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和谐农业 丰茂田园 -- 非为

共:💬29 🌺7 🌵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文摘】我觉得使用除草剂像是往土地母亲身上撒毒

以前看过的一篇文章,一时想不起来,现在找到了

《农民安金磊特立独行搞有机试验 创棉花神话》

外链出处

他的理念跟上面的《和谐农业 丰茂田园》是一样的,就是尊重自然,回归自然。有兴趣的可以搜一搜,有关他的新闻不少。

起因是这样的:

  十五年前,安金磊走出农校,在国营农场当技术员,开始种植西瓜。初次打开除草剂瓶子的感受,在多年后依然记忆犹新:“太难闻,开了一瓶,就再也受不了了。”

  他凭本能觉得:这样的东西用下去,“土地肯定很难受,植物肯定很难受。人们常常把大地比作母亲,往土壤里施除草剂,不就好比往母亲身上投毒吗?”

  接着,一个买瓜者的话吓了他一跳:“孩子中考,买了几个西瓜吃,就高烧不退趴下了。到医院一查——呋喃丹中毒。”(呋喃丹:最常见的农药之一,用于杀虫。)

  安金磊开始偷偷改用鸡粪、叶面肥和营养液。

  安家田里的积水渗到田边的车轮印里,形成一个浅浅的水洼,几千只燕子围在边上抢着喝水!它们挤挤挨挨,喝饱了的还不肯离开,有的蘸着水梳洗羽毛,有的跳闹嬉戏。这水,并无其他特殊之处——除了无毒。鸟儿们的欢乐,是因为它们终于喝到了不含化肥溶解物的水。

  从2006年开始,安金磊为鸟儿们播下了谷子。鸟儿们不但是安家的客人,更是棉田里椿象、蚜虫们的天敌。它们帮了安金磊,使得这片从不施用杀虫剂的棉田,基本不闹虫灾。

  每天早晨,四亩谷子地的上空,成百上千的麻雀、燕子从四面八方聚拢而来。远远看去,刚刚展露金黄色的谷子地,会因大批鸟儿的停驻变成灰褐色。一旦受惊飞起,“扑棱棱”的翅膀声连成密密一片。安金磊一边收获旁边的棉花地,一边和妻子说笑:“全县的麻雀在开会呢。”

  而一个月前,四亩谷子地里开的,还只是“全镇的麻雀大会”。

应该说,他选择的耕作方式,更是一种不同的生活方式

  表面上,安家和别的农家院并没什么不同。住上一天,就知差别——

  洗碗用丝瓜瓤,烧水用玉米棒,洗头用碱面,每天进门,顺手从藤蔓上摘下新鲜薄荷叶,放进新沏的茶壶;饭后的碗筷用玉米面粉擦一遍,油污便干干净净,清水一冲即可。用后的玉米面粉拌上瓜果菜皮,就成了狗的美餐。玉米、芝麻、棉花等的秸秆全部留下,成为来年的堆肥原料。

  安金磊床下住着一只蟋蟀,每晚“唱歌”。房顶上的容器专门用于接雨水喂鸟。女主人在厨房忙碌的时候,灯绳上趴着一只蝉。

这儿有一篇安金磊的演讲:找回真正的身心生态家园。这个演讲里的安金磊,说是农民,毋宁说更像是一位智者。

外链出处

如果把土地比喻为母亲,我觉得使用除草剂像是往土地母亲身上撒毒

我一直在思考,我们应该怎样看中国几千年发展起来的农业文明,怎样看中国的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一位美国学者在70年代写了一本书叫《四千年的农夫》,讲到中国的土地之所以用了几千年还能保持这样的活力,就是因为采用“多粪肥田”的办法。我们看西方国家,他们才走了多少年农业发展的路子,现在快要走不通了,就是因为过量的采用机械化生产,破坏了土地的自然生态。我也到国外考察过,这条路子真是走不通。我曾到过泰国,一些泰国人非常苦恼,他们几乎所有的农业都不赚钱,只有花卉是创收的。更可笑的是,发达国家对农产品的消费量特别大。比如美国对肉、禽、蛋、奶的消费量是非常大的,但美国农业的生产量相对不足,更多的是靠进口。他们的土地做什么?就是用来长草,以此来保护土地。所以,我曾对美国参赞说,你们没有资格批评中国的农业搞得怎么样,因为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形成一个走得通的农业发展之路。

西方的建立在掠夺贫穷国家自然资源之上的发展模式,并不适于我们这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国家。现在我们才把不到两亿人转移到城市里,大家就看到了我们的环境、资源已经难以承受。如果我们再把四亿人转移到城市里,那我们的自然环境会成为什么样子?我们还靠什么生活?所以,我一直在找寻一条更加适合人们生存的路。人们可以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可以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找到这样一条理想道路。我们现在只能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老庄的“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诗句中去感受了。如果考虑到我们的自然资源,考虑到人的精神生活,我想诗句中的这种生存模式可能是一种最理想的状态。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知道农业是反自然的,它作为一个“业”,就以产出为目标。因为人要吃饭穿衣,怎样满足我们的衣食需要是首要的问题。但是我们知道农业是包含在自然里面的,自然不仅包括人,还包括动物和植物。这就涉及到人类如何认识自己在自然中的生存范围,或者说如何界定人类自己的权限。这不是法律能够规定的权限,而是基于人类的道德。是否尊重所有的生灵,是否平等地看待所有的动植物。其实,所谓的“人是万物之灵”,不过是人类自诩的。人在自然里面,不过是生态链条上的一个环节,没有什么伟大或崇高可言。人类之所以不同,在于人可以意识到自己和昆虫鸟类都是生命体。如果你没有这种心态,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这里还有一篇:不能不识安金磊

外链出处

纯粹有机的生产方式,使他的田地里的出产的产量略比使用化肥农药的的乡民们低一些,但他的棉花粮食品质好,又能获得更好的价格,比如棉花,每斤能比使用农药化肥的多卖一元三四。没有购买农药化肥的成本,计算下来,倒是他的地效益好一些。

但他说,经济效益是最末节的东西。谁能计算出污染一滴水的代价?地里的地力在一年一年恢复,生态系统在好转,这其中的价值无法用金钱来计算,更重要的是,自然的田园给了人最健康的生活。

用文中的一段话结束这篇文摘吧:

是的,就是这个36岁的农民,他是华北平原上一道独具魅力的奇景,此人虽远在名利场外,不著书不招摇,但应是所有文化人的老师。

认识了安金磊后,我把这个比我小4岁的农民称为安先生。

认识安先生是一件必然的事情,柏林禅寺的方丈明海大和尚曾在讲法中多次向大家推介安先生,南方周末、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国内媒体都报道过安先生,一个农民,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影响力?

于是今年夏天的一天,我到他居住的偏僻小村庄走了一趟。真是不虚此行,安先生的的生活思想对于我真如醍醐灌顶,我真明白了古人访问高士的喜悦是怎么回事,明白了世间还有这么高古的隐士,高过了竹林七贤、陶渊明。与安先生面对,如对高僧。

于是回到物欲横流的都市,回到喧嚣浮躁的社会中,我许多次与朋友说起安先生,我对他们说,做为一个现代人,特别是一个文化工作者,你不能不识安金磊,也许你不能像他那样生活,但你必须要知道,还有那样的生活……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