚举,这也是人们对唐太宗、汉光武、宋太祖等少数皇帝加以称赞的缘由,这也就是人们对刘葛关系的后延发展有些存疑的缘由。
按着这个逻辑推理下来,诸葛亮诚然一定要入川主理国政,只是不应该急于入川,至少在刘备底定益州之后,汉中等地的略定后来也不是诸葛亮亲手完成的,有法正等人在,刘备足以安顿益州,况且收复益州后,又有大量的人才被罗致在刘备的门下,一时文武会集。诸葛亮继续镇守荆州,以诸葛亮的政治眼光和军事才能,即使东吴有取荆州的打算,也不敢轻举妄动,更不会那么轻而易举的得手,三国的局面很有可能在建安二十四年左右有一个全新的变化。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原创】诸葛亮为何急于入川
王夫之的观点,我一向不太认同 电子赵括 字79 2004-09-21 09:13:29
我觉得王夫之的话至少给刘葛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温相 字102 2004-09-29 18:26:11
嗯,这个意见也有道理。 johny 字32 2004-09-21 23:23:46
【原创】荆州守将为何安排关羽? 3 温相 字2062 2004-09-21 05:48:20
有一点比较疑惑 worldrenxxx 字70 2004-09-29 18:57:25
曹操那时老卖年糕,还敢伏击关羽? 温相 字58 2004-09-29 19:15:28
【原创】修正后的《隆中对》对刘备、关羽的毒害 1 温相 字4396 2004-09-21 05:4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