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146) -- 江南水
小篆,跟制造他的王朝,宿命的相似。
大秦王朝的生命很短暂,小篆的寿命也没有长到哪里去,他们都是中华星空的流星;大秦王朝倒在了布衣的怒吼中,小篆在PK起于草根的隶书时,也没走几个照面,就仓皇谢幕。
小篆虽然很仓促的走了,但是他留下的精神却贯穿了整个中华文明史,可以说,“小篆不死,还有精神”。
在以后的岁月里,隶书取代小篆也罢,楷书取代隶书也罢,都坚持了同一个原则,通行的文字必须有固定的书写格式,也就是书必同文。
在这个意义上,秦始皇和李斯没有白忙活。
回望中国历史,不用费太大的劲儿,就能拎出一长串的历史事件,这些事件,大的影响了历史的进程,小的也娱乐了人民群众,都是我们的宝贵财富。要是给这些大大小小事件的重要性做一个排行榜的话,我会把“书同文”排在榜首。
作为高级动物,人,大多都有交流的需求,要是把什么事儿都藏在心里,自己独享,是很容易得心理疾病的。
最简单、最直接的交流,就是说话,诚如唐僧所言“你要是想要的话你就说话嘛,你不说我怎么知道你想要呢,虽然你很有诚意地看着我,可是你还是要跟我说你想要的。”
俩人面对面,出我口入你耳,用言语来交换彼此的看法,没什么问题。如果不是面对面呢,怕是得需要第三人带话了吧。
让人带话,三言两语还好说,要是个万言书,那就很考验这个第三人的脑容量了。再说,带话的内容要是卿卿我我之类的,就不好麻烦别人的嘴了吧。再再说,万一这个第三人不地道,把万寿无疆改成早日升天,那麻烦就大了。
不但个人需要交流,作为群居动物,人类的集体也有沟通的需要,不管是合伙去抢别人的,还是合伙防止别人来抢,都得事先打个招呼不是。
这会儿再只靠口头约定就不靠谱了,万一哪一方不讲究,借口没听清,关键时刻赖账,那不是等于没有约定吗。
文字的出现,比较好的解决了这些麻烦。
有什么事儿,写下来,别人想改也不那么容易改,想赖账也不那么好赖。
可以说,文字是语言的有益补充,是一个很好的语言补丁,堵住了一些语言的漏洞。
除了作为语言的有益补充,文字还深化了语言的功能。
不是什么事儿都可以张口就对人说的,完全做到“事无不可对人言”,是很考验一个人的心理底线的。
就算是做到了心底无私天地宽,打算跟别人来个竹筒倒豆子,别人也得有那份闲情逸致来倾听啊,岳武穆有时候也不得不“欲将心事付瑶琴” 嘛。
那些不会抚琴的,怎么办呢?
可以写下来嘛,把胸中的郁闷抒发出来,让后人知道自己是多么的怀才不遇,把对美女的觊觎之心写成诗歌,起个无题的名字,让后人知道自己是多么的痴情,……
要是才华不够,写不了文章和诗歌,咋办呢?
还可以写日记嘛,在日记里告诉后人,我是真的真的很想让国家强大,可是总有那么一些王八蛋在捣乱。
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文字的境界也是来源于语言而高于语言。
中国的汉字更上一层楼,他来源于语言,却脱离了语言。
从现有的考古成果来看,至少从甲骨文开始,中国的文字就走了一条表意的路,文字有意无意的跟语言保持着一定的距离。钟鼎文、大篆、小篆,也都是照着这个路子,不走样的一路前行。
这么做,是有道理的。
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有点儿影子的夏商,整个天下基本上就是各个部落高度自治。后来周武王批量分封诸侯,在法理上确认了诸侯的自治地位。
从常理来说,每个部落的人们在内部交流的时候,使用的语言都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哪怕是在今天,我们的方言还是那么丰富多彩嘛。
要是人们听老子的话,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这也没啥。
很可惜的是,人们都不愿意听老子的教导,部落之间、诸侯之间经常是你来我往。
为了方便部落之间、诸侯之间的常来常往,就得有一个超越语言的通用交流工具,来做沟通的桥梁。表意文字的出现,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不管说的是什么话,写出来都是一样的嘛。
用统一的表意文字,至少有一个好处,签个同盟条约、和平协议什么的,不用准备多种文本,既节约又环保。
但是,这种脱离了语言的表意文字也有一个很大的缺陷,很难大面积普及。中国历史上文盲的比例一直很高,这里面就没少了表意文字做出的突出贡献。近代以来,有识之士呼吁用表音文字取代表意文字,以开发民智,是有他的道理的。
