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105) -- 江南水
廉颇坚守了两年阵地,不是几个月。
《史记·赵世家》:“四年,……赵遂发兵取上党,廉颇将军军长平。”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四十五年,伐韩之野王,野王降秦,上党道绝。其守冯亭与民谋曰,……。赵受之,因封冯亭为华阳君。”
“四十七年,秦使左庶长王龁攻韩,取上党。上党民走赵。赵军长平,以按据上党民。四月,龁因攻赵。赵使廉颇将。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六月,陷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
《史记·秦本纪》的记载:“四十七年,秦攻韩上党,上党降赵,秦因攻赵,赵发兵击秦,相距。秦使武安君白起击,大破赵于长平,四十余万尽杀之。”
注:以上红字部分发生在秦昭王四十七年(前260年);蓝字部分发生在秦昭王四十五年(前262年),尽管有时候前面写着“四十七年”。
史记年代的记载稍显混乱,分析一下就好了。
秦得野王和上党降赵无疑都发生在秦昭王四十五年。赵国接收了上党之后,合理的反应肯定是立刻派兵驻守,因为秦国不会眼睁睁地看着熟了的桃子被人摘走。秦国实际上的反应也是攻打赵军:“上党降赵,秦因攻赵。”,“四月,龁因攻赵。”这个四月,实际上应该是秦昭王四十五年的四月。这年的四月到七月,秦军打了几个小胜仗,接连杀尉夺垒。七月以后,廉颇采取了坚壁不出的办法,一直拖了两年,直到赵括取代他的职务。
另外,吕氏春秋中也有关于长平之战打了三年的记载:
《吕氏春秋·应言》:“秦虽大胜于长平,三年然后决。士民倦,粮食[缺字]。”
旷日持久的大兵团对抗,对两个国家来说都是沉重的负担。赵国自不必说,至于秦国,《战国策》中记载了秦昭王四十八年(前259年),昭王和白起的一段对话,颇能反应当时的情况。长平之战后,秦军一度包围了邯郸,在范雎的建议下,秦军撤退了,当时白起很不情愿地撤退了。不到一年,秦王就决定再次打邯郸,他还想让白起领兵:
“昭襄王既息民缮兵,复欲伐赵。武安君曰:‘不可’。王曰:‘前年国虚民饥,君不量百姓之力,求益军粮以灭赵。今寡人息民以养士,蓄积粮食,三军之俸,有倍于前,而日不可,其说何也?’”
其中提到“前年国虚民饥,君不量百姓之力,求益军粮以灭赵”,说明秦国在长平之战时,军需供应一度紧张。
另,赵军换将后,秦军也换上了白起,是不是因为王齕可能不敌赵括?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压缩 3 层
🙂穿插狙击不一定要同等兵力的,主要是充分利用地形 清风席卷 字60 2010-01-28 07:31:16
🙂说一下我的看法,倒着说 1 江南水 字1757 2010-01-28 00:24:55
🙂说说我的想法吧 eikomh 字3569 2010-01-28 02:00:42
🙂关于第一点
🙂不能同意廉颇坚守两年阵地说 eikomh 字502 2010-01-27 23:19:59
🙂郑朱何时入秦? 2 王树 字1967 2010-01-28 01:47:40
😉我的答案是四月之后,而不是七月之后 eikomh 字186 2010-01-28 02:07:48
🙂亡一都尉 王树 字101 2010-01-28 03:0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