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文摘】重估中国GDP是否堪称世界第二 合理区间在哪里 -- 高士奇

共:💬8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三)中国人均GDP的合理区间

文 魏凤春 于红鑫

  中国人均GDP到底是多少?有多位学者的研究都力图对汇率法和购买力平价法进行修正,以破解中国GDP之谜,中国人均GDP的合理区间约为3000~3600美元。

  市场化指数法

  首先,我们对中国的基础数据进行修正。许宪春的研究结果,即在中国官方公布的2003年人均GDP1100美元的基础上上浮2%,结果为1122美元。

  如果采用市场化指数与购买力平价指数做出的计量检验的结果来对中国的GDP进行估算。中国的人均GDP的合理值约为3523美元GDP总量为45526亿美元。这一数值只是从市场化的角度对中国GDP进行了修正。由于统计工作的质量与一国的经济发达程度呈正相关关系,而市场化程度的高低又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的水平。因此,在进行国家之间的相互比较时,从这个角度对购买力平价进行修正的结果是可信的。

  加工深度系数法

  徐滇庆教授认为,不论用汇率法还是用购买力平价进行核算,在产品选择、价格、产品质量、汇率变动方面,都存在一些难以统一、引起争论的地方。要解决这样的矛盾就必须选择完全相同的产品,要让产品质量基本一致,要采用同一组价格,做到完全不受汇率影响。比如,不论在美国还是在中国生产一吨钢就是这个价格,生产一吨煤就是这个价格,不受汇率影响,不受相对价格影响,因此,我们在选择产品时要选同质性最高的产品。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能满足这个要求的就是工业原材料和基本农产品。美国生产的小麦和中国的小麦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中国的煤和美国的煤也区别很小,特别是石油,各个国家的石油区别是很小的。同样,像农产品中的棉花、大豆、玉米……工业产品中的发电量、烧碱、粗钢等等都不存在重大的质量上的差别。因此,选取一组原材料和农产品作为统计对象就可以避免因产品质量和选取统计样本不同而产生的误差。因为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作为一个完整的经济体都生产这些东西。所以,挑选出这些原材料来作为统计对象,对各国和地区来说,大体上是公平的。

  用这种方法,徐滇庆创造了一个“虚拟原料价值”。由于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原材料价格各不相同,如果采用各国本地的价格仍然会掉进歧义的陷阱。为了克服这个弊病,选取一组虚拟的国际市场价格,用这个价格来乘以各国的原材料产量,得出一组数据。用一个固定的价格来乘以各国的原材料产量,徐称其为虚拟原料产值。在这里面,不论产地在美国、中国还是津巴布韦,每类产品只对应一个价格,此价格参考芝加哥期货市场价格得到。此方法的衡量标准是原材料和农产品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比重越高,意味着该国的工业化程度越低,反之工业化程度越高。方法确定后,徐选取了37个经济部门比较完整的国家,选择了17类农产品和13类工业原材料进行比较。在他的研究中,假定别的国家的数据准确,以便找到衡量的标准,然后以中国在发展水平上肯定低于美、英、日等发达国家,但肯定高于阿尔及利亚、津巴布韦、菲律宾等国家为根据,推算出中国GDP的合理范围。

徐滇庆对1998年和2000年加工深度系数(等于虚拟原料产值除以GDP)的比较后发现,不同年份的加工深度系数呈现稳定性的特点,工业国较低,仅为0.02,而落后的国家如津巴布韦为0.24,因此,中国的加工深度系数一定在0.02~0.24之间。

  那么,中国究竟在世界格局中处于什么位置呢?首先这个方法并不能直接告诉你中国的具体数字,而只是告诉你中国最低的底线在哪。底线怎么算?用津巴布韦来算。假定中国的加工深度系数和津巴布韦一样,中国有多少。按照这样说的话,津巴布韦的加工深度系数是0.2367,中国的虚拟原料产值是2847.97亿美元。如果中国的工业化程度和津巴布韦的一样,中国用这些原材料就能生产出12131亿美元。按照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1998年中国GDP为78345亿元,折合9554亿美元。这样的话,中国的GDP底线要在汇率法数字的基础上至少向上调整27%。这个是底线,不能再少了,因为中国比津巴布韦强多了。如果我们跟菲律宾差不多,菲律宾的加工深度系数0.1052,而中国肯定比菲律宾强,中国能做的很多东西菲律宾做不了。中国的电子行业、机械加工行业、汽车行业都比菲律宾强。但是如果用菲律宾的加工深度系数0.1052,那么,中国的GDP是27380亿美元。德国GDP为21440亿美元,日本为39400亿美元。也就是说如果中国的工业化水平和菲律宾相当,中国GDP就超过了德国,居世界第三位。徐认为我们比菲律宾强,按照菲律宾的加工深度系数我们第三。在1998年,中国的人口统计数据是12.47亿。按照上述算法,平均到每一个人头上的原材料国际价值是230美元,如果中国的工业化水平和菲律宾差不多,那么,中国的人均GDP可能在2200美元左右。

  按照徐滇庆的推算,中国1998年的人均GDP为2200美元,按照这五年的中国经济增长率,2003年的人均GDP约为3223美元。

真实比价法

  价格是价值的反映,但是价格并不时时刻刻与价值保持一致,而是经常偏离于价值,即价格有时高于价值,有时低于价值;从长远来看,价格是围绕价值这个中心轴上下波动的。对价格进行无数次平均,其均值就接近价值。汇率就是不通货币之间的买卖价格,汇率与真实比价的关系,恰恰如同价格与价值的关系一样,即汇率与真实比价经常不一致。同样,对汇率进行无数次平均,其均值就接近真实比价。

  不同的是,上述“价格”是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影响后的可比价格。这就要求用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GDP)、或国民收入(NI)减缩(或紧缩)价格指数来校正汇率。在赵海生的研究中,通过将研究的年份尽量拉长来排除汇率的无谓波动对GDP的影响。他认为,当研究区间为1年时,他的方法就是一般的汇率理论;当研究区间为3年时,就是世界银行采取的名义汇率法;而当研究区间为无穷时,计算结果就是“绝对真实比价”。当然,无穷大的研究区间是做不到的,但只要我们能采集到自有准确数据统计以来的最大样本,我们就能得到一个接近于绝对真值的“准真实比价”。

  沿着这条思路,他采用了1869~1938年,1949~2000年共122年的数据对中美两国的货币的真实比价作了分析,并以两国间的真实比价为基准,对中美两国的GDP总量进行了比较。最后得出结论:以2000年当年价格国际元计算,中国GDP总量约为美国GDP的41.5%;中国的人均GDP为3230国际元,约合2000多美元。这样,按照他的方法,2003年中国的人均GDP也在3000美元以上。

  2000年世界银行和《世界统计年鉴》公布按照购买力平价法计算的中国人均GDP为3823美元,其中部分排名比中国靠后的国家的相关指标进行了比较,发现了中国在几项与人均GDP高度正相关指标(人均工业能源产量、城市化水平、人均用电量)上还较对照国家落后,这说明它对中国的GDP有所高估。见图6-8(数据来源:世界银行,《世界统计年鉴》)

  综合上述三种研究结果,可得到2003年中国人均GDP合理区间约为3000~3600美元,而世界银行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出的人均GDP为4900美元。这说明世界银行按照购买力平价法计算出的中国人均GDP有一定程度高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