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闲谈中国流行音乐之无能 -- 达闻奇
刚听到了一个消息: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歌《2010等你来》疑似“被抄袭”了。“抄袭”对象是12年前日本歌手冈本真夜的《不变的你就好》(《そのままの君でいて》)。
听到这个消息时,心里竟没什么感觉,好像习以为常似的,只慨叹一声:中国这帮流行音乐人和文化官员的无能,又一次集中体现了出来。
网上查了一下,这个歌的作曲者叫缪森,似乎还是个抄袭的惯犯:“其为歌手倪睿思所创作的《百变选择》也涉嫌借鉴墨西哥歌手 Cristian Castro 的《AZUL》为歌手韩雪的《竹林风》涉嫌抄袭韩国艺人BOBO 的《??》。”
抄袭并不令人意外,意外的是出现在世博会的会歌上。前年奥运主题曲《我和你》就曾被疑为抄袭,不过后来澄清了。再往前几年,沸沸扬扬的花儿乐队抄袭事件更是将娱乐界的抄袭之风送到了风口浪尖上。
中国流行音乐人的无能、无耻和懒惰已不是新闻。注意这里的音乐人包括港台地区在内。实际上,流行乐界的颓靡之风就是从港台刮起来的。整个华语音乐圈的创作能力之薄弱,艺人之专业素质和操守之低下,跟中国足球有得一拼。只不过若干年来国人的娱乐欣赏水平较之足球一直没有长足进步,才给了这拨人继续混蒙拐骗的机会。今天,我们就来系统的扒一扒他们的皮。
以下为第一部分:中国流行音乐简史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中国流行乐还是有过好的年代的,也有过好的歌手和乐人。但那仿佛都是很久远的事情了。
要谈华语流行乐,需从上世纪七十年的台湾说起。
台湾的经济刚刚开始起飞,却在国际舞台上节节败退――被迫退出联合国、保钓运动、尼克松访华、陆续与美国日本等30多个国家断交,使台湾民族主义运动空前激烈。
文艺思潮总是紧紧跟随在社会思潮之后。强烈的失落感促使台湾人在文化上努力创造一种属于“自己的东西”,在文学方面发生了现代诗论战与乡土文学论战,使诸多原本对现代派怀着一片虔诚的文学青年反戈成为乡土文学阵营中的骨干。
民族意识的觉醒表现在流行音乐方面,就是著名的台湾现代民歌运动。虽然一些民歌手曾经表示,自己从事中文歌曲的演唱创作与保钓之后的民族主义浪潮并无直接关联,但在大环境之下,民歌的发展却无法脱离历史独自存在。
这场由大专院校学生与知识分子发起的“唱自己的歌”运动也称民歌复兴运动,它的出现,标志着台湾开始拥有属于自己的流行音乐。(《台湾现代民歌运动三十年》)
同时期的香港,“歌神”许冠杰已出版了粤语专辑,他的粤语流行曲也已红遍香江。与之相比,大陆的流行音乐相当的后知后觉。
《乡恋》当年被很多老同志批评为“靡靡之音”,却受到普通听众的喜爱,原因很简单:好听。
要注意的一点是,中国的流行音乐发展,从一开始都是“与国际接轨”的。无论台湾的杨弦、李双泽、胡德夫,还是香港的许冠杰、罗文,都是从唱英文歌开始。内地、香港、台湾,都是从模仿起家,逐渐走出自己的道路。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昨天已经消失
……
明天就要来临
……
我的情爱 我的美梦
永远留在 你的怀中
我现在琢磨这个歌词,这在八十年代的西方也就是在夜总会里嬉笑玩闹可以唱唱。人家虽然性解放,但这种歌曲正式场合还是很少见的。
另一方面我和现在的青少年谈话,绝大多数人都没看过黄片,二十几快三十的大龄青年从来没有过性经验,连手淫怎么回事都不知道。
何日君再来
沈华词苑宏昭曲
邓丽君演唱
好花不常开
好景不常在
愁堆解笑眉
泪洒相思带
今宵离别后
何日君再来
喝完了这杯
请进点小菜
人生能得几回醉
不欢更何待
[白]来,
喝完这杯再说吧!
