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讨论】中国上古史的原始资料哪里去了? -- 任爱杰

共:💬230 🌺568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补一:司马迁修史记的史料依据

补一:司马迁修史记的史料依据

先重申一下秦烧书的具体内容:

1)史纪:除了史官所藏秦国史记以外,别国史记一概烧毁;

2)诗书:除了博士官所藏图书,私人所藏儒家经典和诸子书一概送官府烧毁。

这些是史学界的共识,根本没有任何疑议。这里重申一下,诗书和史纪是不同的。诗指的是音乐伴奏的歌辞;书指的是公文档案格式,包括会盟的盟誓,出兵的宣誓,分封诸侯任命官吏的册命,君臣重要言论和对臣下的诰戒与赏赐,一些历史重要大事等等。诗书对儒生比较重要,因为这东西对找工作很有用; 顺便说一下秦汉之时儒生之所以喜欢分封制,也是因为那样的话工作岗位多。因为实用的原因,诗书和史纪完全不同,在民间多有收藏,这也是为啥诗书经过秦皇和项羽两把火仍然没有烧绝的原因。

但是史纪,也就是官方史料,和诗书不同,这种档案性的资料,因为卷帙浩繁, 没有人有这个精力或者财力抄录一个副本。西周档案工作非常细致,以至用到大量人手,这也是周礼所规定的,这方面有很多论文,不详述。另外也可参见史纪里面的"天子无戏言"的故事,可以想见记述的详细。诗书和先秦百家,"民间多有收藏,秦不能尽烧,后来还能重新发现; 而东方六国的史官记载,只藏在官府,一经焚毁也就完了"(杨宽<战国史>)。官方史料确确实实地在秦始皇的焚书中被彻底毁去了,赖不到项羽头上。

这些官方史料又分两部分:各诸侯国的官方史料和周室的官方史料。西周时周室和各诸侯国都设有史官记史录事,世代相袭。当时的各国国史都名春秋,史载有“百国春秋”(墨子间诂),还有"周史之法"。国语和墨子都记述有各国按照"周史之法"记述本国的国史, 其一个重要的特点是纪录事件的同时还记述其发生时间。春秋,纪人之善恶而目以天时,谓之春秋,周史之法也。以天时纪人事,谓之春秋。墨子里面就出现了很多 "著在周之春秋","著在燕之春秋""著在宋之春秋""著在齐之春秋"等等。

春秋战国时代各国对这些浩繁的官方史料的利用,主要有如下几种形式,一个是儒家经书,多来源于两周史官所藏的典册,如"尚书是孔子选史官所藏历代重要典诰,上起《尧典》,下讫《秦誓》汇编而成,实际上是商周两代的重要政治文件集;诗经是两周诗歌的名篇选集,是用韵文形式叙述两周政治盛衰的诗史等等"。另一种是私家修史, 对史料进行选取和剪裁,特点是往往过于简约。主要成就有鲁国的编年史左氏春秋等。最后比较多的一种是纵横家和诸子百家里面根据春秋之文著书的部分。

司马迁修史记主要依据的文献就是秦纪加上这些民间的资料。根据司马迁在十二诸侯年表等章节里的叙述,他看过的或着很可能看过的有:春秋历谱谍,左氏春秋,铎氏微,虞氏春秋,吕氏春秋,及荀卿、孟子、公孙固、韩非荀况、孟轲等的著书。

总的来说,史记里面战国史的可靠程度反而不如春秋史,这是因为春秋部分还有个左氏春秋,战国部分史料却只有秦纪和纵横家书,纵横家书里面很多是极不可靠的权变故事,纵横家为了达到说服的效果,经常伪托历史加强说辞,这造成史记中战国部分历史的叙述紊乱不清,许多重要历史事件、人物,连年代也搞不清楚;还有些历史事件缺乏真实性。

不是还有个秦纪吗?很遗憾,秦国的文化事业一向比较落后,即使到了战国时代,还是“不载日月,其文略不具”。可以想象一下,秦纪里面对上古三代的记述该是怎样的缺陋。要知道秦直到周宣王的时候才被给了一个西邑的封地(陇西一带今天水西南),之前一直在陇南一带游牧, 给西周的战车提供马匹(所谓的为天子养马)。成为诸侯国得等到东周开始了。

司马迁写史记的史料有竹书纪年否?竹书纪年是魏国的编年史,是西晋初年魏墓出土的竹简,叙述夏商西周春秋时的晋国和战国的魏国之史事,不幸的是原书宋代时散失。我认为司马迁是没有看到竹书纪年的,不光是他的自述里面没有列举这个,而是如果他看到的话史记会更加严密,就不会有后来那么多学者能根据古本竹书纪年修订史记的错误,并取得那么多成绩了。

顺便说一下,即使不考虑周室的库藏(老子就曾担任周的守藏吏),就是那些诸侯国的官方史料里面,是包含有上三代,尤其是西周的历史的。尚书和诗是从官方史料中摘取出来的,司马迁根据之构造了殷的历史,已经被近代学者结合考古证明是非常可信的。另外魏墓出土的竹书纪年里面有上三代的编年史,也可以佐证。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