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我知道的几个“富二代” -- 月色溶溶

共:💬220 🌺414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理想的说,科学精神是从事科学事业的第一推动力

最理想的情况下,科学精神应当是从事科学事业的第一推动力,这样,主观愿望和客观实践一致,人的最大能动性才能发挥,才能更好的推动科研事业的发展。

对于那个学生,不是我不理解,但是他作为一个被考试制度很好的培训的,参加了奥赛并拿奖的很优秀的一个学生,应该是很具有在数学方面的天赋的。而这样的一个学生,对数学感兴趣不是因为对科学本身的兴趣,而是抱着传统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自然是无语。

我当时问他:“你喜欢数学的什么方面呢?”他说他喜欢群论还是啥的,然后问我:“你说我学这个能赚大钱吗?”我只好含糊论之。

我岂能不知道某些数学方向都是最基础的方向,倘若不拿去做啥金融数学之类的,可能一辈子都是热桌子冷板凳,两袖清风一柜书,苦读若干年?我岂能不知道而今这个国家啥都缺,就是不缺这种两脚书橱?然而我能那么说?我能说:“你要掂量下你在数学上的天赋,你若是不喜欢数学了就不要学了”?南开大学给他录取资格,条件只有一个,本硕博连读,要进南开大学的数学系,要苦读这个方向,原因就是因为人家看到了他的天赋。然而,我能直接跟他说,你去学那个方向就是南辕北辙,你该为了学科的发展放弃你原来的挣钱买车娶漂亮媳妇的梦想?你该更高尚点?我没有资格跟他那么说。路要靠他自己去走,我自己也是一知片解,我怎么跟他讲?

你说:“现在,有很多小男生要赚钱买车找漂亮女朋友,我们国家的科技人才也没有比以前缺乏,甚至,我觉得,在比例上,比以前是大多了。”这个我不否认。但是另一句我就不能苟同了。“其实,一个国家,那些一般的人才,并不会有很大的需求,到现在,对我们国家来说,都有点过剩了,你看看大学毕业生找工作的困难、海归的贬值状况就知道了。 ”

事实上,大学毕业生跟科学人员还差得远,海归跟科研人员也差得远。一个合格的科研人员和一个合格的毕业生是有区别的。我当年读研的时候想要的是一个科学的训练,而实质上,我觉得我到现在并没有完成这个任务。我周围的人,多半是想拿一个学位走人,混混日子,藉此弄个职位啥的,真正想做科研的有几个?那些科研老板们,一口一个自己是科学家做科研的,果真如此?他们一年进几次实验室?你说的“一般的人才”,在我看来,更像是放错位置的人才。能说一个优秀的生物科学方面的学生是个“一般的人才”?我见到这种师弟师妹们多了,并不见得比谁差,只不过是一个万恶的专业方向,一个由不得自己的大学录取,一个错误的培养方向和环境,让他们毕业即是失业,输在了就业的起跑线上。

而今每年全国缺多少勘察技术的人才?缺多少冶金的人才?缺多少工业设计的人才?有多少计算机、法学出来的不如学玩具设计、家居设计、首饰设计的?有多少机械设计出来的学生不如上技校的?有多少生物专业毕业四六级通过的找工作找不到,还不如地质方面挂科挂了一大片的?能说后者就比前者素质高?这个问题,我认为,最主要还是结构性的问题和培养方向的问题。

科学的起源是怎么样的?近代科学一部分是贵族吃饱了没事干探索出了的,一部分是企业需要赚钱利润驱动的。牛顿那代属于吃饱了没事干,兢兢业业地探索人类的未知。后来的爱迪生属于利益驱动性质的。事实上,我们现在还是很缺这两种精神的。尤其是前一种。缺了这两种精神,我们其实就缺了做科研的基本的推动力,因此才有中国每年论文市场十个亿这样的事情出来,因为大家不过都是一种生活方式,如果为了谋生,科研也可以笑贫不笑娼。

而您给我的这些回复,其实让我看到国内的一个悖论。一方面,大量的人对于科研到底是干嘛的,丝毫不理解,因为神秘而感到神圣;另一方面,对科研人员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又因为不理解而感觉没有啥用处。这正是科普工作做的不好的原因。这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经济驱动下的悲哀。

通宝推:每日闲谈,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