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天国坠落——王莽的故事 -- 龙神将

共:💬65 🌺43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第二章 第二节 1.王家的好少年

第二节 王家的好少年

1.王家的好少年

汉成帝时兴起的王氏外戚集家族是一个处于权力顶峰的钟鸣鼎食之家,家族成员凭借皇太后王政君的地位突然间飞黄腾达,所以不可避免地犯了所有政治暴发户的通病:嚣张跋扈不知收敛。王氏外戚集团的成员基本上都能从汉帝国这一私产中分一杯羹,即使是八竿子打不着远房亲戚也能赶过来谋求个一官半职混碗饭吃。尤其是王政君的兄弟几乎全部封侯,尽享荣华富贵。这其中只有一个例外,那就是王政君的异母弟弟王曼。王曼没能封侯倒不是因为王政君偏心,实在是他自己死得太早,王政君还没得势的时候王曼便已经去世,当然封侯的时候没他什么事了。

王曼不仅自己死得早,连他的长子也死得早,于是家里留下了妻子和大儿媳两位寡妇还有一个未成年的幼子王莽。当王政君当上皇太后之时,王莽只有十三岁。幸亏王政君念及旧情,“太后怜弟曼蚤死,独不封,曼寡妇渠供养东宫,子莽幼孤不及等比,常以为语”。虽然王莽母子衣食无忧,可比起王氏外戚集团的其他成员来自然寒酸了很多。当时王莽的同辈堂兄弟们都是侯爵和将军之后,生活锦衣玉食,家中姬妾成群,所以“乘时侈靡,以舆马声色佚游相高”。

自幼丧父而“孤贫”的王莽是没有这个条件的,被王氏家族冷落的王莽母子相依为命之余,还要照顾寡嫂母子的生活,所以过着相当清寒的生活。家境拮据自然没法嚣张跋扈,所以王莽自幼便“折节为恭俭”。作为一个涉世未深的少年,王莽早在幼年便尝尽了生活的心酸,受过了贫寒的磨练,这让他与王氏家族的其他少年在思想上有本质的不同。王氏外戚集团的成员们对自己身处的世界是十分满意的,“五侯群弟,争为奢侈,赂遗珍宝,四面而至;后庭姬妾,各数十人,童奴以千百数,罗钟磬,舞郑女,作倡优,狗马驰逐,起土山渐台,洞门高廊阁道,连属弥望。”正是当前的世界给了他们这种骄奢淫逸、纸醉金迷的生活方式,干嘛不喜欢呢?可是王莽不同,他眼看着同辈弟兄与自己所过的生活的巨大差异,不能不感觉到不公,不能不感觉到愤恨,就在这种并不欢乐的成长过程中,王莽初步有了模糊的印象:这世界是应当做个改变的,但如何改变呢?只有获得执掌天下的权力才行!

当然,此刻王莽的理想还只是个幻想。作为贵族子弟他必须接受教育,于是他“受《礼经》,师事沛郡陈参,勤身博学,被服如儒生”。作为王氏外戚成员的一份子,王莽自然可以指望依靠裙带关系谋个前程。不过在当权的王凤等叔父愿意伸出援手之前,他还是得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才行。正所谓两条腿走路,一边在裙带关系那里挂着号,一边在学而优则仕的正规路径上做出努力。

汉元帝之后汉帝国在意识形态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儒家学派成为国家指导思想。儒家的《诗》、《书》、《礼》、《易》和《春秋》被尊为“五经”,而诸子百家中其他学派的思想和著作则被视为异端邪说严加禁绝。“五经”的兴起又促使统治中国思想界达两千余年“经学”这门特殊学问诞生,经学是指研究儒家经典,解释其字面意义、阐明其蕴含义理的学问。经学中蕴藏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史料,是儒家学说的核心组成部分。今文经学的特点是通过训诂章句为手段,阐发说明孔子的思想,继承和发扬儒家学说。两汉时期的经学分为官方支持的今文经学和民间性质的古文经学,今文经学以《春秋》为万世立法的“元经”,主要是三科九旨,包括存三统、张三世、异外内、大一统、大居正、大复仇、更化改制等。古文经学所依据的经书一般都是西汉中期以后在民间发现的古书,因其是用战国及以前的古文字所书写,故称之为古文经。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的差异主要在于它们对经书的解释与治学方法的不同,一般来说今文经学关注政治哲学与历史哲学,古文经学关注历史史料与语言学。在王莽的后半生中,古文经学成为他的得力工具。

