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闲谈中国流行音乐之无能 -- 达闻奇
我估计你主要是看到“情爱”两字。
八十年代的主旋律文艺相当保守,基本上不允许个人情感的内容出现,电影《柳堡的故事》挨批就是最好的例子。民歌倒是有不少大胆的,但这类民歌难以登入大雅之堂。
不过,当年《乡恋》引发的争议,并不在于其歌词,而在于其软绵绵的曲调和李谷一当时确实带了点“何日君再来”味道(气声)的唱法。
乡恋的词作者是《三峡传说》的导演马靖华,作曲是张丕基,而时间是1979年。那个时代的中国音乐只有三种:戏曲、革命气息未脱的主旋律歌曲、民歌。至于词曲作者,马靖华和张丕基在当时都是体制内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他笔下的“情爱”其实是情和爱,可以涵盖乡情、亲情、友情、爱情,而不可能是让我们容易联想到某某艳照门的那种情爱。
如果这个情爱有问题,那么请看一段八十年代一直笑傲语文教材的散文:
不够肉麻是吧,那就接着看:
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为什么说《乡恋》的问题主要出在曲上?
这首歌被否定,是在社科院一位主管意识形态的领导那里。我分析的原因如下:
1、曲式上是小调(婉转温柔),而不是豪迈明亮的大调。
2、节奏型是探戈,这可是资产阶级的东西。
3、李谷一使用了一些气声唱法,第一句就能听到(你的声~音)。这个在当年是糜糜之音的特征,李谷一也确实是借鉴了邓丽君的唱法。
4、李谷一的身份与之不符。李属于那种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人民歌唱家,她的本位就是民歌(当然是主旋律的那种)。别人唱点糜糜之音可以,她唱,绝对不行。
当然,李谷一后来自已也说到,歌名带个恋字,这在当时都算比较那个的。
整个事件,挨骂的是李谷一(“李丽君”),而不是词曲作者。
另有文字报道如下:
从此,报刊上开始大量发表对《乡恋》的批评文章。有的说,《乡恋》“嗲声嗲气,矫揉造作”,有的说,《乡恋》“同咖啡馆、酒吧间、歌舞厅、夜总会等资本主义社会的娱乐生活是一个味道”。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压缩 2 层
🙂雪村的《东北人都是活雷锋》至少2001年就在网上火了 韦红雪 字25 2010-04-18 04:51:02
🙂你说的对 达闻奇 字44 2010-04-18 06:37:57
🙂这个乡恋也很好玩 1 雷声 字313 2010-04-17 07:28:53
🙂理解上的问题
🙂其实她在年轻的朋友里唱的主题各也是气声唱法么 coo 字44 2010-04-22 21:58:19
🙂我也是说它的曲调非常暧昧 雷声 字520 2010-04-18 09:21:26
🙂这可不是个案哟 达闻奇 字311 2010-04-17 08:40:55
🙂也有点小小的不同 雷声 字616 2010-04-17 10:3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