阴阳相生,利弊共存,造化就是这么捉弄人。
具体到汉字的表意,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说不上来,不过可以做一个比较。
大概在公元四世纪前后,东西方双峰并峙的两大文明,中华文明和欧洲文明,很巧合的几乎同时陷入了分裂。
站在同样的十字路口上,历史给出了两个截然相反的答案。
在经历了无数的血与火以后,中华文明重归一统;在经历了上千年的纷争后,欧洲文明则由东、西罗马两大帝国持续裂变,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小国。从科索沃宣布独立来看,欧洲的裂变好像还没有走到尽头。
这里面的缘故三言两语说不清,不过,语言和文字在这里面应该起了一定的作用。
欧洲人利用腓尼基人发明的字母,结合自己的语言,可以很方便的创造出一种又一种的文字,有多少种语言,差不多就有多少种文字。
这些数量不菲的表音文字,在欧洲的不断裂变过程中,应该起了一个很好的催化剂的作用。
当时的中国呢,南朝的人和北朝的人,语言不一样,生活习惯不一样,……,很多很多的不一样,但是他们使用同样的文字。
统一的表意汉字,在后来中华民族的融合过程中,应该也是起了一个很好的催化剂的作用。
这一切得感谢秦始皇和李斯的那一通忙活,要不是他们的忙活,中国的文字会走向何方,还真不好说呢。
如果由着文字自由发展,中华民族又会走向何方呢?
即便中华民族还是能够走向统一,那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就说不上来了。
即便是在今天,我们依旧还在享受着秦始皇统一文字的红利。
不知道有关部门有没有统计一下中国的方言种类,我觉得,要是细细划分的话,我们的方言,在数量上,应该不会比欧洲大陆的语言少多少。
单纯从语言来说,北方人一过长江,跟出国差不多,吴语、粤语、闽南话、客家话……,那叫一个精彩纷呈啊。
但是,这毕竟是在中国,听不懂,没关系,纸笔伺候。
一写方块汉字,就什么都明白了。
在这个IT时代,方块字的优势那就更明显了。
有啥急事儿了,打个电话。
什么?鸡同鸭讲,说不清楚。
那就登陆QQ、MSN……,还不信了,说不明白,还写不明白吗。
中国这种文字和语言脱钩的现象,不仅方便了现实中的交流,也让我们有机会能够跟古人对话。
千百年来,我们的语言不知经历了多少沧海桑田,同一个字儿,汉朝有汉朝的读音,唐朝有唐朝的读音,今天又有今天的读音,但是不管读什么音,只要受过基本的文言文教育,就可以知道他大概的意思。
像我,只是在中学学过一点儿文言文,现在读起文言文典籍来,连蒙加猜,也约略能看懂个七八。看起古典白话的四大名著来,那就更省事儿了,基本没有什么文字上的障碍。
欧洲那种文字和语言紧密结合的方式,就比较麻烦了,今天的人说今天的话,写今天的字儿,莎士比亚说莎士比亚的话,写莎士比亚的字儿,用不了多少年,后人就不知道前人写的是什么了,除了专家。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我们没福气见识先秦哲人的风采,也没机会跟诗仙痛饮三百杯,但是靠着古今通用的表意汉字,我们依旧可以撷取先贤的智慧,领略诗仙的浪漫主义情怀。
这一切也应该归功于在那个非常的历史时刻,小篆留下的精神,书必同文。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呵呵,我也是个半吊子 1 江南水 字133 2010-05-19 00:33:46
🙂《读〈封建论〉呈郭老》 2 迅哥 字921 2010-05-15 09:15:43
🙂【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153) 61 江南水 字5538 2010-05-13 07:52:22
🙂【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152)
🙂这个关于it时代的,不敢苟同 1 早生华发 字296 2010-05-14 11:20:55
🙂其实用双拼打字很快的 晨池 字88 2010-05-14 19:17:19
🙂汉语拼音是汉字拉丁化的一步 二手玫瑰 字228 2010-05-15 06:59:47
🙂双拼就是给拼音编个码,和拼音没任何区别啦 2 晨池 字119 2010-05-15 08:12:28