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就曹操墓的真实性与天地一沙鸥商讨 -- 方解石

共:💬269 🌺343 🌵1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文摘】背景资料:关于墓里的石头牌

http://www.jianbo.org/Zzwk/Jblt/Jiandu.htm

简牍 中国古代用竹、木制成的书写材料。流行于东周至魏晋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纸被普遍使用后,简牍才逐渐废弃。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简是湖北随州战国早期曾侯乙墓出土的竹简,时代最晚的简是新疆罗布泊楼兰遗址、民丰尼雅遗址和吐鲁番晋墓出土的晋简。古代简牍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官方的各种文书档案、私人信件、各种书籍抄件、历谱,以及专为随葬用的遣册等等,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也是很尊贵的书法墨迹。对它们的发现与研究,是近代学术界的重要成果之一。

简牍的发现 在中国历史上有两次重要的简牍发现:一次是西汉时在孔子旧宅中发现的古文经书,另一次是西晋太康二年(281)汲冢竹书的发现,它们对中国经学和古代史的研究都起了很大的作用。从1901年起,在新疆罗布泊楼兰遗址、民丰尼雅遗址和甘肃、内蒙古汉代居延烽燧遗址中相继发现汉晋简牍,尤其以1930年发现1万枚居延汉简最为重要。1972~1981年间,又先后在居延、敦煌汉代烽燧遗址中发现2万余枚汉代简牍,为研究汉代西北屯戍的历史提供了第一手的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各地战国秦汉墓葬中也出土了很多简牍。有些是随葬的“遣册”,如湖南长沙、湖北江陵和河南信阳楚墓中,,以及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和湖北江陵秦汉墓中,都曾出土过。曾侯乙墓出土的记丧仪车马兵甲的简,也应属于“遣册”一类。

http://www.cns.hk:89/cul/news/2009/12-30/2046692.shtml

專家:墓誌北魏後才成定制 曹操曾下過禁碑令

2009年12月30日 14:04 來源:大河網-大河報 發表評論  【字體:↑大 ↓小】

  河南安陽西高穴村東漢大墓被確認為魏武王曹操高陵之後,引起了國內外廣泛關注,同時也引起一些學者和網友的若干質疑。12月29日,記者就相關問題採訪了中國秦漢史學會副會長、河南大學教授朱紹侯,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郝本性,鄭州大學歷史學院院長南韓河教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張志清等專家。這些專家多次到發掘工地考察,參與論證。專家們認為,學術研究有不同的觀點是正常的,關鍵是要用證據說話。專家們同時提醒廣大網友和讀者,在看待曹操和曹操墓的問題上,要把《三國志》等史書中的曹操和《三國演義》及戲曲舞臺上的曹操區分開來。

  朱紹侯、郝本性、南韓河等專家認為,根據墓葬形制、結構及隨葬品時代特徵,結合文獻記載,西高穴村大墓被認定為魏武王曹操高陵是可信的。隨著考古工作的進一步發展,還會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證明這一點。

  讀者疑問:為什麼沒有發現墓誌?

  專家解答:墓誌到北魏以後才成定制,曹操本人曾專門下過禁碑令

  曹操墓被發現後,就有讀者提出疑問,為什麼沒有發現墓誌?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張志清曾主持過永城芒碭山西漢梁王墓的發掘,也就是歷史上曹操曾發兵盜過的梁王劉武墓。

  談到曹操墓沒有發現墓誌的問題,張志清說,我們常說的墓誌是隨葬記載墓主傳記的文字。多刻于石和磚上,個別以鐵鑄或瓷燒成。東漢盛行在墓前立碑,埋入墓中的石刻文字是很少見的。後來隨著倡導薄葬,屢有禁止立碑的舉措。魏晉三國時期,曹操有感於漢代立碑之盛禍國殃民,專門下過禁碑令,到晉代也一再禁碑。

  張志清介紹說,禁止立碑之後,一些人家將本來在墓上的碑埋入地下了。其中,《劉懷民墓誌銘》是目前發現的時代最早的墓誌銘。6世紀初的南北朝後期,墓誌逐漸定型。

  朱紹侯教授說,曹操禁止立碑,要求“不封不樹”,地面不留痕跡。不會在墓前立碑,比較尊重曹操遺願的曹丕也不大可能將石碑埋入地下。這個時候正好是地上石碑到墓葬中墓誌的過渡時期,曹操墓沒有發現墓誌,應該是正常現象,如果發現墓誌,反而不正常了。

  讀者疑問:“魏武王”石牌是幹什麼用的?