今宵离别后
何日君再来
这种歌词,难怪被批为“靡靡之音”。老同志上纲上线是有道理的。
1986年,对于中国流行音乐是个很重要的年份。这一年被联合国定为“世界和平年”,这一年,内地音乐人郭峰召集百名流行歌手共同合作、演唱了大型公益歌曲《让世界充满爱》。
这场演唱会是对1985年台湾群星演唱《明天会更好》的回应。而《明天会更好》的创意来源于同年流行巨星迈克尔杰克逊为赈济非洲举行的义演《We are the World》。
英国歌坛的此项义举,美国歌唱界自然不落人后,由黑人歌手哈利贝拉方提(Harry Belafonte)提出建议,之后获得众大牌歌手的鼎力支持,由昆西琼斯(Quincy Jones)担任制作人,在1985年2月28日,45位当红歌星云集洛杉矶的录音室,灌录了「四海一家」(We are the world)这首义卖单曲。
1985年,Michael Jackson做了一件国际性慈善壮举。当时非洲正闹饥荒,数以万计的儿童正受到饥荒之威胁,而非洲的情况是,人们开始放弃为生存而努力,因为一切的一切似乎都已是徒劳。在这样的背景下,Michael Jackson作为发起人呼吁美国歌手一起灌录歌曲[We Are The World]。
Harry Belafonte 和 Kenny Rogers组织执行,Michael Jackson和Lionel Richie写了歌曲,Quincy Jones担任制作,45名当红歌手放下自我,诚意合作,这该算是那年音乐界的一个奇迹了。歌曲收录在USA for Africa的专辑里。
1985年7月13日,名为“拯救生命”的大型摇滚乐演唱会在英国伦敦和美国费城同时举行。13日中午,演唱会先在伦敦威姆布莱体育场开幕.72000人出席了开幕式。两小时后,美国费城约翰肯尼迪体育场的音乐会也宣布开始,共有9万人观看了演出。演出一直持续了16个小时,并通过全球通信卫星网络向140多个国家播出了实况,估计总共吸引了近15亿的电视观众。全世界100多位著名摇滚乐歌星参加了这次义演,他们之中有鲍博迪伦、保尔麦卡特尼、布鲁斯斯普林斯廷、蒂娜特纳、艾尔顿约翰、 迈克尔杰克逊……
1986年5月9日,在北京工人体育馆举行的演唱会上,崔健喊出了中国摇滚的第一声《一无所有》。
当音乐响起,崔健唱出了“我曾经问个不休,你何时跟我走……”台下变得静悄悄。十分钟后,歌曲结束时,在热烈的欢呼和掌声中,中国第一位摇滚乐人诞生了!
从此,崔健被誉为中国摇滚之父。
伴随着“一无所有”的呼声,中国的摇滚风潮全面到来。随着这场风潮的是黑豹、唐朝、窦唯、张楚、何勇这样一些名字。
94年的香港“红磡”演唱会是中国摇滚的巅峰之作,也是谢幕演出。在那场演唱会后,“唐朝”乐队的贝斯手张炬出车祸身亡,唐朝乐队分崩离析,何勇被禁演,张楚归隐,中国第一代摇滚走向没落。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何日君再来》里面内容非常具象,音乐也相对明快,调笑的方式也非常传统。而且这个歌好几个人唱过,周璇的原版味道和邓丽君大不相同,比较刚烈。其实《何日君再来》这首歌也是当时左派曲作者写的,里面暗藏了很多现实意味,是邓丽君把它唱成了甜歌。与之比较,《乡恋》的调比较阴郁暧昧,歌词欲言又止,意境是非常西化的。
更奇怪的是当时的上下文。《三峡的传说》和王昭君的典故和这首完全西式的歌曲反差非常强烈。当时并非没有爱情歌曲,但那时候的爱情歌曲也不是能随便唱的。在这种氛围里突然出现那么一首暧昧的歌曲,引发的事件那么高调,充满紧张的政治气氛,很叫人诧异。当时邓丽君的歌曲在民间已经到处都是了,绝大部分老百姓对《乡恋》一点感觉都没有。
若如此,对我文中论点倒是个更有力的支持。
1993年,中国内地流行乐出现了一次井喷式的爆发。李春波、杨钰莹、毛宁这三人的专辑销量先后突破了一百万。大家都会记得在这年年初的春节晚会上,毛宁戴着围巾唱《涛声依旧》的场景,也会记得《众人划桨开大船》、《好年头、好兆头》这样政治意味浓厚的歌曲。因为就在前一年,邓小平的南巡讲话宣告了中国市场经济时代的全面到来。
从94年开始,神州大地上出现了数不清的新人、新歌、新唱片。史称“94新生代”。这些人绝大多数都只红了一年半载,只有一到两首歌风行。但也有一些有实力者如同大浪淘沙一般活在了公众的视野中。看一看如下的名单就可略知一二:
那英、艾敬、黄格选、解晓东、白雪、陈琳、戴娆、谢东、高枫、孙悦、陈明、戴军、郑钧、陈红、景岗山、林依轮、老狼、朱桦、罗琦、潘劲东、红豆、毛宁、杨钰莹、高林生、李春波、陈妃平、杭天琪、金学峰、丁薇、希莉娜依、陈少华、郁冬、王焱、尹相杰、马格、逯学军……
伴随着这场井喷的,是校园民谣和新民歌的走红。为什么把它称为民歌时代?因为93年国内的流行乐创作基础还很薄弱,绝大多数音乐人都是从传统的学院派转战流行的。比如写作《涛声依旧》的陈小奇,苏越、李海鹰等。而走红的歌曲,大多也是民族味浓厚,如高枫的《大中国》等。
这些人绝大部分到96、96年便开始走入颓势,不得不进行痛苦的转型或者转行。不过那个时代还是留下了一些脍炙人口的作品,虽然到今天,已经不太有人记得了。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虽然93年标志着内地流行乐的起步,但广大受众更全面的接受现代流行乐的洗礼和熏陶,却是从97年开始的。这一年标志性的事件是香港回归,而以此为名义的内地和港台歌手的联唱歌曲也是数不胜数,作为从上一场热潮中存活下来的内地歌手,与港台有了更全面直接的接触,视野也越发国际化。此后很多歌手选择与港台公司签约并制作专辑,第一个成功的就是那英签约EMI百代后推出的大碟《征服》。
97年另一个很重要的事件是长期隐于幕后的音乐人陶喆被王治平发掘,开始走到台前,刮起了华语乐坛的R&B旋风。97年的同名专辑《陶喆》(又名《飞机场的10:30》)是一张非常重要的唱片。
差不多同时期,张惠妹、任贤齐、陈小春,以及随后的王力宏等,开始走红海峡两岸。内地不再是“四大天王”一家独大,听众的接触面进一步拓宽。
于此相比,内地的造星运动虽然逐步走上正轨,却难掩青黄不接的颓势,只有一些老将独撑大梁。虽然也有满文军、满江等歌手异军突起,但影响都不比以前。98年孙楠携《不见不散》重返内地乐坛,算是其中不多的一抹亮色。孙楠也迅速成长为内地乐坛的“一哥”。99年,歌手朴树以《白桦林》成名,算是给曾经轰轰烈烈的“校园民谣”运动画上了最后一个休止符,也以鲜亮的姿态,送走了20世纪。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2000年,华语乐坛出现了一个口齿不清的年轻人,唱着“R&B+Hip-Hop+中国风”的混合曲风,扭着不专业的舞蹈,却成为新新人类最爱的歌手,也创造了数不清的乐坛奇迹。他就是周杰伦。
周杰伦赶上了70年代的尾巴,却成为80后的最爱。自此,台湾乐坛呈现周杰伦、王力宏、陶喆三足鼎立的局面,至于女歌手则是天后大混战:王菲、那英、郑秀文、张惠妹、萧亚轩、孙燕姿、蔡依林,汇集两岸三地,风头一时无两。不过说实话,好作品并不多。
2002年,内地有三个歌手异军突起,分别是北京的王珏,上海的胡彦斌,广州的张敬轩。这标志着内地80后歌手的造星运动全面起步。加上一个老男人杨坤,和重返乐坛的许巍,2002年的内地歌坛很是热闹。
2003年歌手沙宝亮以《暗香》一曲突然走红,算是在孙楠之后第二个靠影视歌曲成名的例子。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之所以把2004年单独列出来,是因为这一年出现了一个传奇式的人物:刀郎。
刀郎的成名完全是口碑和群众力量使然。在他之后,雪村、唐磊、刀郎、杨臣刚、香香、庞龙、胡杨林、郑源、王强、凤凰传奇等纷纷依靠网络这个新兴媒体走红。传统唱片业似乎一夜之间走到了末路。网络的“农村包围城市”战略使无数音乐人哀叹“辛辛苦苦二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他们猛然惊觉中国还有数量庞大的二三线城市和农村居民,而这些人的欣赏口味和需求从没有被我们这些音乐人认真对待和思考过。随着手机铃声下载等收费服务的普及,唱片业进一步萎缩,严重打击了音乐人的创作热情,唱片公司和歌手似乎也找不到前进的方向。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当时流行的邓丽君倒都是旧的民间小调。当时在街头巷尾听见的大陆自身创作的歌曲,也是民歌风格的多。
还在网上掀起了Flash热潮。
真正靠网络红的应该是杨臣刚、唐磊、胡杨林等。
大家不要拍偶,这是高晓松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