经过汉元帝的改造,在王莽的时代知识界和政界已经被儒学一统,“官学”、“私学”林立,“尊孔读经”蔚然成风。官僚队伍中均出自儒家学者,从皇帝到大臣全都读起经书来。王凤执政后“时上诸舅皆修经书”,更何况王莽这个需要接受教育的小学生。王莽是个学习欲望很强烈的好学生,他以儒家知识分子自居和自豪。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他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逐渐成为一个与其他王氏子弟截然不同的人。通过学习儒家经义,王莽的思想中渗透了儒家的所谓“仁义”思想:坚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等级制度、坚持“大一统”的君主独裁集权政治制度、坚持“严华夷之辩”的大国沙文主义外交思想。儒学的思想成为王莽深信不疑的理念,对他一生的轨迹都造成极为深远的影响。他根据儒学的教义“事母及寡嫂,养孤兄子,行甚饬备。又外交英俊,内事诸父,曲有礼意”,从而博得良好的社会声誉。儒家学派的价值观念仁、义、礼、智、信在王莽身上都能找到闪光点,这位三好学生在青年时代所表现出来的完全是合乎社会道德规范的美德:“为仁由己”的自律精神、“反而求诸己”的内省修养和“仁者爱人”的利他主义。

随着学业精深,王莽也越来越充满了做一番事业的冲劲和动力。这是孔子倡导的积极入世的人生追求,一个好的儒家学者应当是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家。这种思想是王莽日后所有的那些自我表现欲望、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和试图改变世界的改革尝试逐步成型的基础,王莽当然认为自己是大英雄大豪杰,他试图向上爬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并不能说这种动机很卑劣,因为每一个政治人物都曾有过这样的青少年时代。西汉名儒欧阳胜就直言不讳地宣扬过儒家学者掌握了经术就是为了获取高官厚禄,这正是历代读书人的普遍心态,也是历代百姓的一致看法,近代时徽州乡村地区有句质朴的俗语:“养儿不读书,不如养肥猪”——读书为了致仕这一目的贯穿了封建时代的始终。

班固在《汉书》中抨击西汉时期的名儒是孔子所云的“小人儒”:“自孝武兴学,公孙弘以儒相,其后蔡义、韦贤、玄成、匡衡、张禹、翟方进、孔光、平当、马宫及当子晏,咸以儒宗居宰相位,服儒衣冠,传先王语,其酝藉可也,然皆持禄保位,被阿谀之讥。彼以古人之迹见绳,乌能胜其任乎!”与之对应的则是“君子儒”,君子儒的胸怀是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的名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少年王莽的志向显然是后者,他在日后的屡次政治表演中也竭力展示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风度。就此而言,总是其中有虚伪成份,也比同时代尸位素餐的俗儒们强上百倍。

王莽出身贵族阶层,所以在读书条件方面不但不受任何限制,还触犯汉帝国的禁忌阅览群书,他毫不顾忌地超越了官学、私学的界限,研习了不被官方承认的《周礼》、《左传》等禁书。王莽并不是一个以触犯禁忌为乐的纨绔子弟或是勇于挑战思想禁锢的愤怒青年,他渴望能找到一条“六经为我开生面”的获取真知的途径,以此来为自己的理想服务。对当前腐朽社会的极大不满使王莽痛感“不患贫而患不均”的圣言有理,他迫切希望能从儒家经典中找到拯救世界的良方。

成年后的王莽相貌非凡:金鱼鼓泡眼中有对红眼珠,短下巴上面长着一双大嘴巴,说起话来音调嘶哑声如洪钟。这位相貌抱歉的年轻人虽然还名不见经传,但已经很懂得刻意与自己的同辈弟兄拉开距离,让自己以一个谦谦君子而不是跋扈贵戚的面目出现在大众面前,处处表现出一个年轻儒者的风范。虽然他饱读诗书,还是没有找到出仕的机会。看起来读书致仕的希望渺茫,不过王莽在裙带关系那边还挂着号呢。转眼间机会就来了:公元前22年,大将军王凤病重,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更别说是王凤那些养尊处优惯了的子女们了。一个病重的大将军依旧是大将军,而此刻的王凤定然是情感极为敏感,特别注意亲人是否关怀自己的人。王莽同学算定之后立即行动,他赶赴病榻前精心守护伯父,御医送来的药他要亲自尝过再端给王凤喝,平时更是端茶送水日夜不停,就这样一连数月衣不解带蓬头垢面地照顾垂死的大将军阁下。虽然护工工作十分辛苦,但王莽毫不在意任劳任怨——就这么个义工性质的岗位照样存在竞争,稍有马虎就有可能被踢出局!几个月下来纵使老江湖王凤明知这位侄子是故意来表现的,也不禁为之感动,毕竟他自己的亲生骨肉都比不上人家做得好,于是王凤在临终前开口拜托皇太后王政君和汉成帝为王莽安排一个出路作为回报,王凤死后不久,汉平帝拜王莽为“黄门郎”,这年王莽二十四岁,王氏外戚集团的一位政治新人正式登场了。

我在给我的一篇13万字的历史奇幻小说找刊登的机会,哪位能给出个主意?

今古传奇和飞奇幻世界就算了,没谈成。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