  專家解答:墓中出土的石牌是“遣冊”,是記錄曹操下葬時隨葬品的清單

  西高穴村東漢大墓被確認為曹操高陵的最直接證據是發掘出土和徵集到的8塊刻有“魏武王”銘文的石牌,和一件徵集的“魏武王”銘文的“慰項石”。

  有人質疑,從盜墓賊手中收繳的東西怎麼能當做證據?也有人說,石牌更像是倉庫裏的說明牌,兩漢墓葬中比較少見這樣的東西。

  石牌在墓中是做什麼用的呢?郝本性說,這些東西考古上叫“遣冊”。“遣冊”是古人在喪葬活動中用來記錄隨葬物品的清冊,春秋戰國大墓中就出土了很多。曹操墓中出土的石牌就是“遣冊”,上面有孔,本來應該是穿在一起的,後來零散了。曹操墓中出土的石牌是記錄曹操下葬時隨葬品的清單,曹操隨葬的多是生前日用品,所以才有“魏武王所常用”的記載。曹操死後,東漢漢獻帝追謚他為魏武王。石牌上沒有刻寫“魏武帝”而刻寫“魏武王”是合乎歷史的。“魏武帝”是後來曹丕稱帝後追封的。

  省考古研究所所長孫新民介紹說,目前掌握的刻有“魏武王”銘文的石牌共有8個,其中一個是從盜墓賊手中追繳的,其餘7件都是考古工作者科學發掘出土的。南韓河教授說,如果只有從盜墓賊手中收繳的東西,誰也不敢輕下結論,但從墓葬中經科學發掘出土的東西還是有很高可信度的。

  讀者疑問:曹操是“薄葬”嗎?

  專家解答:曹操倡導薄葬,隨葬品很普通,和一些大墓比相差萬里

  曹操生前留下遺囑,要求“薄葬”,史料記載曹操是被“薄葬”的。曹操墓多次被盜後,考古工作者還清理出了各種質地的文物200多件,有人質疑,有這麼多文物說曹操“薄葬”是不準確的。

  長期從事兩漢魏晉喪葬制度研究的南韓河教授說,史書上,一般都稱“漢承秦制,興厚葬之風”。在“侍死如奉生”的意識支配下,上自皇帝、諸侯,下至官吏、富族,對於死後的喪葬之禮,無不奢華至極。漢武帝茂陵的隨葬品多得盛不下,有些帝陵有幾十至上百個隨葬坑。文獻和考古發掘證明,西漢確實是厚葬的。郝本性說,東漢末期開始薄葬,曹操更是倡導薄葬,逐漸形成了一種薄葬的風氣。曹操墓的規格是按王侯級別建造的,但隨葬品很普通。石牌上有不少“黃豆二升”、“刀尺一”這樣的隨葬品記載。曹操墓出土的文物很小,不少東西像扣子那麼大,一些陶器小而且粗糙,和一些大墓相比相差萬里。一個王陵,這樣確實算是薄葬了。

  相關新聞:

  針對曹操墓真實性的質疑

  安陽當地土專家反駁有關專家說法

  曹操墓被發現的消息發佈後,有專家稱安陽發現的墓不能確定就是曹操墓,曹操墓被發現的真實性遭到質疑。昨日,安陽市土博士——今年64歲的龍振山反駁專家質疑,稱曹操墓和其10年前預測的地方竟僅相差500米的距離。

  “從10年前出土的魯潛墓誌銘上推斷,曹操墓就在我們村北,西高穴村南,和我推斷的地方距離有五六百米。”龍振山說。

  龍振山是漁洋村的會計,迷上收藏已有30多年。他們村周圍有幾個磚場,燒窯就要取土,每次他都等在現場,總會從灰土裏找到一些東西。1998年4月,龍振山找到一幅魯潛墓誌的拓本,實物就是在西高穴村西北、距地表兩米以下的土層中發現的。墓誌銘文中,清楚地記載了曹操墓所在的方位。“當時我覺得,根據史料判定,曹操墓應該就在附近。”龍振山的這一論斷,發表在2003年《華夏考古》雜誌第2期上。對此,龍振山稱一些專家並沒有親臨安陽縣實地調查,只是推斷,所以說專家的推斷沒有說服力。(記者張志立)

http://www.ihp.sinica.edu.tw/~bihp/70/70.3/chang.html

古代遣冊所載隨葬器物,或為實用器或為明器。然明器一名實後出。《禮記檀弓下》:「其曰明器,神明之也,塗車芻靈,自古有之,明器之道也。」其後凡施於神者多冠以明字,如明水、明火、明燭云者是也。筆者新近得見一組同坑出土帶銘青銅器,計尊一、卣一、爵二、觶一、觚二,共七器,其中尊及卣銘雖僅一十七字,然明示「否叔獻彝」、「用遣母霝」,其他觚、爵諸器或書「用遣母霝」或僅書「用」、「遣」,可見該組銅器皆為隨葬而鑄製。由此推論西周隨葬器實可逕呼曰「遣」器。由於是組銅器鑄製厚重,尊器花紋亦頗精美,與實用器無大分別。可見西周隨葬物中,倘無特別標示,實用器與明器或未見嚴加劃分,蓋端視其用途而定者也。《儀禮既夕》:「書遣于策」。鄭注:「遣,猶送也。」遣冊之遣義,無非西周遣器之孑遺耳。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